这两天,估计很多人都被叫做“主要看气质”的游戏刷屏了,或者自己就曾参与其中。笔者想追问的是,这样一个游戏为什么会如此火?背后的传播规律是什么?人们参与游戏的心理机制又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游戏的规则:某人在朋友圈发一张自己的照片,并配上“主要看气质”的字样。如果有朋友点赞或者评论,那么发状态的人就可以通过私信要求那些点赞或评论的朋友,要么发一张自拍照并配上相同的文字,并且不准说明是游戏,要么给自己发5.21元的红包。

从传播的角度讲,照片具有自我披露的功能,“气质”隐含有戏谑的味道,“5.21”的谐音有某种特殊的含义,点赞和评论则拥有了参与游戏的心理基础。这样一个游戏之所以能够快速蔓延,主要是满足了“病毒式传播”社交、娱乐、变异的要素要求,再加上社交平台本身所特有的传播方式,即通过朋友圈套朋友圈的方式实现参与人数的几何级增长。

游戏通过社交平台扩散,人们参与游戏的基础是线下真实的社会关系。对于一个喜欢晒自拍照的人来说,这样的游戏根本就不存在问题,反倒是多了个乐子。对于那些不习惯在朋友圈晒照片的人,完全可以用其他搞怪、搞笑、夸张的照片代替,或者根本就不去理会。除此之外,参与者可以在不改变游戏本身的前提下对规则进行变通或修改,比如红包金额、配图的文字,使其变得更加个性化。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或许你正想发一张自拍照而苦于没有一个借口,或许你只是为了应付某个朋友的邀请而勉强为之,或许你对这样的行为有着莫名的反感……只是,当你收到或没收到一个朋友要求你参加游戏的私信时的感受,其实可以从某个侧面反映你们线下关系的真实状态,以及对彼此关系的心理期待。就微信朋友圈状态发布的技术而言,给谁看不给谁看,提醒谁看,都是可以控制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有人担忧的隐私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部分解决的。若要说绝对的隐私,互联网上其实人人都是透明的。此外,照片作为一种图像,其构图、风格,以及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等,其实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

就游戏本身而言,如果你是游戏的被动参与者,点赞或不点赞、评论或不评论,接到朋友的私信之后,发不发红包、参与或不参与,都是具有选择权的;如果你是游戏的发起者,发布什么样的照片和文字,拥有选择权和编辑权,时间和空间是可控的,对于参与到你所组织的游戏中的朋友,你想邀请谁参加、不想邀请谁参加,也是具有选择权的。也就是说,游戏如何开始、怎样结束,都是根据你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决定的。每个人在这个游戏中,可以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游戏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种游戏既有社交、娱乐的功能,又能使个体拥有主动权和控制权,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其为什么风靡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有人会追根溯源,说该游戏起源于某明星新专辑发布的自拍照,暗指可能是一种网络营销的手段。若果真如此,这样的营销无疑是成功的。游戏的特质、传播的要素、心理的需求,加上社交媒体的属性,使基于游戏的传播和基于传播的游戏融为一体。至于商业宣传与社交游戏的伦理,那是需要另外讨论的问题。

近日,一句“主要看气质”刷爆了朋友圈,不少网友还晒出了自己的靓照,不过这是个游戏,随着“美图大战”愈演愈烈,也让部分网友从中谋得利益,一夜“暴富”,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是无聊之举。(12月7日《新疆都市报》)

“主要看气质”,一个微信游戏,玩疯了多少人!这几天,微信圈莫名地被这句话刷了屏,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配图。一杯红酒要看气质,一个表情要看气质,一个动作也要看气质,甚至是一只拖鞋,也要配以看气质的话语,万能的“主要看气质”成了百搭游戏。

对于这个游戏,有人只是调侃幽默的心态。创意是这个游戏的关键,很多人知道这个游戏背后的玄机,但对于那些非常幽默,调侃生活的创意配图还是会忍不住点击。其实不是这句话多有魅力,而是这个创意本身就值得一看,哪怕是付出一个小小的“代价”,至少这是一种认可。然而没有创意的进行游戏,心态就值得商榷了。

有人是跟风。“随大流”早就成了现代人的一个恶习惯。别人在刷屏,如果我不刷,就没有存在感;别人都炒股,如果我不炒,就没有话题感。一档真人秀节目火了,必然有会同质化的真人秀出现。跟风的成本最低,而且有成功经验。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主要看气质”不过是习惯性的跟风动作而已,没有实际意义,说到底是恶趣味。

有人真是为了红包而来。要知道,“主要看气质”游戏规则里有两个选项,你要么转发,要么支付5.21元的红包。很多人往往是微信转帖的厌恶者,在他们看来,转发没有生命力、没有价值的东西是对自己身份的打折,因此,他们往往会以付出红包为代价而终结游戏。于是,很多人便因此而获益,当然如果你圈子足够大,圈子里这样的人足够多,那么,恭喜你,你将会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进账。

游戏就是这样的被玩坏的。如果是恶搞,如果恶搞有尺度和底线,那么这样的游戏尚能被接受公众接受;但如果游戏被施以道德或金钱绑架,那么,这款游戏就已经变了质。“主要看气质”游戏里有一个套话,“如果当我是回事,玩下去!”其中,这是赤裸裸的道德绑架。它无异于强加给别人这种意志,剥夺了人们玩或者不玩的权利。很多类似的游戏或者转发帖都是这样的一种模式,道德绑架下,模棱两可的人自然会选择继续下去。

越来越文明的社会,怎么能被这些反智的思维逻辑所左右?自我标榜理性的现代人,不能只剩下理性了,还应该有创造力,没有创新意识支撑的理性是不可靠的。比如说写文章,咋一看,很多人说理头头是道,但很多文章都经不起推敲和细品,标题同质化,内容拼接化,文字枯燥化,等等,文字也容易被这样的所谓“理性”玩坏了。

读懂“主要看气质”游戏背后的社会心理疾病,可以减少我们的盲目和跟风行为。游戏本来就是游戏,不违法,不悖德,带给你欢乐,这就够了。如果附加了道德条款,那还是不要以游戏的方式开始为好!(杨文鸣)

张家港文明网

【当人们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失控和不安。而一旦生活提供的刺激不具有意义,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失控感,这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就能够帮助我们消解失控的不安情绪。】

上个周末,一个无聊的“主要看气质”游戏风靡朋友圈。始作俑者晒出一张自拍照,标题为“主要看气质”发到微信朋友圈,如果有朋友点赞或跟帖,那么就算是入了游戏的彀中,会被要求或者给事主发一个5.21元的小红包,或者也晒出自己的照片,标“主要看气质”,然后等下一轮的入彀者。

尽管这只是一个一两天就会潮起潮落的无聊游戏,但在许多人的感受里,无聊俨然成了互联网的“主流”。不仅类似“主要看气质”的游戏时不时就会泛起风靡一阵;而且网络传播最广,拥趸最多的也是不靠谱不着调的鸡汤、段子;人们通过网络最喜闻乐见的似乎也以娱乐圈的绯闻八卦为最甚。

不可否认,无聊消遣是人们的天性之一,所谓“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不仅我们的网络如此,国外的互联网也好不到哪里去。人们关心绯闻八卦的兴趣,一定大于真知灼见的讯息。但是,无聊不应该,在国外的互联网也并没有成为所谓的“主旋律”。像去年在Youtube、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发轫并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与“主要看气质”就截然不同,虽然二者形式均以连环游戏的方式传播,但“冰桶挑战”的初衷却并不无聊,而是为罕见的渐冻症患者募资。

换言之,即使“无聊”是人类之本性,一些无聊的讯息充斥着全球的互联网,但互联网的价值却绝非无聊的讯息,而是在无聊的讯息中不可遏止的学术探索、资讯分享、社群沟通、社会互动和诉求的表达。这才是瑕不掩瑜的“主旋律”。这就好比杂草丛生的自然丛林中,各种有价值的药用植物在其间自由生长,没有人会说一片盛产人参的丛林“主旋律”是杂草,尽管人参不过是杂草的百分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人们对生活的感知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之上,人们将感觉到的刺激或讯息经过大脑皮层的知觉加工,从记忆里提取出相关线索赋予刺激或讯息以意义。而且,人们本能地对变化的、新奇的、期望的、主动选择的刺激或讯息更可能赋予充足的意义感。当人们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时,就不会感到失控和不安。

而一旦生活提供的刺激不具有意义,例如,或者枯燥,或者缺乏变化,或者不感兴趣,或者受到强制,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失控感。这时,做一些无聊的事情就能够帮助我们消解失控的不安情绪。所以,当我们在车站候车时,就需要做些无聊的事来“杀时间”;当互联网上找不到恰当的有意义或有价值的事情值得做时,就需要通过无聊的事情来填充。

从这个意义上说,之所以当前的互联网被很多的“无聊”、“鸡汤”、“八卦”,以及各种“伪知识”所充斥,恐怕就在于有太多的网民无法从朋友圈中找到有意义或价值的事情来做。或者,难以在社交网络中探讨感兴趣的话题。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气质照的始作俑者是歌手王心凌。11月24日凌晨,她微博发出新专辑吃汉堡包造型,很典型的卡通大眼烈焰红唇、无血肤色和难民瘦的网红标配照。网友回复“主要是气质”,之后气质照病毒式爆发,于上周末抵达峰值。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朋友A发出一张自己的照片,标题为“主要看气质”,如果有人点赞或者回复,就是中招;继续游戏有两种选择,要么在朋友圈接着发“主要看气质”的照片,要么给A发5.21元红包。据说有人一天之内狂敛20000元人民币,我也是细思恐极,平时看到养眼照片那么爱搭茬,这次没被任何气质打动,全身而退,得以保全,万幸。网络行走,最烦就是转了就发财,就健康,就父母高堂安好帖。什么属狗的转走,属猪的转走,啥星座转了吉祥,啥血型转了转危为安,不转的潜台词不言而喻。虽说完全不信,心里还是会别扭。这次连退路都给你想好了,不想暴露气质是吧,给5块来钱的红包补偿就算两清,凭什么呀!专业点赞党人想必遭遇了破财破相的黑色星期六。总之网络有绑架,点赞需慎重。

之前类似的网络点名则是钓鱼式点名的阳光版,就是点名微信好友,回答一些人畜无害的隐私问题,并继续传播下去。这个最早始于微博时代,是推广微博用户手段。点名游戏还是“冰桶挑战”的雏形,去年的冰桶挑战已经成为娱乐圈和商圈不被点名不够红不够成功的试金石。还有自发形成的网络狂欢,比如模仿范冰冰和大黑牛的“我们”照,这类突然爆发的点名游戏和万众模仿,一般背后都有营销号推手和商业营销的跟进入驻。

这波晒气质狂欢,除了个别明星跟进,比如邓超晒了童年,王宝强龇牙咧嘴说“活好不是罪,搞笑万万岁”,张庭玩老公女装照,吴绮莉晒了自己和小龙女的异曲同工神态,周鸿祎、薛蛮子正儿八经出镜……主要是普通人狂欢,有一种自拍党也有春天的感觉:45度角仰望长空的美颜照片终于有了主题性发布的机会,毕竟是以气质的这个相对高端的名义。气质好了,离网红还远吗?

网红是气质照压倒性话题到来之前很热的话题,原因郭天王的网红女友,加上王思聪的几声意味深长的哈哈,让网红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虚拟职称前景得到正面疏导:小脸、大胸、淘宝款和嘟嘴、卖萌、秀身材、随时自拍、坚持晒照片的广大网红,有望走出淘宝店和微店,备选郭天王女朋友、罗志祥女朋友、林更新女朋友,尤其网红集邮爱好者王思聪女朋友啊。古早时代的说法是,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天这个时代,桥宽多了,大浪淘沙当网红,无限可能。

即便是长得不好,也可以想得很美。最励志姐当属网红先驱凤姐,她走的是一雷而红的路,是另外一种气质:从非清华高材生不嫁的征婚宣言,到来了就不走了的纽约;从在美国美甲,到在凤凰客户端写专栏;从炒股亏了20万,到宣布拿到千万融资做美容平台,凤姐真不是靠脸。这些年她代言什么魔兽、胃药、洗发水都遭到相关用户的抗议,她靠的是敢不整容不P图杀出一条血路的气质。凤姐如果没有浑不吝的气质,凭她的脸蛋,应聘国内小清新美甲店都未必能被录用。真心觉得凤姐比千篇一律嘟嘴卖萌的红法,技术含量和娱乐含量都高多了。如果以凤姐披荆斩棘的绝杀气质,代言这波气质照,完美。(黄啸)

这两天,不少玩微信朋友圈的人被“主要看气质”的接龙游戏影响,参与该游戏方式有两种,要么接龙发自己照片继续游戏,要么向让你中招的微信好友发一个5.21元的红包。有的网友通过该游戏日入几百元,有的则是巧妙秀自拍!

在当下,微信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交载体,缩减了人们之间的连接距离。然而,在一个功利和算计大行其道的时代里,微信朋友圈被过度利用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不论是“微信拉票圈”,还是“红包乞丐”,抑或“主要看气质”,微信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异化为一个名利场,既让有的人名利双收,也让有的人身心俱疲。

著名社会学家夏学銮认为,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财富时代,与财富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炫富与哭穷;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我们这个时代是娱乐时代,与娱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娱乐与忽悠……“主要看气质”原本只是一个接龙游戏,却由于裹挟了道德捆绑和利益算计,让情感互动走调、变味。

看到别人的照片,一旦自己点赞或者留言就“中招”了,就要接下来把游戏玩下去……“主要看气质”看似戏谑,实际却有着变相的强制意味——如果不发自己的照片也不给他人发红包,就会在舆论场遭遇“差评”,被他人视为“玩不起”、“不够朋友”;这种负面的社会评价,自然是许多人不想要的;而发个5.21元的红包并不构成经济压力,自然会导致“主要看气质”游戏的虚火越烧越旺。

当微信朋友圈沦为一个追名逐利的场所,“主要看气质”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走偏。这边厢,为了不丢面子,一些人宁可发红包,也不愿意拒绝;那边厢,一些人利用“主要看气质”,对他人进行实质上的利益盘剥。对朋友圈的竭泽而渔,难免会影响一些人对微信的信任和认同,一些人已经产生了“远离朋友圈”的利益诉求。

杨朝清(时评人)

这两天,不少玩微信朋友圈的人被“主要看气质”的接龙游戏所影响,参与该游戏方式有两种,要么接龙发自己照片继续游戏,要么向让你中招的微信好友发一个5.21元的红包。有的网友通过该游戏日入几百元,有的则是巧妙秀自拍!也有人吐槽:“一个接龙游戏在加入红包后就不那么纯粹了,总觉得有的人是在借游戏敛财!”(12月6日《重庆晚报》)

如今网络接力游戏越来越多,味道也越来越不对劲。曾经风靡一时的“冰桶挑战”虽然也带有病毒传播的特点,但主要是挑战自己、帮助别人,反观“主要看气质”,则是绑架他人、成全自己。热衷于“主要看气质”游戏的,无非是两类人:喜欢通过晒自拍、晒车、晒房自我炫耀的的“晒一族”,和盯着微信红包这点蝇头小利的“微信乞丐”。

可以说,这个带着铜臭味和虚荣心的游戏相当不纯粹。然而很多人还是被裹挟着参加了,因为唯恐给朋友留下“不够意思”的印象。说起来,晒个自拍或发点红包也确实是一件小事,但无缘无故就要违背本意被迫做一件事,多少让人会有些不快,人情资源就在这个过程中被恶意消费了一次。

社交软件的诞生本来是服务于人、方便于人的,但却因为遇上人情绑架“被玩坏了”。比如打开QQ群,各种拉票请求纷至沓来;刷新朋友圈,卖面膜、卖特产的,求点赞声此起彼伏;更别说还有不少人专门发来信息,求下载某软件、求填写某问卷,帮助完成工作任务的……

人情往来有合理的一面,但是人情绑架则不免成为人们的负担。在“互联网+”的时代,人情绑架不仅没有变少,而且借助各种网络社交工具,产生了新的形式,这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妥善应对。

一是推己及人,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打扰他人的冲动,不要试图通过道德绑架营造虚假的网络社交繁荣;二是该拉黑时就拉黑,如果一个好友一再以求点赞、求红包等方式,企图从你这里得到好处,那说明他也并不在乎你的感受,不必留在通讯录里了。一个尊重隐私和权利的社会,不会让“主要看气质”这种游戏肆虐下去;一个期望与你保持平等关系的好友,也不会反复通过人情绑架挑战你的底线。因此,不妨适度清理自己的通讯录,这并非不近人情或不讲礼貌,而是让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轻松必须做的事。

?

这两天,不少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主要看气质”的接龙游戏刷屏,参与该游戏方式有两种,要么接龙发自己照片继续游戏,要么向让你中招的微信好友发一个5.21元的红包。有的网友通过该游戏日入几百元,有的则是巧妙秀自拍。(人民网 12月7日)

“主要是气质”是一个带有惩罚性质的接龙游戏,最初是对歌手王心凌新专辑配图的调侃,随后这句话被网友复制、模仿过来,并融合了“不发自拍就发红包”这一元素,引起大规模地转发,加上一些网络大咖们的推波助澜,影响力不断壮大。

面对来势汹汹,防不胜防的“主要看气质”,笔者也不幸中招。其原因是看了老婆闺蜜的自拍后手贱点了个赞。这下可好,五块多钱的红包舍不得发,自拍又拿不出手,最后急中生智找了两张当兵时的老照片,总算让我忽悠过去。看着朋友圈里有人得意秀自拍,有人暴力猛吐槽,有人疯狂收红包,笔者都不以为然,因为“主要看气质”的看点本就不在气质,而在于你的气度、状态和心境。

微信朋友圈本就是一个鱼龙混杂之地,在朋友圈经常做的事也无非是秀自拍找存在,求关爱狂敛财,没事来点心灵鸡汤,有事抒发情感理想。对朋友圈里的东西,有些感觉的密切关注;没有感觉的直接无视;很有营养的点赞留言;只发广告的坚决屏蔽。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既然加入了这个圈子,也就等于默认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

拿“主要看气质”来说,有钱多的可以发发红包,卖相好的可以尽情自拍,小气又没气质的就只能秀点智商,猥琐大叔可以旧照新拍,呆萌妹子可诡辩称本姑娘非君子也,再大不了装傻充愣置之不理。如果你能心平气和淡定从容的见招拆招,那么所谓的道德绑架和利益算计又从何谈起?奉劝朋友们一句,玩游戏别太较真,认真你就真的输了。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从话题策划、网友接力,到明星出场、大家热情参与,“主要看气质”确实是一次不错的“病毒式传播营销”。而且因为它的参与门槛低,又以90后女生为主体,再加上明星的示范效应,所以才会出现瞬间引爆朋友圈的情况。绝大部分人是通过简单认同,体现自己不落时尚;热衷于分享、炫耀和搞怪的“自拍族”,为自己找了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展示自己;别有用心的“红包乞丐”则堂而皇之的借机敛财。在如今泛娱乐化时代中,“病毒式传播营销”看似大众在盲从心理下的非理性狂欢,但它其实也都在满足受众的某种关键诉求和情感宣泄。

作为一种情感互动的方式,“主要看气质”有着良善的初衷,也有助于增强熟人之间的社会联结,然而当它夹杂着红包的惩罚,出现在一个追名逐利的微信朋友圈里后,多少会让人产生一些情感关系被利益化的厌恶感。气质不光得有面子,还要有里子,更要有底子。要想不在心浮气燥、急功近利的当下迷失,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一颗平常心,用学识、才智武装自己,那时的你就必然有气质。?

昨日,记者通过重庆晚报好吃狗、重庆晚报吃喝玩乐等微信群对30个网友进行调查,所有网友或主动或被动参与过“主要看气质”游戏。其中18人认为,该游戏因为加入了红包机制,并带有一点强制性,让人有些不爽。7人认为这个游戏和其他接龙游戏没有本质区别,非常无聊。5人认为,这个游戏火爆说明有一定趣味,只是把它当作游戏看待就好。(12月6日中国青年网)

在微信红包满天飞的朋友圈,每个人都在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变成了“赌徒”,因为游戏发起者设置的红包金额都相对较小,一般人们只当娱乐也很难向“赌博”联想。但是当娱乐逗趣的游戏强制性的加入红包机制,抛却其低级趣味不谈,很难撇清发起者的谋利心态。而参与其中的朋友们便成为一个个如痴如醉的“赌徒”,把“看脸”变相的引申为“看气质”,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讽刺性,况且在游戏中加入金钱输送其功利之心昭然若揭。权当眼球娱乐一下,若真是参与其中,认真就输了。

我们来看事件的发酵过程,先是王心凌11月25号发的一个新专辑里有一张配图:“绿色背景加古堡风加小清新加吃汉堡”,在网友直呼脑洞大开后,歌手王心凌回复说:主要看气质。随后邓超“推波助澜”率先在微博中晒出自己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合影,并配文“其实气质是一种天赋,谢谢。”一时间明星粉丝便纷纷效仿,“主要看气质”便霸屏,朋友圈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这种状态:主要看气质……配上一张图片,或自拍,或恶搞。

朋友圈的魔力就在于,有时我们在稀里糊涂之中就被卷入到一个无聊或者有趣的游戏里,然后稀里糊涂的被娱乐一下。说朋友圈病了,一点也不为过。忙忙碌碌为生活打拼的人们是需要娱乐,但是并不需要这种被裹挟、夹杂着金钱诱惑却又没有节操和下限的娱乐方式,反过来想我们是在被别有用心者无形的操控了,而这种娱乐的意义在哪里,与身心并无益处。

其实理性的思考,这个奇怪的游戏为什么能够病毒式传播,而人们却还在疯狂的模仿和跟进。更奇葩的是仿佛一夜之间,“看气质”凭空而起成为了大家追赶潮流,争相模仿的必需品了,而大家对这个现象的起源可能几乎一无所知。

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发红包,附带截图发表对朋友的评价”怪现象,其实不论是给朋友圈注入的浓浓铜臭味,看似无伤大雅,只是娱乐一把,但是炒作和公众的围观,恰恰折射出了当下社会人文精神的失落和“迷茫”。

在谈钱不伤感情的伪价值观下,好像什么都逃不出名利的怪圈,朋友之间靠红包的多少来判定友情的亲疏,现在又把“气质”搞得很忙,这有恰恰反映出看脸社会中“气质”的缺失。而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金钱衬托不出来的,奉劝朋友们,朋友圈的娱乐权当是调戏一下眼球,千万别太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