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北京马拉松还没开跑前,我曾问女儿还记不记得布鲁塞尔的马拉松比赛。女儿说记得,还翻出照片,因为马拉松在布鲁塞尔就是一场狂欢节。

从世界范围内看,布鲁塞尔马拉松的名气并不大。布鲁塞尔的赛道起伏不平,不规则坡道极多,因此其冠军成绩比一般欧洲马拉松要多10分钟左右。但是,这并不妨碍当地人对马拉松的热情,马拉松已经成为市民聚会的大派对。

布鲁塞尔马拉松比赛的起点,一般设在欧盟总部附近著名的五十年宫公园。发令枪一响,参赛者们有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冲向比利时王宫方向的大街。说布鲁塞尔的马拉松是狂欢,是因为参赛者形形色色,参赛过程中花样百出。有夫妻手拉手跑的,有拖着婴儿车跑的,有推着特殊轮椅参赛的,还有穿着奇装异服参赛的……大家兴致勃勃,春色满面,对能否跑出好成绩反而不是太在意。

说马拉松是狂欢还因为,组织者会在起点、终点附近搭建形形色色的临时儿童玩乐设施,有充气滑梯、蹦极、蹦床等都会免费向市民开放。比赛时还会有临时小市场,各种摊位会售卖新奇玩意、运动用品和小吃,令人目不暇接。对于平时逛街也见不到几个人的比利时人来说,这就是一个难得的热闹日子,不可错过。

透过热闹的布鲁塞尔马拉松,可以感受到欧洲人对运动的热爱,已经融合到人们的血脉之中,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5年8月,我去芬兰报道第十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第二天去运动员村采访时,正赶上“城市马拉松赛”在举行。人们沿着港湾前行,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蔚为壮观。坐在车上看健壮的芬兰人一个个大汗淋漓地跑过,气喘如牛的不多,可见他们经常跑。

芬兰国土面积列欧洲第五,但全国人口只有500万,差不多是北京的四分之一,首都赫尔辛基只有50万人。中国人到这里,会觉得街上冷清得出奇,但看了这场马拉松赛,却感觉到赫尔辛基人真多——据称有10000人参加马拉松赛,也就是说,每5个赫尔辛基人就有1人参加。

此后,我又见识了芬兰人对田径的崇拜。记得田径锦标赛开幕式那天晚上,天下着瓢泼大雨,但没有浇熄观众的热情。尽管观众们知道芬兰运动员没有多少希望拿奖牌,但接下来10多天的比赛,场内观众天天爆满。那时,经常赶上天公不作美,但风吹雨打却吹不走打不跑看台上的芬兰人,他们穿着雨衣,有节奏地鼓掌。有时大雨下得使比赛都暂停了,运动员全躲到屋里去,不少观众仍然坚守看台,无聊时就掀一阵了人浪来自娱自乐,或高唱芬兰名曲《小雨你快快停》。很多中国记者都感叹说,在这么大的风雨中,却有这么多人能够守在看台上,芬兰人对体育真有感情啊!

后来到德国发现,德国人更爱跑。德国8000多万人口,有1900万人爱跑步。柏林马拉松属于大满贯级赛事,以其规模巨大、组织高效、屡屡刷新世界最好成绩出名,今年又出了新世界纪录。柏林马拉松的参赛人数高达4万多人,吸引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马拉松举行当天,勃兰登堡门、胜利柱一带成为欢乐的海洋,音乐震耳,80多个乐队在表演助兴,几十万群众沿途呐喊加油。组委会还关注普通业余选手,《柏林日报》会刊登所有完赛选手的成绩,组委会把业余选手跑步的照片放上官方网站。

“我跑,我快乐”,这是马拉松的本质,亦是运动的真谛。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心所向。有一些移民欧洲的中国人,在国外待了一阵子却不习惯“好山好水好寂寞”的生活,反倒很怀念国内“真脏真吵真爽快”的生活。这或许是因为,许多中国人的休闲方式还停留于唱KTV、洗脚、打牌、搓麻将,还不习惯从日常的运动寻找快乐,因此辜负了好山好水。

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跑步和运动在国内越来越成为时尚。很多人都会在朋友圈里秀自己跑步的成绩,或在网上约一个集体郊区骑行,各大马拉松网上报名名额也在几小时内一抢而光,这也是今年北京马拉松异常火爆的原因。尽管冒霾前进值得商榷,但起码这种新的变化值得肯定,它让人似乎听到社会进步的脚步声。

【涵养健康的跑步文化,既需要政府部门投入管理,商家和组织机构投入服务,更需要参赛者具有起码的文明素养和敬畏意识,敬畏规则,敬畏道德,也敬畏法律。】

今天,一年一度的北京马拉松开赛。为避免再出现“尿红墙”现象,北京环卫集团在比赛起点天安门广场,新增了160个厕位方便选手和观众如厕。同时,马拉松组委会也做出规定,选手如有随地便溺行为,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北马来了!”对数以万计的参赛者来说,这是一显身手的好机会。不过,对于公众来说,似难忘记难以启齿的“尿红墙”现象——在去年北马的比赛过程中,一些选手倚墙小便,既有中国选手,也有外国选手,甚至不乏女选手,“蔚为壮观”,斯文扫地。

众多网友在指责便溺者不够文明的同时,将矛头更多地指向主办方,认为厕所配备不足才导致一些选手不顾形象,随地便溺。这种理由很牵强,显然无法让人接受。

向随地便溺说不!其实,早在7月15日“2014北京马拉松”的预报名启动时,《2014北京马拉松选手预报名须知》即严肃提醒,“选手比赛沿途如有不文明行为(如随地便溺、乱丢垃圾等),组委会将取消其‘北马’参赛资格,并报请中国田协追加处罚。”如今强调严禁随地便溺,又是一次重申和提醒。

当然,除了提醒更有制度配套,比如新增厕位。据悉,新增厕位后,北马参赛者将实现33人一厕位,完全达到了市政管委对大型活动必须保障如厕按每50人-70人一个厕位的要求。如此一来,不知道随地便溺现象是否禁绝?毋庸讳言,此前将尿墙归咎为厕所供应不够,看似冠冕堂皇,却显得偷懒而不够真诚,有些参赛者习惯于行为艺术,俨然把尿墙当作施展个性乃至故装不羁的手段,即便厕所供应齐全,未必就能除掉他们随处小便或小处随便的习惯。

近几年我们身边的“跑友”越来越多,组织马拉松赛事的城市也呈井喷状。但不能回避两个现实命题。其一,组织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多了,组织水平、管理意识能否跟得上去?没有专业到位的精细化管理,马拉松赛事便不能跑得长久。其二,参赛者又是否跟得上马拉松比赛的要求?参赛需要激情,但不能仅有激情,如果对马拉松赛事缺乏科学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就难免导致伤病和突发事故,猝死事件频发即是例证。更重要的是,参加马拉松比赛,更是对规则意识、对文明素养的一种直接考验。

涵养健康的跑步文化,既需要政府部门投入管理,商家和组织机构投入服务,更需要参赛者具有起码的文明素养和敬畏意识,敬畏规则,敬畏道德,也敬畏法律。把跑步当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身体更健康的诉求,更包括精神更健康的期许。

几十年前,著名田径运动员杰西·欧文斯就说过,“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这句话放在今天仍不过时。马拉松赛事方兴未艾,跑步文化蔚然兴起,文明不掉队,更让人期待。

本报特约评论员 王石川

【跑完马拉松赛,非有坚韧不拔之志不可为;治霾,也何尝不是一场漫长而又具挑战性的马拉松?治理雾霾,不可闪失,治霾必须全民动员、全面参与。】

昨天,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跑。与去年相比,整个赛程各种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不过,由于一场不期而至的雾霾,使今年的“北马”多了些公共话题。

雾霾来袭,选手们仍选择跑下去。坚持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自信。比如今年“北马”全程冠军格布鲁赛后受访时坦言,雾霾并未对他产生影响,“天气对成绩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不过,面对雾霾笼罩的“北马”,也有一些人高挂免战牌,并点燃雾霾天是否仍要如期举行马拉松赛事的讨论。

无论取消还是延期马拉松赛事,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由于“北马”涉及选手多达数万名,且不少来自境外,遽然取消,难度不小,争议也不小。当然,更改赛程不容易,并不意味着相关部门就不愿想方设法。

据悉,头天晚上,主办方就通过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媒体等多种渠道,向所有选手公告了天气情况,提醒大家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参赛。比赛当天上午,市环卫集团按照相关预案积极响应,在正常作业基础上,增加洒水的频次,减少空气中扬尘颗粒物。至于发放清洁棉,更在制度设计的框架之内。

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北京举行国际顶级赛事的密度越来越高,不断提升了这座城市的魅力。然而,这几次赛事总是不经意间撞上了雾霾天,也就加速警醒我们必须建立赛事应对机制,必须成立环境预警联动机制,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应该有相应的应急反应措施来有序应对。

雾霾何时来袭,不可控制,但治理雾霾,不可闪失,治霾必须全民动员、全面参与。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命运,共担责;治霾不只是政府部门的事,而应该人人行动起来,人人都迸发公民意识。如果谈起雾霾时痛心疾首,被要求少开一天车却一千个不情愿;如果对制造雾霾的企业恨之入骨,却忽略乃至宽恕自己制造雾霾的行为;如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忘掉……雾霾就永远不可能消散。为了健康的马拉松,为了自身的欢愉,为了我们的生存处境,治霾需从我做起。

跑完马拉松赛,非有坚韧不拔之志不可为;治霾,也何尝不是一场漫长而又具挑战性的马拉松?人人担起责任,拿出跑马拉松的精气神,假以时日,我们终将跑赢治霾马拉松。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川

【雾霾之下,谁都不是局外人。只有出真招、动真格、见实效,才能吸引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努力,跑赢这场消除“心肺之患”的“生态马拉松”。】

10月19日,201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如期举行。雾霾再次袭来,当天的PM2.5指数达300多,不少参赛者戴上了各式各样的高倍防护口罩。“尽量用鼻子呼吸”的提醒、戴口罩跑马拉松的反差,引发人们的深切思考。

即便是体育赛事,雾霾也成了必须考虑的“X因素”,所谓“心肺之患”由此可见一斑。作为赛事的马拉松落幕了,但治理雾霾、保护环境,则是一场无从躲避也输不起的“生态马拉松”。它离不开解一时之需的应急机制,更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定力与笃行。

寻找并治理污染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雾霾成因复杂,是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所累积的环境问题叠加。我国东部10个省市,从北京、天津,一直到海南,共92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世界土地面积只有0.6%,2013 年消费的煤炭数量却占全世界的21%。可见,治霾不只是个环保问题,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产业升级等诸多深层次问题,注定难以毕其功于一役。

近日,环保部针对上次京津冀地区雾霾进行督查,发现相关城市虽然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普遍存在响应迟缓滞后、与现实需求脱钩等问题。及至雾霾袭来,再启动应急机制的传统方式,已经无法应付难缠的雾霾,必然导致束手无策或手忙脚乱,只能依赖“等风来”。完善应急机制、提升治理水平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雾霾之下,谁都不是局外人。不管是“躲在口罩里看”,还是编出段子抱怨,不仅于事无补,更不是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提升公众参与热情,开展治理雾霾的全民行动,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工程。

也应看到,“全民治霾”并不局限在消费领域,比如购买更环保的消费品,养成绿色消费习惯等,还要把目光从一室之内引向更广袤的现实,尤其要聚焦生产领域、关注生产者的作为。

当前,对生产者的监管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去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与31个省(区、市)签订责任书。一些地方出台了刷卡排污的严厉举措,但不少企业环保设备时开时关,甚至直接调整监测数据,一边偷逃排污费,一边享受国家补贴。国家提高排放标准,可架不住生产者在源头环节的偷梁换柱。生产环节的跑冒滴漏,极大对冲了节能减排的社会努力,雾霾也就成了挥之难去的顽疾。

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提升内部举报者的保护和奖励,还是要让公众监督提前,有更多实质性参与。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是发动公众,广泛宣传汽车尾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威胁并开通短信平台,号召人们通过手机短信检举揭发排放超标的车辆。一些国家甚至规定,一旦被5人以上举报,交管部门将对其检测,限期整改。我国治理雾霾,缺乏历史经验,但只要抓住燃煤、汽车尾气和扬尘等重点污染源,抓住生产这个关键环节,就能在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对雾霾的战略进击。

在治理雾霾的问题上,全社会天然地同呼吸、共命运。只有出真招、动真格、见实效,才能吸引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努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跑赢这场消除“心肺之患”的“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