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目光看得更远,让创业的平台做得更实,才能在“被释放的精灵”来敲门时,多一些睿智的选择】

问鼎海外的电商传奇,千亿市值的资本盛宴,阿里巴巴无疑为中国创业者演绎了“造富”的神话。在成功上市的光环之下,背后的创业故事、创新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启示,也许比财富更有价值。

忘不了创业者当年的艰辛。从开翻译社到贩卖义乌小商品,再到一家一家敲门推销 “中国黄页”,马云饱尝了创业的各种滋味。而在投资家孙正义的办公室里,仅凭6分钟动情的讲演,就换来一笔2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成功之门慢慢开启。

今天,临渊羡鱼,仰慕阿里的成功,羡慕软银成了投资赢家,更应思考,为什么很多人错过了马云?当下一个“马云”来敲门时,又该如何应对?

就在当年马云为资金一筹莫展时,就在距离阿里巴巴集团总部所在地杭州不过300多公里车程的温州,那批被称为“中国犹太人”的商人,已经早早攒下第一桶金。只是,他们或承包小煤窑,或炒卖房地产,甚至在忙着“空手套白狼”。尽管也曾赚得不亦乐乎,但随着楼市的起伏、资金链的断裂,多少人被套牢、被“跑路”?看着阿里创造的商业奇迹,又有多少人悔不当初?“以为抓住了一棵大树,结果却失去了整片森林”,众多企业的兴衰成败,印刻了数不尽的疯狂与短视、傲慢与偏见。眼里只有 “快钱”,所以赚不了大钱,一些人的反思不无道理。

市场经济下,资本的直觉最灵敏,专心循利润而行,也最易盲目。于是,一边实体企业“求钱若渴”——如内蒙古一家畜牧企业最近反映,正值收羊季节,连400万元贷款都搞不到;一边天量资金“避实就虚”,不少钱宁愿在机构之间“打转转”——资本,那台“超级计算机”,在市场面前是不是错摁了键盘?

急功近利的非理性,除了心态的不成熟,还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比如,创业意味着风险,而这种风险的承担与疏解,离不开成熟的风险投资体系。资金需要完整的投入、退出机制,需要专业的运作平台,也需要法律保护。一个环节掉链子,市场就会有缺陷,长远投资没有保障,反过来就会助长资本短期获利、快进快出的倾向,从而陷入难解的死结。

“企业家是那些愿意把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经典定义,也告诉世人,创业是格局的比拼、思想的较量。勇立潮头、把握趋势,离不开创新精神、风险意识,尤其是富远见、有韬略的战略判断,这正是影响创业成败的关键。对今天的创业者而言,简政放权、释放活力,为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奋斗创造着越来越宽松的环境,但也应看到,创业是一个有着复杂变量的方程式,它拷问外在的因素,也拷问着内心的选择。

1988年,马云毕业的那一年,北方有首民谚传唱,“摆个小摊,胜过县官;喇叭一响,不做县长”。今天,听到阿里上市的钟声,有人同样笑谈,今年的公务员考试,还报名吗?二十六载弹指一挥间,历尽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对创业有着更为开放开明的态度。然而,从盲目的全民抢股、全民炒房,到成熟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仍在考验法治的锤炼、政府的引导,考验着万千逐梦者敢创业、会创业的“财商”。

有人说,孙正义从万千人中选定马云,是双目相视的缘分。实则不然,有些成熟的风投公司于每年700家申请者中,先精心遴选70家,再挑1家最有潜力者,送进总裁的办公室。其中的奥秘,一是眼光,二是机制。让我们的目光看得更远,让创业的平台做得更实,才会在“被释放的精灵”来敲门的时候,多几分从容与淡定,多一些睿智的选择。

新首富能新多久?2014-09-24 07:24

【阿里巴巴最早做了渠道,战略选对了。但是电子商务也是有局限的,同时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的规范,也会制约其成长速度和空间。】

随着阿里巴巴在纽约IPO的正式开启,马云成为了新闻焦点人物。23日,《2014胡润百富榜》发布。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及家族以1500亿元人民币资产成为中国大陆新首富,万达王健林以50亿元之差居于次席。

听闻马云自己说过纸面财富对于其没有太大的意义。按照股市上换算成的财富能达到数百亿之巨,必然手中也有巨大的流动性,所持有的股份也有巨大的变现和抵押的能力,首富必然名至实归。不过创业者的股份往往是不能大规模的变卖和抵押的,因为这样做会被市场认为是企业有风险。一旦这样做了,就会导致股价大跌而使得财富大幅度缩水。并且财富榜上的人物名次也往往上下翻腾,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曾经在财富榜上沉浮过,所以也对于诸多财富榜上的人物的财富也不必以现金资产等量齐观。

其实,关注马云是如何成为新首富,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而预判一下未来的社会发展才是比较有意义的,至少比对首富羡慕嫉妒恨有价值的多。

晋级首富,胜在渠道

马云1995年在互联网上创业,其时中国才刚刚接入国际互联网一年时间。在中国真可谓是最早的,在世界上可能也是非常早的一批。据闻他甚至在1996年就尝试做“B2B”,在2000年还极具广告效应的在杭州邀请金庸坐镇,与搜狐张朝阳、新浪王志东、网易丁磊和8848王峻涛等人“华山论剑”,但是至少到2005年前后,他都还没有成为中国互联网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那时候,中国互联网的主流是门户网站,但是这些门户网站,包括阿里巴巴的大股东YAHOO等都衰落了。原因在于,门户网站内容对网民没有黏性,实际上到现在都没有找到稳固的盈利模式。

而后来阿里巴巴与百度、腾讯成为了中国三大互联网巨头。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三家都是做渠道的。所以,互联网的发展表明,做渠道可以培养网民的黏性,才能因此架构可依靠的商业模式。但是,马云得以成为新首富,主要靠的是“C2C”模式,他最早的“B2B”模式并未成功,内中原因在于,“B2B”并没有深入到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之中。因为,做电子商务,不能缺少了“C”这个链条。但是,做“X2C”,马云在世界上和中国都只是一个跟随者而非开拓者,阿里巴巴在中国脱颖而出,就在于阿里巴巴真的在中国解决了购物的方便和购销双方钱物安全的问题,居功至伟的是依靠中国式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

阿里巴巴还能有多大空间

所以,阿里巴巴误打误撞的最早做了渠道,战略选对了。通过适合中国互联网和金融现状的支付宝,终于在中国崛起。但这只是其到目前阶段成功的保证。首先来说,淘宝还有多大的空间?可从三个方面来看。随着中国普通人群的消费能力的提高,网购的总量和相对比例可能未来还会提高,这对淘宝是有利的。但是,除了众多有形商品和媒介可以在网上销售,毕竟还有很多商品和服务是无法在网店交易和消费的,这也是淘宝和阿里巴巴会到达成长上限的理由。第二方面,淘宝和阿里巴巴没有不可复制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诀窍,不排除未来竞争者后来居上,目前京东就是具有威胁的跟随者。

第三,淘宝的成功除了有开拓新市场而贡献的一部分,也有蚕食传统商业领域贡献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淘宝的崛起,导致了全国大量的实际零售店衰落和关闭。在电子商务发展的初期,有政策的空白和保护,所以淘宝可以快速崛起。但是,未来不排除出台对于零售小店的保护政策,诸如对于各类网店的征税要求等等。实体零售小店在方便和诚信方面,以及促进就业方面,有天生的优势,韩国就有专门保护零售小店的政策。所以,未来中国如果出台保护实体商店特别是零售小店的政策,必然挤压阿里巴巴的成长空间。

另外,淘宝和阿里巴巴这些年的崛起,是与目前对于电子商务的粗放式管理相伴随的。电子商务中如何杜绝假冒伪劣商品,始终没有良好的办法,这正是其不如实体店铺的地方。

所以,未来对于电子商务的规范,可能制约其成长速度和空间。同时,商业模式变化多端,未来有可能出现什么新的商业模式。所以,马云的新首富能新多久,未来至少还有这些看点可以借此观察。

□陈德成(财经评论员)

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创下美国IPO融资最高纪录,引发全球惊叹。继阿里巴巴后,面对国内新一轮创业热潮以及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国内该如何提供更好的土壤和水分,促使未来成长出更多的“阿里巴巴”型企业?(9月21日人民网)

这几天,阿里巴巴风头出尽,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不仅创下美国IPO融资最高记录,更打破西方人“中国不能创新”的迷思。阿里巴巴演绎的财富神话,让阿里巴巴声誉大振,也使得马云和他的高管团队和员工身价倍增。

按照阿里巴巴目前的发展趋势,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阿里巴巴一定会不孚众望,成为全球互联网企业的佼佼者。同时,必然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的投资回报。然而,这一切,似乎与国内投资者并不相干。而很多的国人,只能是投资无门、望洋兴叹。

其实,不光是阿里巴巴,据普华永道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资本市场IPO数量达到14宗,其中有9家在美国上市。

应该说,作为国人,即为阿里巴巴在纽约证交所的不俗表现欢欣鼓舞,也为阿里巴巴远在美国上市,很多国内投资者鞭长莫及,无缘分享其高成长带来的超额收益而倍感遗憾。

面对这样的局面,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人们在想,为什么阿里巴巴会舍近求远跑到纽约去上市?又是什么原因,让大批高科技、成长型、业绩优秀的的企业不远万里到境外上市,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经济学家认为,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寻求海外上市,是因为不符合A股上市条件,如合伙人制度。这样的原因或许是存在的,让人费解的是,我国的资本市场,为何竟然容纳不下这些高科技的企业呢?无论如何,已经运转二十多年的A股,为什么不能在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比如,对那些企业性质为合伙人的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在上市条件和程序等方面适时作出修改,为这些企业上市提供便利,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或许,正是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停滞不前、墨守成规,才限制和延迟了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在国内上市的可能。如此以来,不但让众多的高科技企业转而寻求境外上市,也让很多国内投资者错失投资良机,导致资金外流,害莫大焉。

由此看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全方位推动股权融资,大力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管理层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时期,要把有效释放消费需求作为政策和改革导向。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味希望通过投资复苏来缓解下行压力,恐怕解决了短期问题但会给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

这两天,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IPO一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应当说,阿里公司,客观上反映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成功。但从基本面看,阿里公司遭热捧,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潜在市场的信心。

阿里巴巴的核心业务就是让交易更简单。无论是早期的淘宝、天猫还是后来陆续推出的各类产品,其实都是围绕着让交易更简单这个基本目标的。阿里巴巴15年来的快速成长,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是,正好遇上了中国大市场快速释放的历史黄金时期。

数据表明,阿里巴巴成立的199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万亿元;到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4万亿元。也就是说,1999年的消费规模仅为2014年的零头。更重要的是,1999年中国网上交易的金额几乎为零;而2014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8.3%,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16%。因此,阿里巴巴成长的15年,正是中国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15年。

这次阿里巴巴在IPO说明书中,并不回避这一条,甚至把它作为第一个重要因素。在说明书中,阿里提出,目前我国国民消费总额为3.4万亿美元,其中电商消费为3050亿美元,在线购物者为3.02亿人,占6.18亿互联网用户的一半左右。其潜台词是,如果在线购物者数量达到6.18亿人,在人均电商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新增的市场也有3000亿美元。

资本讲究的是回报。资本市场是最容易进,也是最难进。如果没有盈利前景,你故事讲得再好,资本对你也不理不睬;但如果你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你正坐在风口上,资本不请自来。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增长动力何在?这次阿里巴巴上市,其实就是全球资本市场做出的无声但最实际的回答:中国增长的动力在于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这是中国最大的战略优势所在。麦肯锡等机构每年公布一份中国消费市场报告,每次修正的消费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国际资本市场不会不清楚这一趋势,因此,他们买的,不仅是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更是中国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现在各方都在讨论中国经济新常态,其中一个“新”就在于经济增长动力要由过去的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把投资建立在消费基础上。2014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2.4%,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关键时期,更要把有效释放消费需求作为政策导向以及改革导向。如果不看到这一点,一味希望在投资上的政策放松,一味希望通过投资复苏来缓解下行压力,恐怕解决了短期问题但会给长期发展带来更大的隐患。而在这方面,有些认识“一叶障目”,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靠消费拉动。坦率地说,资本的回答,比这些观点更可靠。

【宏观的简政放权,中观的创业支持,微观的竞争奋斗,一个都不能少,才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续写更多“逆袭者”创业成功的“小微故事”】

随着一阵激奋的钟声,阿里巴巴19日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中国新首富,也在一夜之间易主。不过,让更多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个细节:马云并没站在纽交所敲钟,而是把机会让给八位客户——有90后的大学生,有专攻自闭症的儿童康复教师,有憨厚淳朴的农民店主,有穿梭于家家户户的快递小哥。就在这阵橙色狂飙刮起后,一个问题也被不断提出:“阿里传奇”能复制吗?中国还能有多少小微企业可以“芝麻开门”?

众多解剖“阿里传奇”的文章中,普遍认为:阿里巴巴的成功有一定的特殊性,旁人难以复制。不过,从马云的打拼人生、阿里巴巴的前世今生,再到能有机会站在纽交所敲钟的普通创业者,无不印证了马云在上市当晚庆功宴上所表达的:不要小看那些“今天看来依旧‘很小’的企业和人”,因为,“小,其实意味着力量,也意味着美好的未来。”

对于中国万千普通百姓来说,一个鼓励创业、创新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近在眼前,人们也比任何时候都企盼着让小微企业破茧成蝶的良好环境。事实上,就在阿里上市前后的这些天,朋友圈里时常曝出谁谁辞了职创业开店的消息,更多人则在热议“创业”。

十八大以来,创业、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民语汇”。从砍掉600余项审批的简政放权,到注册登记的自降门槛,从“营改增”的步步为营,到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的自我约束,从中央到地方,所出台的政策,所采取的措施,所努力营造的宽松氛围、包容环境、法治格局,不知优于15年前阿里巴巴注册的时代多少。就在上周,小微企业再迎重大“利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继续实施现有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同时,重点推出六大新政,即:进一步简政放权,为小微企业降门槛、除障碍;加大税收支持,月销售2万—3万元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都暂免征增值税、营业税;加大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推动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以及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创业基地支持和信息服务支持等,这无疑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使得看上去难以复制的“阿里传奇”,让人觉得有了点“赢的可能”。

只是,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所有的政策红利、改革红利,都必然来自于创造和奋斗。不仅靠政府创造,更靠企业的创新、个人的奋斗。而创造要有个市场洗礼的过程。马云第一桶金的获取,不也历经了从翻译社到中国黄页的小微阶段、历经了多少磕磕绊绊?许许多多创业者的故事,也都证明:“小微”要真正拥有美好的未来,成为一株大树,离不开好的商业环境,离不开奋斗打拼。

而从政府层面,还要意识到,进一步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把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需要进一步改进甚至改革。几年前,不少地方的领导发问本地干部“为什么我们这里出不了阿里巴巴”;今天也有无数人追问“中国A股为什么留不住阿里巴巴们?”这当然是种自省与反思,但何尝不是一种提醒?当“小微”起步时、需要扶持时,我们提供了什么?我们的平台能载得下他们的梦想吗?今年1—8月,登记注册市场主体达800多万户,但8月份一些经济指标竟意外回落,被指为“市场不买改革的账”,两者间虽无因果、所指只是臆测,但帮助“呱呱坠地”的新生小微企业熬过寒冬,通过更深化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政策抚育,正是政府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小微企业的好前景,是从国家到企业到个体共同的“大未来”。宏观的简政放权,中观的创业支持,微观的竞争奋斗,一个都不能少,才有中国经济的未来,才能续写更多“逆袭者”创业成功的“小微故事”。

【如果阿里巴巴还继续着40%的净利润,那么,这个现实版《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结局还真说不准。】

阿里巴巴19日登陆纽交所,开盘92.7美元,较发行价上涨36.3%,市值突破2200亿美元,一举超越Facebook、Amazon、腾讯和eBay,成为仅次于Google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企业。

不难想象,当时在纽交所贵宾室拿着大号计算器狂摁的马云,笑得那叫一个春光灿烂。当然了,马云还不忘第一时间表态,他对成为中国内地首富一点感觉都没有。瞧瞧,这才叫低调的奢华。

不过,无论马首富对中国内地首富是真没感觉还是假没感觉,反正坐拥219亿美元净资产的他已经是板上钉钉的最新版中国内地首富。

拍拍胸脯,除了佩服之外,您真的就没有一点点的羡慕嫉妒恨?

正如阿拉伯故事《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所讲述的,当阿里巴巴一次又一次呼喊“芝麻开门”然后一次又一次搬走金银财宝之后,四十大盗坐不住了,磨刀霍霍杀机顿起。

对于马云而言,现实中的“四十大盗”又是谁和谁呢?

毋庸置疑,最容易对号入座的就是线下实体渠道,因为它们的财富被阿里巴巴“掠夺”得最简单最粗暴。生活常识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中国线下实体渠道已经渐成淘宝、天猫的免费体验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去苏宁、国美、万达宽敞明亮装修豪华的店堂里只是试试这试试那,临走前掏出iPhone拍下货号,回家路上就在淘宝、天猫上把东西给买了。

按照这个逻辑,万达集团掌门人王健林肯定是“四十大盗”的大首领,事实上,马云抢走的正是他的内地首富头衔,“四十大盗”的动机大大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他和马云的“两大天敌”马化腾和李彦宏公开高调地玩合资暧昧,“四十大盗”的嫌疑也是大大的。

除了线下实体渠道之外,银行和银联貌似也有“四十大盗”的嫌疑。想想也是,余额宝和二维码POS机险些砸了银行和银联的饭碗,要不是“亲爹”央行临危出手,后果真是不堪设想。更严重的是,马云对此根本不服气,前不久他在北大演讲时就放言,“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而是一纸文件。”听这意思,人家迟早还会向银行和银联的保险柜念出“芝麻开门”的咒语。

在阿里巴巴的瞄准镜里,线下实体渠道、银行和银联只是拿来练手的初级对手,物流、出租车、学校、医院、电视台甚至中国国家足球队都是它的狙击对象,如果真要加起来,肯定不止“四十大盗”。

那么,“四十大盗”最终能从阿里巴巴手中夺回被“劫走”的财富吗?

没错,那个古老的故事告诉我们,“四十大盗”最终一个接一个都被阿里巴巴给干掉了。但是,请不要忘记,那个古老的故事最后还告诉我们,阿里巴巴把山洞里的财宝都分给穷人,让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如果阿里巴巴还继续着40%的净利润,那么,这个现实版《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结局还真说不准。

【阿里巴巴登陆纽交所,一条陡峭的崛起线,刻画出开盘价从68美元,向92美元暴涨的路径。市场对这家电商巨无霸的认可,也催生出不少新的猜想,比如,暴涨之后的股价,将造就多少持股员工新富豪?】

阿里造富没你想象的那么神

【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中流砥柱者,“票子”意味市场的认可,“位子”标识自我的实现。两者,一个都不能少。】

上市之前,就有好事者算过这笔“造富效应”。一种算法是,阿里员工2.6万人,就算按照IPO预估价66-68美元算,员工股总计将达413亿美元,人均财富159万美元。另一种冷静的算法是,绝大部分股票和期权,可能为最重要的1000名员工获得,假设他们拿到了90%,就相当于得到了50亿美元的股票,平均每人也有500万美元。

显然,这些都是过于理想化的计算。有媒体做了普及,原来,员工期权价值=(单股票价值-行权成本)×股份-税费。股票价值超出了预期,未来可能还有上涨空间,这是积极因素。但是,行权成本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阿里此前曝出不少员工股私下流通,已被爆炒了数倍,行权成本也相应提高。而且股份的换算,也需要除以相应基数,势必还会缩水。最重要的,税与费存在较大弹性,美国税法规定,不满1年的持有期,税率最高达39.6%,并且,阿里对股票还有“优先回购权”,相当于又增加了一笔交易费用。

因此,阿里上市不会带来那么夸张的神话。对于员工来讲,应当保持一颗平常心;而对马云来讲,企业整体激励机制的战略设计,尤为紧迫。

一则,身处高位的管理层,收益最丰厚。但是,他们也最没动力抛股、变现,去享受。因为他们早就拥有了类似的待遇,期权也在预期之中,做出改变选择的动力,更多是来自对事业的另类追求。二则,身处底层的普通员工,要么入职未久,要么股份有限,加上税费、持有年限的限制,几乎吃不到太多掉下来的馅饼。其实,冲击最大的,还是中层骨干。他们职业选择的空间更大,套现用钱的动力更足。

一个好的薪酬激励,应当给员工以合适预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相互绑定、相互砥砺。比如,在上述的公式中,加入时间的变量,使得离职时间越晚,获得的财富相应越多,以此形成对忠诚度的保护。特别是,中层员工往往上有天花板,下有再择业的机会,对其积极性的调动,更应“位子”“票子”互动起来,让他们对自己成长的预期,与对企业未来的信心,糅合在一条轨道之上。个中技术,考验马云的驭人之策。

说到底,兴办企业,还得讲究义利之辨。对于真正有才华的中流砥柱者,“票子”意味市场的认可,“位子”标识自我的实现。两者,一个都不能少。

□延雪平(财经评论人)


阿里的成功可否复制

【人们猜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可能出现在健康、文化还是生物产业,其实不必猜测:哪个市场领域简政放权快,哪个市场领域就可能出现第二个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在全球最重要资本市场的成功,既不同于中国国有资本企业海外上市的路径,也与其他中国概念股企业所受待遇大相径庭。这场豪华的IPO盛宴,既为阿里巴巴成为世界级公司作了正式命名,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阿里巴巴的成功能够复制吗?

成功的故事通常无法复制,但可以借鉴。企业创始人及其战略合作者的个人风格、资本运用能力、产业形态等成功模式的差异化,马云的坚韧、孙正义的远见、整个公司的理想主义色彩等已被反复总结,但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全然是个体因素决定的结果,时代构成的市场背景和政策背景同样起到了孵化作用。这种孵化有时是正向激励,有时是反向激励,但都对锻造阿里巴巴起到了关键作用。

马云开始创业时,正值互联网风生水起之时。互联网和传统消费产品以及服务业的结合在国外已有先例,在国内尚少人问津,这为阿里巴巴后来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而在产业政策层面,对互联网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对于创造就业岗位的预期,部分也出于对电子商务监管缺乏经验,“闲不住的手”很少进入早期电子商务领域,这让电子商务领域成为具备完整市场形态的处女地。强调包容而非监督,极大降低了阿里巴巴的发展成本,而其外资企业的属性,又进一步减少了从公司结构调整到资本腾挪可能遭遇的风险。

资本市场则从另一个方向推了阿里巴巴一把。国内资本市场基于保护国内投资者的理由,对互联网公司上市持股计划提出了苛刻要求,这迫使互联网企业转向海外市场,并学习和适应国际资本市场的运作规则。在香港成为公众公司然后私有化,再在美国成为公众公司,这一曲折过程既表明也折射出国内资本市场规则对于企业发展没有起到应有作用,也表明阿里巴巴对国际化资本市场的认识并非一帆风顺。但在企业家主导企业的情况下,这种与资本市场的磨合成本,可以控制并最终收回。

由企业家主导而非政府监管主导,壮大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是阿里巴巴成功的另一个奥秘。这是一个可以由政府主导复制的模式。今天,人们在猜测下一个阿里巴巴可能出现在健康、文化还是生物产业,其实不必猜测:哪个市场领域简政放权快,哪个市场领域就可能出现第二个阿里巴巴。

?□徐立凡(媒体人)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美国股市已经有了成熟的做空机制,在市场博弈中,所有美好的包装都不值一钱,而当它的价格必须向真实的投资价值回归的时候,它会给阿里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让人不能放心的问题。】

阿里巴巴9月19日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从9月8日开始的阿里全球路演,据说受到了国际投资大鳄的欢迎,以至其IPO价格不断拔高,最新消息称已经调高至每股66美元至68美元,据此计算,阿里的筹资额将达到218亿美元,如果算上最高15%的超额配售计划,阿里的最高融资规模将达到243亿美元。阿里将因此一举创下了美股IPO的最高融资纪录。

一项美国股市的新纪录,由中国企业创造,有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这样优秀的企业不在中国上市而非要到美国去,A股市场落后的市场法规和制度再一次受到了强烈批评。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设对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在A股上市的制度藩篱拆除以后,当它以超过人民币420元的IPO价格发行A股的时候,市场又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它?

美国股市的IPO早已实行市场化定价,由于其具有对全球资本巨大的吸聚功能,这使它产生了巨大的融资能量。这种由投资机构操纵的定价方法很容易创出高价,使企业融资实现效益最大化,但它同时给股票上市以后带来了难以预测的风险。由于发行价过高而在上市后迅速暴跌的状况,在美国股市上已经多次出现过。

2012年5月,美国一个由年轻大学生创业,运作时间并不长的网络企业Facebook(脸谱网)进行IPO,它的传奇也一度到达了顶峰。创下了每股38美元的IPO价。但这样一个发行价对于这家太年轻的企业来说显然过高,上市以后它就进入了下跌通道,3个月后出现了腰斩行情。Facebook的神话随之破灭,它甚至被中国投资者根据其译音奉送了一个“非死不可”的外号。

Facebook为什么会有如此糟糕的表现?一个无法回避的答案是,它在IPO时定下的发行价过高,远远超过了公司的实际投资价值,因此才会在其上市以后引来如潮的抛盘。当时,美国市场众多的投资机构给这家新生的公司包装了许多动听的概念,使其定下高发行价有了“理论基础”。按照某些市场人士的说法,这证明了市场对其的认可,但是其上市以后的表现却无情地打破了这种说法,事实证明,市场并不认可Facebook的高价,当真正的市场力量出现的时候,Facebook必须回归到与它实际价值相符的价位。而在这个过程中,那些在Facebook进行IPO时围聚在其周围的资本大佬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今天,阿里巴巴的发行价也一度引发热议,有人重提Facebook,担心同样的走势也会在阿里身上重现。但市场不可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轨道演绎,阿里的发行价是否被高估,需要的是市场的检验。只是需要注意一点:同A股市场不同,美国股市已经有了成熟的做空机制,先期出现的中国概念股的遭遇证明,中国公司更容易成为诸如“浑水”这样的做空机构的攻击目标。在市场博弈中,所有美好的包装都不值一钱,而当它的价格必须向真实的投资价值回归的时候,它会给阿里带来什么,这是一个让人不能放心的问题。因此,对于阿里创下的IPO高定价在上市以后会有如何表现,我们不妨“且行且珍惜”。

□周俊生(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