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战边缘的乌克兰危机被一个出人意料的悲剧事件带到新的十字路口。马航MH17失事及298条无辜生命的陨落,形成巨大人道主义压力,拷问着乌克兰危机各方。各种真相猜测和责任推诿的舆论战几乎让人迷失,MH17空难会不会成为又一个热点地区的“罗生门”?它能否以众多乘客的死难终结这场地缘博弈或改变它的方向?

关于MH17的各种分析已多如牛毛,归纳起来无非三个层面:有意击落还是误打误击?谁是真正罪魁?这场灾难或阴谋对乌克兰危机意味着什么?显然,其他一般性空难因素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目前的分析都停留在根据乌政府、乌反对派和俄罗斯三者之一的各种可能性推测或非权威证据链指证或反驳,随着MH17黑匣子的顺利发现和移交,破解谜团的大部分希望又寄托在这个橘黄色的小匣子上,似乎它将成为公正的见证和判官。

单从一般逻辑和善意层面分析,作为国际法行为体的乌政府应该不会下令击落正常飞行的民航国际班机,因为冲突区域的制空权完全控制在乌政府手里,不存在敌对方的飞行器。当然,从技术和操作层面又不能绝对排除乌空军或防空部队误击的可能,因为历史上民航飞机被误击的悲剧并不罕见,俄方也拿出了部分不利于乌空军的种种证据。同时,俄方直接击毁MH17的可能性也基本被排除,因为失事空域远离乌俄边境。

嫌疑较大的显然是乌反对派,因为MH17坠落于它控制的地盘,它不掌握整个空域的航行信息,客观上也在不断对付政府军的空中袭击并已击落对手15架战机。以乌反对派人员的整体技术、装备和职业素质,将高空民航飞机当做政府运输机袭击也是有可能的,不至于明知民航而故意击落。但是,灾难发生后,乌反对派积极配合处理现场,并完整迅速地将黑匣子交给马航,接受英国相关机构破解调查,这表明其及背后的靠山俄罗斯没有太大顾忌,乐见水落石出。

黑匣子完整找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似乎解开谜团要靠这个神奇的记录仪。事实上,黑匣子的确在诸多空难事件后续分析中发挥过关键作用,帮助解开谜团找到真相,但它不能百分之百还原所有真相,尤其是MH17坠落于一个边缘的三角地带,两国三方都多少涉嫌其中。如果MH17不是误击目标而是一场阴谋的牺牲品,那么事态就更加复杂,不仅真相无法大白于天下,甚至它本身就可能是更大谜团的开始。

黑匣子由英国空难调查总部处理,人们不怀疑其专业机构的技术能力和水准,但作为欧盟成员,英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立场鲜明,调查结论难免受英官方影响并呈现不同悬念:矛头指向乌政府,那将面临美国和西方盟友的巨大责难;把责任推给乌反对派及其背后的俄方,那将取决于多大和什么性质的责任,至少俄方不会心甘情愿地承担这份责任哪怕是间接责任,因为它将引发一系列不可预估的后果。因此,从维护专业声誉和规避是非的角度看,有关MH17失事原因的调查报告也许模棱两可,一如当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含糊结论。这次悲剧也许会像“天安舰”事件,成为谁都清楚但谁都无法向世人清楚洗白自己的罗生门。

乌克兰危机自去年11月爆发至今,不仅改写了乌克兰版图,也正在重构着欧洲地缘博弈的格局,甚至撬动着大国全球博弈的视角和利益调整。人们惋惜的是马航半年内两次遭遇不测,濒临破产,更痛心的是,连续的无妄之灾降落在数百无辜乘客及其亲属头上。但是,国际政治是残酷的,政治家们不会因为一两次人道主义灾难而改变对格局与利益的博弈,MH17空难无论责任在谁,都很难从根本上打动乌克兰大棋盘玩家们的恻隐之心,何况空难前夕美国刚刚启动更加严厉的对俄制裁措施。

有人分析,也许否极泰来,MH17会成为美俄改善关系的转折点,因为双方的确已经走得太远。但是,各种迹象表明,MH17不止是新的伤口,也是新的借口,它将可能推动双方在新冷战乃至局部热战的危险道路上越走越远。因为双方都判断大局在握,态势可控,而核心利益是断然不能让步的——美欧要继续压缩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并打压它重新崛起的势头,而后者不可能把吞并的克里米亚重新吐出,更不可能向美欧示弱并作出战略让步。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还是期待调查吧,如果能够得到公正的调查结果,再把它浸泡到今日封存的口水中,也许能了解更大的真相。】

真相,只可能调查出来,不会从阴谋论的臆测中推导出来,更不会从刻意政治化的口水中浮现出来。

马航MH17航班坠毁近一周,停放死难者遗骸的火车站里飘荡着异味。比这场悲剧更可悲的是,验尸工作没有开始,黑匣子刚刚由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交予马来西亚政府,联合国决议支持的全面、彻底和独立的国际调查还未展开,在一个看不见的国际舆论场中,口水四溅,似曾相识。

用吐沫淹死对手,这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惯常手段。1983年,大韩航空KL007航班在远东地区被苏联战机击落,这一直被大叔开动的宣传工具当作苏联是“邪恶帝国”的铁证。且不说近年来曝光的关于侦察机伪装成民航客机的证据,1992年,俄罗斯将数据移交给国际民航组织,次年后者公布调查结果,客机机长“低级错误”,用磁导航代替惯性导航,导致偏航,对事件负全责。那时,苏联已经解体。

把真相含在嘴里,这也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惯常手段。1988年美国“文森号”航空母舰发射导弹击落正常飞行的伊朗航空公司655号航班,美国5年后公布内部审查结果,全部归咎于雷达观察员操作失误,拒绝道歉。哪位心理学家可以解释,一个经过训练的美军专业人员,紧张到何种程度,才会出现与其他人完全相反的幻觉?当时,周围所有别的军舰雷达都看到655号航班在上升,只有“文森号”看到它在下降,别的军舰都收到655号航班发出民用飞行器信号,只有“文森号”声称收到了军用频率信号。

此番口水战依旧延续上述魔幻套路。从奥巴马到克里,都声称掌握了坠毁事件的确凿证据,可他们既不愿公布这些证据来帮助调查人员,又不敢将所谓的证据与他们反复影射的对象直接联系起来,逻辑似是而非。比如,强调飞机是在俄罗斯支持的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控制区被击落的,比如,指出击落飞机的导弹由俄罗斯提供。这些论据与结论之间存在基本断裂,要知道,交战区域所有防空武器都属俄制,哪一发导弹不是俄罗斯提供的?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中击落俄罗斯战机的“山毛榉”也是俄罗斯提供的。如果飞机坠毁在哪里就是谁干的,那么1980年被击毁于意大利乌斯蒂卡岛北部上空的DC9客机,就是意大利空军自己干的了。这桩未解谜案,现在的嫌疑方包括,美国、法国、以色列和利比亚。

好在许多人已经发现口水与真相的秘密,鲍威尔信誓旦旦“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德法支持由调查寻找真相,英国加入口水战的欲望显然不高,这让布热津斯基20日在CNN大喷口水,点名警告三国领导人:“新冷战”已经由普京发动,你们再不站队,就会成为俄罗斯的卫星国。问题是,不管由乌克兰引发冷战还是热战,始作俑者不是这位老先生吗?

所以,还是期待调查吧,如果能够得到公正的调查结果,再把它浸泡到今日封存的口水中,也许能了解更大的真相。

【仅凭破解黑匣子是远远不够的,坠机现场、残骸的研究、还原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7月22日,乌克兰亲俄武装“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媒体见证下,将所寻获的、7月19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波音777失事客机上的黑匣子,正式移交给马来西亚调查人员。

此前有消息称,欧安组织等机构派往失事地点的调查人员,在调查中遇到种种阻力,而被亲俄武装所搜获的黑匣子,此前也一直笼罩在谜团之中,有否搜获、搜获几个,是否同意交出、交给哪一方,短短几天时间里可谓消息纷纭,莫衷一是。

当前,解开导致客机坠毁的真正原因,对责任者予以公正的追究,还死者及其家属一个公道。要做到这点,公正、中立、科学的事故调查,是最基本的前提和保证。

在几天的犹豫、反复后,亲俄武装最终选择了移交黑匣子,这是值得肯定的明智之举:尽管此前部分亲俄武装分子所言“调查或许会有倾向性”并非全无道理,尽管调查结果可能对本方不利,但这些都绝不会比“阻挠国际调查”所会付出的政治代价更大。移交黑匣子,是迈向MH17事故真相的第一步。

亲俄武装和一直支持他们的俄罗斯政府所提出的交换条件,是黑匣子应准许国际民航组织(ICAO)代表参与破解,这是合理的要求。ICAO是国际民航事务中专业、公正和权威性的代表,由该组织参与、甚至牵头协调黑匣子的破解工作,是可以为当事各方和国际舆论、公众所接受的。

MH17的坠毁疑点重重,由于事发地处东乌武装冲突的热点上空,客机有可能系被地面防空火力所击落,要揭开这类特殊空难事故的真相,仅凭破解黑匣子是远远不够的,坠机现场、残骸的研究、还原同样甚至更加重要。有关方面应切实履行承诺,避免现场、残骸和遗体的破坏,消除国际调查所遇上或可能遇上的障碍、阻力,国际社会也应监督、协调,确保国际调查能够在科学、中立、公正的基础上进行。

移交黑匣子,也是在沉痛中令人稍感慰藉的一步。希望这令人欣慰的第一步,能够成为事件水落石出的起始,而不会变成又一轮扯皮的开端。

□陶短房(学者)

【众多政治家们再次将这一人间悲剧当成了自身表演的游乐场,残酷的案例被当成“游戏”欧亚大陆的最新一张牌。】

7月17日,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坠毁,以此为标志,持续半年多的乌克兰危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为近300名无辜生命坠入永恒的黑暗——这一人类航空史上最严重的意外事件,直接当事方和幕后操纵手们的博弈进一步复杂化。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场惨剧,让纠缠在无序对抗中的数方力量,找到了一个更具杀伤力的武器:谁被定义为空难的嫌疑人,谁就永久失去了道义的力量,也就意味着再也无法保障后续行为的正当性。正因为如此,本该简单明了的空难调查,变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可以预期,这必然是开放式结局的连续剧。

从技术角度看,调查本身其实并不复杂,是否导弹击落、从何处发射、大致轨迹如何,都可以找到直接或间接证据予以详察。问题是马航坠机惨案,跟矛盾重重的乌克兰危机交织在一起,因而从此超出了简单的技术层面,而再度回归到复杂的大国博弈棋局,在掺杂了人的安全议题后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在打“独立、客观”的空难调查,但又明里暗里地试图操纵这一议题为己方谋取最大收益。

无论击落飞机的肇事方是谁,马航飞机被击落无疑是一起悲剧性事件,各相关国家均难说从中绝对受益。

本来,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等到调查结果出炉后,再对事故原因做最终定性,而在此之前,任何一方都要克制做出任何仓促的结论和发表政治化声明。但乌克兰危机台前幕后的行为主体们,已经按捺不住抹黑对手的意愿和行动了。众多政治家们,再次将这一人间悲剧当成了自身表演的游乐场,残酷的案例被基辅、莫斯科、华盛顿和布鲁塞尔当成“游戏”欧亚大陆的最新一张牌。所有人都口口声声以逝去的无辜乘客代言,但撕开重重叠叠的面具,无非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那回事。基辅和背后的美欧时刻不忘将俄罗斯钉在这场悲剧的耻辱柱上,而俄也不忘为第三方调查设定一些前提条件。

当然,如何做到公正透明地开展国际调查,其结果又是否能让人信服都存在太多变数。从过往的案例看,寄希望于国际调查最终让事故真相大白大概也只是个迷思。知其然,但难知其所以然可能会是一种最会发生的结果。因此,更好的做法似乎是当事方停止相互抹黑,回到正常对话,以负责任的态度促成乌克兰危机的解决,让战火与灾难远离无辜的人民,而不是火上浇油,酿成更大的人间悲剧。在这一点上,俄乌美欧都责无旁贷。

□杨成(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

让悲剧不再重演2014-07-23 09:27

【当前重点是把安理会第2166号决议落到实处,全面平衡地加快执行,用事实真相来告慰逝者】

7月17日22时,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坠毁。298条鲜活无辜生命瞬间逝去。电视上滚动播放着烧焦的飞机残骸和巨大爆炸后弥漫的硝烟,亲人们的泪水诉说着残酷的现实。

正在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申博体育:第一时间发表谈话,对马航客机坠毁事件表示震惊,对遇难者及其家属表示哀悼和慰问。习主席特别强调,对这一事件应该进行公正、客观的调查,尽快查明真相。中国领导人在繁忙的国事访问中,专门就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发表谈话,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事件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中国的公正和负责任态度。

马航客机坠毁事件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除了对事件表达震惊、悲痛,对受害者表达哀悼和同情外,最关心的就是马航MH17到底发生了什么?谁又应该对事件负责?一时间,国际调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调查主导权、职责范围、参与方等一系列问题浮出水面。

7月20日,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分别就国际调查问题在安理会紧急散发决议草案,各方僵持不下。中国在磋商中始终坚持应进行独立、公正、客观调查的立场,为安理会最终一致通过第2166号决议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作为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联合国专门机构,国际民航组织在类似国际调查中有丰富经验和专业职能,它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马航客机坠毁地区形势复杂,国际社会又议论纷纷。在这样的情况下,让相关国际机构在调查中发挥关键作用,更是体现调查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的应有之义。在调查有结果之前,各方应避免臆测或预断,避免人为政治化。

当前重点是把安理会第2166号决议落到实处,全面平衡地加快执行,用事实真相来告慰逝者。这次事件再次说明,早日解决乌克兰危机,维持地区和平稳定,让有关地区国家的人民免受战火侵扰,是所有热爱和平、尊重生命的人们心中共同的期盼,也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乌克兰有关各方应该尽快停火,进行对话协商,寻求全面、持久、平衡的政治解决方案,让悲剧不再重演。

既不是意外,也不是预料之中,而是一种必然。马航MH17航班在靠近俄罗斯的乌克兰境内失事坠毁,这显然不可事先预测,然而,在当前围绕乌克兰危机,有关大国高度对立,且乌克兰东南部正在发生内战的情况下,在交战地区发生任何令人难以置信的悲剧事态,却又都并不令人意外。

在世界各地的人们目睹互联网上马航飞机堕落在地的悲惨场面,并为此而悲痛神伤时,人们可能不会感受到出事地域人们的心情状态。还有什么比一个国家处于分裂和内战状态更为糟糕呢?乌克兰今年以来急速滑向危机,不仅让世界吃惊,就是乌克兰人自身,恐怕也没有想到。一个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并不低的国家,说分裂就分裂了,而且还陷入了不知其止的内战。当这种最为惨淡的局面不期而至时,参与其事的各方——无论是乌克兰内部还是其外的力量,都已经把自己推在了无法止息的火山口,而为达成各自目的,歇斯底里超出常规道德约束而用尽各种恶劣手段,也就不难想像。

无论马航客机是被无意还是有意击落,这起事件都将是乌克兰局势及相关大国博弈向更加危险方向演化的又一个节点。如果确如美国和乌克兰政府所说,飞机坠毁是乌克兰反政府军所为,那么,这无疑将是俄罗斯的一次严重外交危机,它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谈判能力将受到极大冲击。然而,乌克兰的局势无论向何种方向演变,都会深切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俄罗斯不会因为这次“意外”事件,而就停止对乌克兰危机的干预,相关各大国间的博弈,因此将更加激化,乌克兰的内战形势,想一时半会儿有转机,也就没有可能。

与此同时,如果马航飞机并不是乌克兰反政府军所击落,它所带来的后果就更加不妙。首先,这明显不再是一次“偶然”随机行为,而是经过了精心策划和选择,背后谋划者的动机,本身就值得考量;其次,它会立刻使介入乌克兰危机的三大力量——美国、俄罗斯和欧盟之间,同时产生重大的外交纷争,这三大力量间的博弈会进入更为混沌复杂的局面,由此带来的政治和军事对立也会空前激烈。

在马航客机坠毁之际及之前,俄罗斯、中国、巴西等“金砖国家”领导人齐聚圣保罗,商定了建立金砖国家银行的重大决定;美国和德国之间因为“双重间谍”案,正在发生严重的外交争执;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并与中国决定共同制定电动车的国际标准;而美国财政部决定对法国银行予以高额罚款的行为,则引发了欧洲的普遍不满,并在欧洲催生了脱离美元体制的呼声……谁能说马航客机的悲剧事件,就一定与上述这些事态毫无关系呢?毕竟,乌克兰危机向恶性方向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不利于俄罗斯,也不利于欧洲,这些地方的资本,会加速向“安全”的地方逃离。世界的哪块地方是“安全”的呢?!

把今年以来围绕乌克兰危机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所发生的不良事态放到一块儿,一个趋向激烈且不择手段的大国博弈场景,已经跃然纸上。早在2009年,笔者就曾撰文指出,要警惕2008年发生的西方金融危机,未来会向世界政治、安全领域蔓延。最近五年以来,这种警告不幸被证实。时至今日,很难说发生在亚洲两翼及其邻近地区的恶性事态,没有背后被有意导演的成分,而在导演者看来,有关国际事态向何种方向演化,已关系到它们的生死存亡。

实际的情况也许并没有那么糟糕。然而,当危险被无限想象并被无限夸大时,“自我证实的预言”便会接踵而至。这才是真正的危险!也因于此,当我们观察马航客机坠毁事件以及其他恶性事态时,通常而言的国际正义,已经不再是可靠的判断标准。别听事发各方的相互指责,它们一起制造了眼前所见的各种灾难,那里没有道德,只有赤裸裸的权力斗争。

程亚文(北京 学者)

马航客机被击落5天,298条鲜活的生命逝去,这种人间惨剧在“真相无处躲藏”的互联网时代无论如何也得有个说法。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成为全球最想解开的谜团。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和乌克兰民间武装等各方隔空喊话,打起激烈口水战。

无论是普京“十问乌克兰”也好,奥巴马一口咬定为“乌反对派击落”也罢,无外乎在借“马航事件”打出一张“政治牌”,“这个时候谁能抢夺话语权,谁就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审判对方,甚至于能扩大之前对立的其他领域的战果。谁能证明这架飞机是被对方打下来的,谁将获得了这场争斗的正义性”。

美国2008年共和党候选人马凯恩义愤填膺地说,如果证明是乌克兰反政府武装或是俄国击落马航,后果就会极为严重,就应该给乌克兰政府输送武器。难道乌克兰政府军击落马航,后果就不严重?“如果外人有罪就要斩首,朋友有罪却继续称兄道弟,公正性到哪儿去了?”

笔者在《马航客机被击落,散发浓浓阴谋味》文中已分析,俄罗斯最不可能是幕后黑手。从目前各方表态来看,美国直指乌克兰民间武装。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乌克兰民间武装,俄罗斯都脱不了干系。西方已作了“有罪推论”,剩下的就是寻找“证据”,俄罗斯是“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西方媒体和情报组织把矛头指向乌克兰民间武装。然而,证据呢?这是关键问题。美国的情报直指乌克兰民间武装,这一点真的能够让人信服吗?美国在联合国对伊拉克搞核查的时候,用假情报欺骗全世界,使联合国不得不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审查当年的伊拉克,经济制裁更是达十年之久,后用假情报骗得联合国授权入侵伊克。美国前科真的很难让人再次相信它。

西方媒体掌握着话语权,抱着明显的倾向性的,信用度很低,“现在不是真相的查明战,而是把屎盆子扣在谁头上之战”。谎话重复一百遍就成了真理。在伊拉克战争前,80%的美国人支持打伊拉克,并认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马航MH17事件才开始,西方媒体就暗示明指”,我们不能被这种倾向性迷惑了。“还记得两年前叙利亚化武事件吗?联合国核查人员刚抵达,立即发生多地点同时袭击。如此巧合,有视频、有照片,扑天盖地,跨过了‘红线’,逼迫兑现奥巴马武装干预的承诺。国际间争端的幕后黑暗与阴谋,远远超过善良人们的想象”。

目前很多媒体纠结于技术上的分析,包括黑匣子的下落、飞机残骸、导弹轨迹和雷达参数等等,也就是过于注重事情的经过,但忽视了马航事件的对地缘政治和世界格局的重大影响。无论事件的真凶是谁,事件的结果已经显现,乌克兰局势出现重大转折点,原本不温不火的乌克兰局势再次聚焦全世界的目光,并将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欧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甚至军事局势的走向。美国挥舞制裁大棒,欧盟原本扭扭捏捏,但现在迫于美国的压力,明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 欧盟将与美国绑得更紧,欧洲地缘环境恶化,欧洲资金流向美国,俄罗斯将更加孤立,美国作为世界老大的地位将更加巩固。

如果由美国等西方主导调查,事故调查将成为“原因证明”,俄罗斯将会坚决否认。如果独立的第三方的调查结果有利俄罗斯,西方将质疑并从新调查,直到他们想要的结果。“无论调查的罪魁祸首是哪一方,都不会成为不被质疑的铁板结论。马航MH17客机坠毁一事极有可能不了之”。《日本经济新闻》18日称,“即使找到至关重要的黑匣子,恐怕也将真相难寻”。

网民分析得好,“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公正调查结果!做梦去吧,一旦跟政治博弈沾边了,咱就别想要什么公正了,真相将被政治掩盖”,“真相已经不重要,而且可能永远都不会有接近事实的真相,而只有各方需要的‘真相’”。

王德华(环球网特约评论员)

马航MH17被击落事件的后续进展扑朔迷离,由于国际舆论由西方力量主导,目前的最大压力落到俄罗斯头上。我们认为,整个事件必须受到公正、彻底的调查,最好由联合国或国际民航组织主导调查的过程,各方须无条件予以配合。

俄美外长19日在电话中一致同意将所有证据提供给国际调查组,调查人员应被准许进入失事地。这是个好消息。莫斯科有必要以最积极的姿态为调查创造条件。

西方已把俄罗斯当成击落马航客机的“主要嫌犯”,在这种情况下,俄方对配合调查的任何犹豫、或者任何可以被当成俄方犹豫的细节,都将成为西方舆论围攻俄罗斯的素材。如果调查最终没有结果,俄方将被西方舆论当成“实际肇事者”长期宣扬。因此让事情水落石出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西方舆论“提前审判”俄罗斯并非基于已有证据和事情的基本逻辑。因为从动机上说,击落马航客机对俄罗斯没有一点好处,只会严重挤压它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治及道德空间。它对乌反叛武装也没任何政治好处。俄罗斯在第一时间陷入被动,这再次让人看到西方舆论为政治利益服务的高涨热情和能力。

俄罗斯国防部副部长安东诺夫19日接受俄罗斯电视台采访时,就MH17被击落事件向乌克兰和美国等方面提出10个质问。应该说,西方和基辅要回答这10个疑问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击落民航客机是政治上极其荒谬的行为,“误击”的可能性很高,而促使“误击”发生的条件就是乌克兰国内的混乱。如果它真为某一方“故意”所为,那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这一方有绝对把握它作为肇事方不会被揪出,事情成为永世悬案。二是这一方能因这一悲剧的发生在政治上获益。

最终最有说服力的是事实真相。由于击落民航客机是对全球空中旅客的致命威胁,公正调查这一事件合乎世界各国要求。这个过程一定要摆脱任何一方政治利益的干扰,它应当是超政治的。事件真相必须调查清楚并公之于众。

毫无疑问,我们处在高度政治化的世界里,政治狂热常常被看成革命激情的正面元素。西方成功塑造了国际舆论中的“政治正确性”,不愿与西方利益配合、或者配合不够的力量,常在国际舆论中陷入逆境。它们需处处谨慎,否则就会被西方媒体带头的反对声吞没。

马航客机被击落是巨大悲剧,但围绕这件事的舆论朝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围绕事件本身的舆论博弈,二是以此事为由头争辩乌克兰局势的是非,三是为俄罗斯与西方不断恶化的关系定性。现在舆论的后两个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像要覆盖第一个方向,这是对公众调查马航事件的强大干扰因素之一。

我们强烈希望马航事件的调查首先获得事实和技术层面的澄清,人们需要真相,而不是另一场地缘政治博弈的大戏。

【一个建议,与其期待真相,不如关心调查,这能让人更容易地学习些科学知识,能让人更容易地忘却本性丑陋,也能让人更容易地找到些黑色幽默。】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结论可以有很多,马航MH17坠毁,调查易,真相难,好似瞎子摸象。

从技术上说,与马航MH370的消失相比,马航MH17坠毁是一场调查难度系数较低的悲剧——大象就站在那里,谁都可以去摸。客观条件,至少地面上有大量残骸供各路专家监测分析,至少在乌克兰东部这一敏感空域,各方都有雷达监控记录,至少黑匣子已经找到,那玩意儿没法造假;主观意愿,俄乌之间、俄美之间的对立,又使得任何一方无法轻易利用信息不对称优势,一手遮天。

旁观者因此没必要像MH370失联那样发挥想象力。目前媒体所有的疑问,涉嫌方所有相互矛盾的指责,究竟是不是遭击落,究竟是不是“山毛榉”地对空导弹,究竟是谁发射了导弹,有现场痕检专家、航空专家和武器专家在,对调查人员而言并非难事,获取答案只是时间问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数十起民航客机遭导弹或者军机袭击坠毁事件,没有哪一起最后得不出结论,像MH370一样,硬生生蒸发在茫茫天地里。

不过,与MH370一样悲剧的是,MH17调查的结局可能一样。要知道,人即便能摸到象,未必能正确画出象的样子,人即便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未必会公布真相。事情都是人做的,不论袭击还是调查,这就会给阴谋留下生长空间,像乌克兰东部这块地缘政治博弈的节点,孕育阴谋的土壤无疑更加肥沃。

冷战时期,苏联空军1983年击落韩国KAL007航班,直到今天还有诸如美军电子战飞机伪装成民航飞机因而遭击落的说法;“9·11”恐怖袭击事件,一直有阴谋论者声称,拍成电影的93号航班是遭劫持后被美军击落的;2009年圣诞节前的“内裤炸弹”未遂袭击,嫌疑人阿卜杜勒·穆塔拉布已被定罪,但他如何在阿姆斯特丹——MH17的起点——中转上的飞机,现在依旧存疑,许多同机乘客提到的护送他无需证件登机的一个神秘人物,神秘消失了。

当然,事情有时候并没有那么复杂,MH17也许就是倒霉地碰到了一个神经紧张的雷达观测员和一个行事鲁莽的防空部队指挥官,从而注定了死亡命运,但是当各方发现可以利用此事在乌克兰问题上大做文章的时候,他们是否会同意让这样的真相变成结论?反过来说,在乌克兰问题如此微妙的格局下,观众们又是否会接受这一简单到哭的结论就是真相?

所以,一个建议,与其期待真相,不如关心调查,这能让人更容易地学习些科学知识,能让人更容易地忘却本性丑陋,也能让人更容易地找到些黑色幽默。比如,MH17事发前数小时,乌克兰有一架军机在附近被击落,飞行高度6500米,乌政府说那是俄军干的,理由是反政府武装的导弹打不了那么高,而MH17高度升到了10000米,乌政府却在事发之初一口咬定是反政府武装干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黄恒

【越是技术有底气、判断有依据、情报资源多,越是说话少。如果说这两起事件有教训,那就是:无论航空还是军事,都必须尽可能自己做,别指望别人“帮忙”。】

同一家航空运营商,名为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间隔4个月遭遇两起大型客机失事事件,记忆中似乎没有先例。

马航MH17航班本月17日失事,乘客和机组人员悉数丧生。

这以前,马航MH370航班3月8日失踪,至今没有确凿或称物理证据显示乘客和机组人员命运。

两起事件,都涉及波音777型客机,依照常识推断都有人为因素。

另外一个相似处,是两起事件至今,与失事当天相比,无论几天还是几个月,实质信息实际都没有增加,意味着所谓调查也罢、搜寻也罢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原点”。

以MH17航班为例,如果不是为了善后,而是探求“真相”或“罪魁”,首要搜寻目标相信不是死者遗骸,而是导弹残片,期望能找到某些信息,或许是某个“编号”,与制造商和军火库库存信息吻合,足以指证“黑手”。

客机数据和语音“黑匣子”当然有用,可以揭示导弹致使客机哪一个部位最先受损、飞行员如何反应、所说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新闻价值可能高于技术价值。

这起事件,无论诉诸国际组织调查、欧洲联盟调查、还是乌克兰政府调查,甚至马来西亚或者俄罗斯调查,没有导弹残片,没有与残片相关信息比对,没有各方军事情报全面发布,一定难以服众。

最敏感处,恐怕是情报公开,可能意味着情报能力公开。

回溯马航MH370航班事件,尽管媒体同仁不愿意接受,依照我几个月来判断:每隔几天、逐渐延长为几个星期、今后估计是几个月,那架客机似乎越来越“近”,最终又越来越“远”。常识指向某一名飞行员“作祟”,却始终没有人就这一判断提供“佐证”,或许没有能力、或许当局不愿意……

马航MH370事件初期,南海某个国家没有舰队、只有艇队,也就是说船只太小、在海上无法过夜,居然参与搜寻飞机残片,而且几乎最早报告“发现”,事后当然证明是假。只是,没有人认为那是“恶意”。

这次马航MH17航班事件似乎有些不同。同样最初阶段,某个涉事方不断提供细节,在我看来过于细节,譬如先是军机击落客机、后来是武装人员击落飞机后两段无线电通话内容、再以后是一辆导弹发射车视频录像。

与其发布这些不足以指认他人涉案的细节,不如提供己方雷达数据和导弹部署情况,尽早争取投入大范围搜寻导弹残片,不如与盟友们交换并公开情报。

从马航MH370事件开始,与一些专业技术人士接触,得到一个印象:越是技术有底气、判断有依据、情报资源多,越是说话少。客机,由美国波音公司设计和组装;发动机,由一家英国企业制造;卫星通信,由一家英国运营商提供……所有这些,所有关键技术,航空运营商都不熟。

马航,几个月内两次失事,搜寻、调查和结论,恐怕与它关联不大。

如果说这两起事件有教训,那就是:无论航空还是军事,都必须尽可能自己做,别指望别人“帮忙”。就中国而言,无论民航客机还是各种导弹,自己掌握技术、自己制造、自己运营和操控,才有可能掌握主动,自己处置一切后果。

本报特约评论员 祁乐

“马航”和“乌克兰”,可以说是2014年上半年国际新闻中的两大关键词,都曾一度牵动着人们的眼球。谁又料到,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字眼,这次竟然走到了一起,给世界带来了又一幕悲剧。北京时间7月17日晚,马来西亚航空的MH17客机,在从阿姆斯特丹飞往吉隆坡的途中,在俄乌边境坠毁,机上283名乘客和15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据乌克兰、美国等国的最新消息,这架波音777客机极有可能是被导弹击落的。(相关报道见06、07、08版)

乌克兰政府军和东部的亲俄武装日前正处在小规模内战中,到底是谁向万米高空的民航飞机发射了致命武器呢?涉嫌的乌克兰、亲俄武装、俄罗斯军队三方互相指责推诿,陷入了一场“罗生门”。乌克兰政府宣称,是“恐怖分子”使用地对空导弹将飞机击落,并拿出了截获的叛军与俄军的录音对话作为证据。乌克兰东部民间武装则反驳道,自己的防空武器只能打到4000米的高度,是乌克兰政府军击落了马航MH17航班。俄罗斯国防部也出面证明,乌克兰空军战斗机曾一度逼近坠毁客机,并提醒乌克兰军队2001年就曾击落一架俄罗斯客机。更有阴谋论指出,被击落客机的飞行路线与当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专机几乎一致,这可能是一场未遂却误伤无辜的刺杀行动。目前坠毁客机的黑匣子被当地亲俄武装获得,据称已被送往莫斯科。同时,民间武装表示允许乌克兰政府、马来西亚和国际组织的调查人员进入该地区对MH17坠毁事件进行调查。无论是遇难者的亲朋好友,还是世界各地关注这则新闻的普通读者,都希望MH17客机的失事原委能够尽快水落石出。

击落第三方民用客机,杀害无辜平民的行径无疑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无论是乌克兰政府军,还是当地民兵和俄罗斯军队,都没有理由故意袭击一架路过的马拉西亚客机。目前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场意外的误杀。肇事一方由于操作上的纰漏,可能误认为这是一架敌方的军用飞机。而MH17航班,正好又不幸地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空域。这类意外情况在世界空难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1983年,一架大韩航空的波音747客机,在库页岛附近海域上空被苏联防空军的苏15战斗机击落,机上26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韩美两国表示该机因导航故障偏离航线误入苏联领空,而苏联声称该机是在执行间谍任务。1988年,伊朗航空的空客A300客机在从伊朗阿巴斯港飞往阿联酋迪拜的途中,于波斯湾上空被美国海军文森斯号导弹巡洋舰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机上290人全部遇难。美国政府辩解称将该机误认为是伊朗空军的F-14战斗机。

即使这是一场意外,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当地的不稳定局势和敌对状态正是民航客机遭到误击的根本原因。正如普京总统在事故发生后指出,如果不是乌克兰政府在东部重启战端,马航客机不会被击落。当然,乌克兰政府也可以反唇相讥,如果不是俄罗斯的军事干涉鼓励了东部叛军的分离主义活动,乌克兰局势何以至此。东部民间武装也可以为自己开脱,正是基辅方面的统治无方,大搞街头政治,才让东部人民揭竿而起。可以说,是今年以来各方的不冷静行为,导致冲突不断升级,最终殃及无辜。回顾历史上造成巨大伤亡的误击客机事件,也大都发生在剑拔弩张的时刻和地区。被击落的伊朗航空班机当时飞越的波斯湾,正处在两伊战争的阴云下。而大韩航空班机误闯的库页岛海域,正是上世纪80年代美苏冷战高峰,军事对峙的前沿阵地。

MH17坠毁事件提醒我们,即使是一个遥远地区的冲突,也可能使万里之外的无辜平民受害。在这次遇难者中,有约100位乘客是正赶往墨尔本参加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的参会者,他们中有艾滋病研究专家、艾滋病防治官员和活动组织者。他们的离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全人类的损失。只有在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里,人类才能发展繁荣。

钟准(重庆 学者)

7月17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客机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处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除了追问、追究背后“元凶”外,事件赔偿问题也是各方关注的另一焦点。

首先面临的是马航对于遇难者家属的赔偿责任。航班出发地国家荷兰和目的地国家马来西亚均为蒙特利尔《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缔约国,因此,相关赔偿应适用该公约。

根据公约,以归责原则为标准,马航公司可能承担两个层面的赔偿责任。一是在11.31万“特别提款权”(折合人民币约合120万元)范围内,马航须承担无过错责任,也就是说,只要家属证明了相关损失数额,无论马航有无过错都须赔偿。二是如果家属所主张数额超出该标准,对于超出数额,马航将承担过错推定责任,也就是说,如果马航无法证明自身没有过错,也无法证明驾驶员没有不当行为或者事故是由被击落等意外造成的,则将承担剩余责任。

可见,是否被导弹击落,将对马航赔偿责任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查实某国或组织将之击落,该主体不仅面临对家属的赔偿,也面临对马航的赔偿,还面临因马航先行赔偿家属后的追偿。

笔者以为,即使存在击落者,相关责任最终承担也还须视过错而论。实际上,在该事件中,或许各方都存在着过错。首先,乌克兰交战双方都有着一定责任,在武装冲突中,各方本应不遗余力地保护无辜平民免遭暴力和战火的摧残,采取必要措施避免任何形式的平民伤害。面对交战状态,乌克兰当局并没有及时划定足够严格的禁飞区,直到14日才划出26000英尺至32000英尺的禁飞区,而坠落马航客机当时的高度为33000英尺,却还招致惨剧。

其次,让满载平民的客机处于高风险下也为不妥,马航及其航空管理当局并未尽到最大的注意义务。当地处于交战状态,在此之前,乌克兰政府军已有多架飞机、直升机先后被击落。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4月就有国家禁止飞机在当地上空飞行,也有一些公司保持了必要警惕,改变了航线。这或许也和悲剧有着一定干系。

最后,MH17是否如传言所称改变了航线,也将对责任认定产生影响。而这之间还存在保险责任,相关认定较为复杂,须根据将来所认定事实和保险合同条款进行承担。虽然当下乌克兰政府、俄罗斯以及乌东部民间武装互相指责,纷纷表示自己没有击落客机。但我们相信真相终将浮出水面,行不义者也必将承担应有责任。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消息称由于坠机现场并未被封锁,导致现场已经出现了趁乱打劫情况。各方须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恪守国际法和相关规则的要求,对本事件尽快达成最大共识,合力处理善后事宜,让坠毁在无规则世界里的马航MH17,尽快回到规则世界,别再让之与文明世界持续“失联”。

舒锐(北京 法律工作者)

【在事实真相大白前,应避免就事件起因、性质、责任作主观臆测和“阴谋论”联想,更不应基于这些臆测和联想,对特定国家、民族作“无差别攻击”和有罪推定。】

7月17日下午坠毁在乌克兰顿涅茨克地区的马航MH17客机上有298名乘员,其中189人都是荷兰公民,这些不幸的乘客在这起空难中无一幸免,对荷兰而言,可谓和平年代里罕见的重大悲情事件。

空难发生后,许多线索和传闻,都将坠机的原因指向地空导弹的击坠,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版本的“阴谋论”也不胫而走,并影响着地球之上、天南海北的围观者,引发着无数的推理、争吵和相互指责。

作为此次空难最大的“苦主国”,荷兰人自然也是很激动的:举国降半旗,到处是鲜花、黑纱和泪水,许多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们,在互相传递着慰藉和关爱。

但他们同时也是节制的:尽管中国国内有媒体发文称,“荷兰社交网络和媒体绝少‘地域炮’和‘阴谋论’”,这其实不够客观(事实上还是有一些的),但相对而言,克制、宽容、冷静,不以恶意去揣度他人,不以推理、假设取代证据和事实,是媒体、网络和社会公众言论的主流。

相对于网络世界,媒体显得更加谨慎、克制。尽管平面传媒和电台、电视台,近日都连篇累牍播出相关节目,甚至推出特别滚动报道,却都小心翼翼地避免直接对事件性质、责任归属方遽下断语——断语当然是有的,但都引述自有名有姓的第三方,是“个人观点”,而非媒体的判断。

最克制、最谨慎的,则是荷兰政府。在对全国公众的演说中,荷兰首相马克·鲁特以沉痛的语调呼吁大家用爱团结在一起,共同度过最悲痛的时光。同时,对事故原因、责任,他表示“起因和责任者尚待查明真相”,政府当前首要关注的,除了尽全力查明真相外,就是对遇难者的善后。

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面:鲁特首相并非不曾“激动”:据多家国际传媒报道称,7月19日晚,这位荷兰首相打电话给俄罗斯总统普京,言辞激烈地要求俄罗斯“承担起责任”,确保国际调查不会受到任何干扰,且态度鲜明地表示“这是俄罗斯的义务”。

悲剧发生至今已过去多日,尽管当事各方均表示“支持国际调查”,7月19日基辅当局和亲俄民兵甚至达成建立“安全区”以便调查的协议,但事实上国际调查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受到形形色色的误导和阻挠,很显然,国际调查一天不能顺利展开,事实真相就一天得不到澄清,责任人也就一天得不到界定,398条无辜冤魂,更一天得不到安息。

在事实真相大白前,应避免就事件起因、性质、责任作主观臆测和“阴谋论”联想,更不应基于这些臆测和联想,对特定国家、民族作“无差别攻击”和有罪推定,在这方面,荷兰人的克制令人称道。为了早日让真相大白,眼下应采取一切手段、尽一切努力,去消除横亘在国际调查面前的种种阻挠、障碍和干扰,将“发力”的关键点,落在推动国际调查的落实、而非宣泄愤怒情绪上。

□陶短房(学者)

【马航MH17坠毁事件调查谁来主导,很难简单适用国际航空法律的问题,而必然是一场地缘政治角力、外交斡旋等多重因素在内的复杂问题。到头来,它很可能是在国际协调下,以最大受害国荷兰为主体来组织各方专家解读黑匣子等工作。】

马航MH17坠机,真相成谜。而调查真相,自然也成了当务之急。但据新华社报道,正式调查还未启动时,各方就开始了抢占调查“制空权”的争夺。

通常而言,飞机失事,是由事故发生国、飞机注册国和经营国、飞机设计和制造国来组织调查。然而,马航客机MH17在俄乌边境坠毁,谁来主导事故调查,很难简单适用国际航空法律的问题,而必然是一场地缘政治角力、外交斡旋等多重因素在内的复杂问题。

首先,马航MH17事故不同于因恶劣气候、机上人员操作不当、乘客机舱内的恐怖袭击或客机本身的故障引发的坠机事故,它已经被认可为是由“地面的地对空导弹击落”,而且具备在万米高空击落能力的导弹不可能由个人所为,而更有可能是系统性的国家机构或准国家机构所为,存在一个“加害国”或“加害方”。《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3《航空器事故和事故征候调查》所针对的仅是“普通的意外事故”,并不针对被国家机构或准国家机构的重武器击落的事故。

其次,《公约》附件13的事故发生所在国具备“优先调查权”的规定,也将无法适用于这一片陷入战乱的地区。客机是在乌俄边境附近、由乌克兰东部反叛武装分子控制地区的上空被击落的,亲俄的反叛武装组织可能更乐意把调查权交给俄罗斯,而乌克兰官方即便要行使“事故发生国调查优先权”,也将面临现实的无法展开调查工作之困,因为乌克兰应知该地方并非处于他们的有效控制中。

还有,目前至少三方被怀疑为击落客机的“凶手”,乌东部反叛组织称是乌克兰军方击落的,乌则称是反叛组织击落的,声称有“电话录音证据”,甚至连俄罗斯也被列入被怀疑对象,在事故发生之前后,确有普京专机飞过,当然俄方反驳称专机并未走这一航线。按照“避嫌原则”,三方“加害嫌疑人”都不宜主导事故的调查,可以参与调查,但不可以行使《公约》附件13所规定的“组织调查者”的角色。

那么,作为调查权“优先顺位”上处于第二位置的“飞机注册和经营国”的马来西亚,又是否可以主导这一场复杂程度远超于技术故障引发的一般坠机事故呢?众所周知,在数月前马航另一航班在南海“失联”,至今飞机在何处,马方依然没有答案,马方没有基础设施也没有协调能力在异地展开复杂的事故原因调查,马方不太可能承揽也不可能被授予“组织调查者”重任。

从地缘政治角力上看,刚刚再一次升级对俄制裁的美国,不可能在这一事故调查上把主导权交给俄,主导权背后还隐藏着乌克兰这一地缘政治灾难。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阵营也会跟从美国的意图,尽力淡化俄在事故调查中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下,越是事故相关方的利益关系“中立国”,越可能被给予信任来主导调查,日本主动请缨,就是看准这一机会。

在笔者看来,这一事故调查的主导者,或将在国际协调下,以最大受害国荷兰为主体来组织各方专家解读黑匣子等工作。此次失事遇难人数最多的为荷兰,荷兰从技术能力上看也具备这些协调能力。假如这一先例确定,未来的空难调查模式将变得更有弹性和灵活性,以应对民用航空器面临的新型威胁。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