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摘自人民网)

丹棱县的“挑刺工”其实就是政府的监督员,40名监督员一同在县城开展“大家来找茬”,在带给党员干部压力的同时,确实可以对政府机构办事人员的行为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四十名“挑刺工”数量之多,保密性之高,也代表了丹棱县政府整顿干部作风的决心。但是,在一片广泛的赞扬声音中,也不免有作秀的质疑声。

首先作为一个县城,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的干部恐怕很多人都认识,这些人员来挑刺难免会上演一场互相配合的戏码。其次,挑刺挑的多是表面功夫,个别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的问题完全可以由百姓来反映,没有必要聘用专职人员,这也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机关办事效能低、审批制度繁琐多是深层的制度原因,还需要由上自下的改革才能解决。这样看来,专职“挑刺工”未免成为鸡肋。

“挑刺工”是对干部监督的一种手段,能否真的驱散干部作风“雾霾”还值得商榷。挑刺工的存在反映了百姓的诉求,“挑刺工”作为一种上级监督的手段毕竟是一种偶然性的行为,要发挥经常性的监督作用,不如发挥群众的力量,畅通百姓的监督渠道,百姓每天和政府机关打交道,最具有发言权。同时还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不能搞一阵风,只是一段时间绷紧弦,让公务人员存在侥幸心理。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还要加强自身的素养,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转变作风,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这样面对“挑刺工”时才不会有压力。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他们“秘密”选聘了40名“挑刺工”。“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 (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三难”为何“久治不愈”,需不需要专业“挑刺队”向其“开炮”?“挑刺工”甫一面世,舆论全炸开了锅。网友众说纷纭,笔者的观点比较大——让“挑刺工”职业化。

目前,丹棱“挑刺工”的义务挑刺行动想要持久,似乎过于理想。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干些啥活?他们模拟办事、走访调研、网络监测,并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40人要调查全县,工作强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某些人还不好惹,“暗访”有时连着“挨打”,流过汗流完泪,甚至还得流血。就在5月18日,湖北一都市报记者暗访当地为儿子大摆生日宴的村官,遭到群殴。想想咋不叫人打寒颤?

政治上无丝毫待遇,经济上无任何补偿,有的只是义务,云里来风里去。试问,有几人愿意将“挑刺行动”进行到底?故笔者认为,挑刺行动要长久进行下去,就要以职业化取代理想化,可通过委培形式培养一批职业挑刺人。这样一来,既可以真正解决“有人挑刺”的问题,确保随时一声令下,召之即来,来之能“挑”;又回避非专业人员“挑不好刺”的问题,比如,因缺乏挑刺技巧而“露陷”;同时,还可激励一群“挑刺工”把“挑刺”当成事业干,无须担心“后继无人”的问题,确保“挑刺队伍”的持续发展。

说到丹棱县暗访“挑刺”的创意,它来自县委书记钟维钦对“群众反映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导致干部作风雾霾的症结是什么”问题的思考。可是,“三难”在一些地方的一些部门早已司空见惯,俨然很难治愈。面对越来越浓重的作风“雾霾”,亟需暗访“挑刺”的又岂止一个丹棱?

笔者不由地想起“行风评议员”这一群体。不少部门为促使行业作风的好转,专门聘请行风评议员若干。可是,由于大部分行风评议员皆为兼职,干的都是“分外事”,要么因单位里的事“相冲突”而“评不了”,要么嫌麻烦或怕得罪人“评水了”,总而言之,评着评着便背离初衷,变形走样,不少行风评议员早已名存实亡。

“挑刺工”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作风问题无小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离不开创新,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有办法跑在前头, “三难”等作风病才永无出头安宁之日。须承认,“挑刺制度”是一种创新,让“挑刺工”职业化值得探索。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秘密名单只有两个人知道,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40名秘密“挑刺工”,能否真的驱散干部作风“雾霾”?(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为了驱散“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干部作风雾霾,眉山市丹棱县实施了以问题导向为原则,请群众模拟办事,给干部“挑刺”,并在全县范围公布于众,从而倒逼干部主动作为、积极作为的“挑刺工”行动。新版“狼来了”给全县干部带来巨大压力,据说从前三次通报的效能满意度测评结果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但是,新版“狼来了”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多向社会企业取经。

就拿暗访“挑刺”的创意来说,看似来自县委书记的“头脑风暴”,其实,不过是企业早已用滥了的客户“暗访”制度的翻版。早在2008年,某汽车厂家就已经在打电话调查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实行了客户“暗访制度”,即由厂家在客户资料库内随机抽取某真实客户,并花钱雇佣该客户到随机抽取的某店进行车辆的维修保养,暗访人员冒充家属全程跟随并录音,然后,根据录音和接待服务流程标准对该店的服务进行打分,用以督促4S店改进服务质量。

看完企业的暗访制度,我们回头再看“挑刺工”行动,是不是似曾相识?实际上,这套“挑刺”系统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暗访人员的挑选范围存在不足。在党政部门机关相互熟悉程度较大的情况下,丹棱县的“挑刺行动”居然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做“挑刺工”,这也太不讲究了!笔者相信,无论是不是“挑刺工”,该领导去办事,受到的接待也会是周到的、一流的,他所受到的服务并没有代表性。因此,“挑刺工”的挑选范围,绝不能局限于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而要积极吸引普通群众参与进来,加大一般群众的权重,避免自说自话。

其次,暗访流程上存在不足。模拟办事终归只是模拟,与实际办事存在一定差异。只是做业务咨询,并不能完全测试出服务窗口的真实水平,把暗访进行到底,就要实打实的办真事、真办事。比如,办户口迁移,就要找个群众去真的办户口迁移,把办事过程中所遇到的责难、问题、不足一一暴露出来,切实做到暗访问责有的放矢,真正提高“挑刺行动”的水平。

最后,建章立制存在不足。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不仅与群众切身利益活密切相关,更关系到政府自身形象,工作人员态度和蔼不和蔼,服务到位不到位,工作合格不合格,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量化,不能让暗访人员凭感性打分,而要用统一的规范要求来评价,用规章制度驱散干部作风“雾霾”,切实提高窗口单位的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度。

企业的暗访水平之所以高政府一步,是因为企业知道顾客是他们的衣食父母,要让顾客高兴、满意,他们才有饭吃;政府机关之所以敢对群众吆五喝六,吹胡子瞪眼,是他们忘记了谁是他们的服务对象。因此,笔者建议,政府部门不仅要在暗访制度向企业取经,更要主动向企业学取“服务经”,学一学企业的竞争意识、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执行意识,为群众提供更热情、更周到、更优质的服务。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此举对驱散干部作风“雾霾”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从报道来看,“挑刺工”的效果确实很好。这种明察暗访试监督自古以来就有,进入新时期以来这种方式还有点“谍战”的味道。但综合实质来看,“挑刺工”的工作也只是一种纪委和行风办平时工作的升级版,只是在监督技术含量更高而已。这种监督到底能够走多远?还有待于进一步考量。

说实话,“挑刺工”监督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比如“挑刺工”的忠诚度、合理度、持续度等等都需要考验。在短期内或许有很大的震慑力,但从长期来看效果如何还要打个问号。但无论如何,在近期内的监督效果还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以利于从长推广之功效。

“挑刺工”监督之所以有监督效果,一是他们手中有“尚方宝剑”,县委书记直接对纪委书记授权监督,主旨明确。二是组织严密,不但保密工作做得好,而且有比较科学的动态管理机制,可以克服熟人“内鬼”监督等弊端。三是很好地保护了监督人的安全,而且监督反馈迅速有效。

这些优点可以总结推广。纵观我们平时的监督,它们之所以乏力就是没有很好地做到这些。一方面,监督部门在社会上聘请行风评议监督员,还将他们的姓名和照片张挂公布。这使得监督员的工作流于形式,评议会上也多是和谐好话,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部门对社会公布举报电话,请群众监督,但却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有些群众的举报还会落到被举报单位或被举报人手里,久而久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便大打折扣。

此外,监督员还存在本系统本单位监督、下属监督上级现象,也造成监督软弱无效情形。而“挑刺工”监督基本是异地监督随机监督第三方监督,因此也就不存在监督顾虑和瑕疵。

事实上,“挑刺工”的监督也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监督而已。最好的监督应是多重立体的监督。因此,群众才是最好的“挑刺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打起“人民战争”,发挥“主人”的优势,监督才会起到真正的持续效果。

既然要发挥群众监督,那么相关的有效机制就应得到很好的落实。当前,我们最要紧的工作是打造群众监督公信力,让群众看到部门反馈信息的灵敏度,以及被举报部门单位整改信息的精准度。若能做到如此,我想,即便没有“挑刺工”,监督工作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18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他们“秘密”选聘了40名“挑刺工”。“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尽管丹棱县开展“挑刺”工作以来,让窗口工作人员、部门干部和“局座”们纷纷吐槽直言,“工作时如履薄冰,压力好大好大。”但这不过是工作人员在撒娇,不要高估了这种监督方式的作用。“挑刺工”监督模式本身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现实问题和障碍。

首先,“挑刺工”是从各单位抽调的工作人员,他们有自己的工作任务,“挑刺”工作是他们的“第二职业”,因此,他们不可能全天候开展“挑刺”工作,不能开展常态化的监督工作。既然这种监督没有时间保证,只能临时安排,起到的监督作用只能是蜻蜓点水的临时性效用了。监督的覆盖面一窄,很多问题便难以及时被发现。

其次,“挑刺工”系临时拼凑的人员,“挑刺”工作也是他们额外的工作责任,可干可不干。同时,这种监督没有有法律授权,“挑刺工”的职责和权力很模糊,也很难约束,也无法给“挑刺工”下达目标考核任务。最终,他们干好干坏无所谓,全凭他们的兴趣。于是,监督质量要打一个问号。

再者,人性是有弱点的,容易受外来因素干扰。比如,在暗访中遇到同学、老乡、老领导的亲戚、以前的同事等,难以抹开情面。如果因此隐瞒暗访情况,监督难免落空,或流于形式。再说,如果监督者与被监督者早不相见晚相见,彼此成了熟人,于是,变成身“演员”假装“演戏”,暗访工作就失去了意义。

最后,“挑刺工”是纪委书记“钦点”的监督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肯定会对纪委内部的七大姑八大姨等关系户网开一面,即使有时“大水冲了龙王庙”,但交到纪委之后,会不会被进行“技术处理”,这就缺少监督。因此,“挑刺工”恐难以解决“谁来监督纪委”的现实困境。他们毕竟是人治产物,人易事移,这场治庸风暴究竟会否因此不了了之?

不难看出,丹棱县的“挑刺”风暴缺乏科学论证,是一种拍脑袋决策——虽然能在这项工作的开展之初起到较好的治庸效果,社会反响好,但机关作风具有顽固性,容易反弹,容易出现“看菜下饭”的现象,被暗访的工作人员容易抱着侥幸心理与之博弈。因此,治机关作风,需要畅通监督渠道,形成内外合力监督的格局,这样才能持久。凭头脑发热,取个新名词,突然刮起一股风暴,不过是自我感觉良好之举,最终难逃哗众取宠之嫌,落入作秀的窠臼。

四川丹棱县最近聘了40名“挑刺工”,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据说,“挑刺工”让当地官员压力山大,办事作风明显改进。小明发现,微博上已有不少点赞党成员为此奔走相告,呼吁推广。

且慢!小明认为,在讨论要不要推广之前,还是先研究下“挑刺工”和他的小伙伴们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成效。

摆事实

“挑刺工”是俗称,在当地的正式名称是“暗访监督人员”,系丹棱县政府秘密选聘。小明知道,丹棱“挑刺工”并不孤单,国内不少地方、不少部门都聘有:民间监督员,社会监督员,义务监督员,特邀监督员,政风行风监督员……

许多读者下意识地将这些监督员想象成纯粹来自民间的,其实不然,比如丹棱“挑刺工”成员“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普通群众代表”只是其中一小项。

各类“监督员”们如何工作呢?——“微服私访”。丹棱县“挑刺工”的一项主打特色是“秘密”,据说40人的名单只有两人知道,“挑刺工”互相之间也不认识,颇有单线联系的“潜伏”感觉。为避免“混熟”,更是对人员库实施动态管理,将身份暴露的“挑刺工”调整出队伍。

讲道理

各类“监督员”近年风行全国各地,但总体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些监督员形同虚设,只是开开“座谈会”、走走过场,“调研”也是听安排。有的监督员提了意见却不被采纳,比如去年就有社会监督员向新京报反映:受聘之后,多次向单位“挑刺”,却被告知“你以后还是少发言吧。”

究其原因,监督员的选拔机制是关键。大多监督员都是被监督部门自己聘请,难以摆脱“自己监督自己”的悖论。

丹棱“挑刺工”由县政府统一聘请,乍一看跳出了部门自聘监督员的怪圈,但造成了另外的问题。“挑刺工”人员名单由县纪委酝酿建立,其工作成果直送县纪委监察局,“挑刺工”中也有纪检监察人员,甚至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

这样一套班子,显然缺少了“民间色彩”,多了一层“官方色彩”。毋庸置疑,民间或者社会监督员,一定要突出草根、民间性质,如此,才会让人更信服,监督的实际效果也会更好。

下结论

“挑刺工”这些另类监督队伍的设立,或许本意是好的,但很多地方“自己找人监督自己”本身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不管是“部门自聘监督员”,还是上级聘监督员监督下级,都会造成种种悖论。

小明暂时不下“作秀”的结论,但是有些话要说:与其苦思冥想设立各种新奇的监督员和监督方式,不如鼓励媒体和公众监督。在小明看来,真正的“挑刺工”其实在民间。对一些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来说,比组织“挑刺工”小分队更重要的是,能否真诚接受民众每一道挑剔的目光。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5月19日,人民网)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像李开鹏这样的“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而全县范围猛刮的“挑刺”风暴,让窗口工作人员、部门干部和“局座”们纷纷吐槽直言:“随时担心被“挑刺”,“工作时如履薄冰,压力好大好大。”

在笔者看来,根深不怕风摇动,身正不怕影子歪。政府公职人员,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为人做事走得正、行得端,对得起国家、百姓和自己的良心,就没有什么可怕的,就算“挑刺”风暴再猛烈些,又有何妨?

有压力才有动力,做好工作就该秉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殚精竭虑才能不负重托,居安思危才能不辱使命。部分政府机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严重影响干群关系。既然这些人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天职,“挑刺”风暴必然要倒逼他们主动作为,让他们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

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民是天,民心是秤。与人民群众心连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个让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领导干部,必须品德高尚、恪守美德、以服务人民群众为最高宗旨,必须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多行便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公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说到底,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只有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加强学习,提高素质,修正自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这样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其实,面对这样的“挑刺”,丹棱县的干部们已经为全国政府部门的同事总结出了“对策”——把每一个办事者都当作挑刺工,对每一个办事者都给予主动作为的服务,这才是这场“挑刺风暴”的终极目的。

提着包包,走进派出所,咨询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秘密”选聘了像李开鹏这样的40名“挑刺工”,名单只有两个人知道,身份一旦“暴露”就要被调整出名单。(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驱散干部作风“雾霾”,想出创新举措固然很好。而且,这种做好了保密准备的暗访,短期内可能还会效果不错。但是,聘请“挑刺工”做法的合法性在哪?能否持续下去?能否真正形成长效机制?恐怕还需要琢磨。实际上,与其别出心裁推出注定遭遇“质疑”的举措,不如推而广之,开门监督,人人都是“挑刺工”,有一查一,查实一个处理一个。

显然,“挑刺工”并不是县纪委监察局的编内人员,这就有两个疑问需要破解,其一是要用纳税人的钱,纳税人是否同意的问题;即使纳税人同意,纳税人也有权要求监督这些“挑刺工”的工作,而这与目前的保密原则显然相悖。其二,如果“挑刺工”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不该有的现象与问题,谁才是责任主体呢?会不会又往这些“临时工”身上一推了事?

另外,如果不将“挑刺工”发现的问题公之于众,就既缺乏查处的充分说服力,也无法证明纪委监察局对所有“挑刺”得到的问题都公正地处理了。但如果公布,“挑刺工”的身份也就自然暴露了。群众监督,每一个群众都享有平等的监督权,纪委监察局聘请“挑刺工”之后,在一般群众监督和“挑刺工”挑刺的对待上,是否会有主次、先后之分,这也需要厘清。

政府部门的工作,每一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要求,都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刻意“挑刺”本就大可不必。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每一个群众都有监督政府的权利,都是“挑刺工”,如果不能把群众的意见都和“挑刺工”的意见等同对待,又怎能保证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都把每一个办事者都当作服务对象,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给予主动作为的服务?

因此,把每一位群众都当作主人,真心重视他们的意见,做到有回声、有处理,把群众培养成最好的“挑刺工”,政府部门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也就自然会如履薄冰、兢兢业业了。如果大多数群众都没有意见,那就只有能说明,政府部门的每一个人的服务都很好,这种情况下再设“挑刺工”也没必要;或者群众意见反映了也没有用,只能用沉默抗议。如果真实情况实属后者,与其设“挑刺工”,不如好好反思过去的工作疏失。

其实,干部的作风怎么样,纪委监察局只要到网上搜一搜就知道大概。聘请“挑刺工”的做法,注定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从长效工作机制来说,真正应该发力的该有三方,一是搭建意见反馈举报平台,让每一个群众都可以提意见;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查处机制,对每一位群众的意见都一查到底;三是真正将评价权利交给群众,由群众来评价政府部门的工作质量,决定官员的发展升迁。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丹棱“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丹棱县纪委“秘密”选聘了40名“挑刺工”分配到各领域挑“作风雾霾”。这支暗访工作组是实行分任务、分领域、分专题随机抽取成立的,且全县只有两人知道“挑刺团队”具体有哪些人,队友相互之间也完全不知道对方“底细”,可见丹棱县纪委“用心良苦”。“挑刺工”主要通过暗访检查、模拟办事、走访调研、网络监测等方式,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监督。但是,他们不带工作证,不提前告知被访单位,只能“伪装”成“不经意”的普通群众,去执行暗访任务。

然而,“挑刺工”在执行工作时必须要“专业”,比如,“专业”的询问;“专业”的外表等等。像“挑刺工”李开鹏,一个“简单”黑色公文包,就让被暗访单位的工作人员看出“破绽”,造成任务的微小“漏洞”,直接影响暗访效果。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成功地执行暗访任务,需要“挑刺工”进行“全副武装”。

“挑刺工”要深入群众中,扮“真”群众。一方面,就要注意“言行举止”,要学会“隐藏”自己的身份。一见面就说自己是来“挑刺”,被查单位即使有“问题”,也会突然之间就掩盖得无影无踪。因此,无论是“良民”还是“刁民”,全国13亿人口,任何类型的角色都任他们选择扮演。另一方面,注意“乔装打扮”,要学会“隐藏”代表自己身份的“标识”。带有“特殊”字样的工作装、公文包等均是身份被发现的“重要证据”。一经发现,“挑刺工”在完成剩下的“挑刺”任务都是在做“无用功”。

另外,笔者认为干部作风问题不能仅靠“挑刺工”的突然来访被发现,单位内部也要建立完善的自查制度,对自身的工作作风进行“严格”的规范,形成规范的工作常态,让群众和“挑刺工”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