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2月17日 海峡导报特约撰述人: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台湾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日前在南京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举行“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会议”,创下65年来两岸双方官员首度面对面会谈的历史纪录,因此深受海内外高度关注。从结果来看,秉持“对等、尊严”原则的第一次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会谈,双方不仅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上达成共识,俾利两岸常态良性互动;藉着再次互称官衔,更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向新的里程碑。

首先,就两岸关系发展而言,从“张王会”创下陆委会负责人访问大陆的首例,使两岸部长级官员在互称官衔下举行第一次正式会谈得以实现,显示两岸目前已能务实面对政治现况,有助于双方累积互信,消除政治歧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谈虽未签署任何文件,但象征意义以及实质意义均往前迈进一大步。王郁琦此行前后两次举办“张王会”,其内容安排透露出两岸关系的微妙之处。在属于正式会谈性质的“南京张王会”中,陆委会、国台办按照商定之议程进行,双方中规中矩地达成建设性共识。在属于轻松茶叙性质的“上海张王会”中,对于“习马会”话题,双方则各自表述,不乏相互试探意味。由此可见,两岸在“对等、互惠”原则之下进行了“张王会”,其最重大意义在于开启两岸制度化的沟通管道,未来两岸循此管道,当可让两岸关系更加稳定发展。

其次,以“张王会”内容来看,双方除了同意建置联系沟通机制,针对两岸交流互动衍生之重大议题,务实协调处理外,并就双方提出的多个议题,进行深入的意见交换与沟通。尽管多数议题仅及意见交换未有具体结论,却有助对彼此立场的了解;双方对相关议题也都释出愿意正向思考的善意。因此未来两岸事务性议题的处理,除了将持续借重两会协商的功能外,还多了一个直接沟通的管道,两岸人民的利益亦可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此外,从两岸谈判目的看,双方都取得重要发展进程。对陆委会而言,敲定双方“联系沟通机制”,就等同确立两岸对等谈判重要基础;对国台办来说,张志军适时登台访问,将是中共对台工作的历史性跃进。

另从双方在会谈过程操作看,“张王会”的对话平台,虽然仍无法完全确立其功能与作用,但两岸全新政治发展形势,对开展后续政治对话,甚至由官方团队直接开展政治对话或协商,应指日可待。

王郁琦已结束历史性的大陆访问行程,以目前环境与条件而言,有关“习马会”的称谓、地点、形式、内容、目的等层面,双方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骤然实现有其窒碍难行之处,唯赖两岸逐步累积互信多方沟通,才能创造有利于会面的形势。“张王会”落幕时张志军留下了余音绕梁的一句话。他说:“要破解(两岸)一些难题的话,我们必须要有一点想象力;不仅是这样的会见(张王会),对两岸未来的发展,也应有更大的想象力。”由于他话中带到“不仅是张王会”,因而此语被解读为是对“未来的习马会”应有更大的想象力。但即使不作此解,这句话应是说:两岸现在的想象力不够,面对未来“应有更大的想象力”。

在“张王会”之后,“想象力”成为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热门关键词。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必须发挥想象力跳脱既有思维与架构。两岸互信非一蹴可几,唯有秉持循序渐进原则,在逐次对话沟通中寻求共识,方能水到渠成地成就“习马会”的历史伟业。

中新网2月13日电 据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华广网报道,备受各界瞩目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首次正式会面(简称“张王会”)2月11日下午在南京举行,开启两岸交流新篇章。未来以“张王会”为新起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更多红利将惠及两岸民众。

“张王会”开启两岸交流新篇章 和平发展成为双方重要共识

“张王会”2月11日下午在南京举行,此举不仅实现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首次正式会面,而且进一步巩固深化了两岸政治互信,无疑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开启两岸交流新篇章。张志军在会谈前致辞时强调,两岸只要沿着和平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今后应该而且一定能够走得更近。王郁琦在“张王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表示,期待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未来继续合作,让两岸民众享受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成为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重要共识,继续维护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将是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深化合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张王会”助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更多红利将惠及两岸民众

国民党2008年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大幅改善稳定发展,双方交流合作全面持续扩展,签署多项惠及两岸同胞的协议,给台湾同胞带去多项利好。去年以来,两岸双方在维护一个中国框架、扩大交流合作、共同振兴中华方面共识增多、互信增强,“张王会”就是这一大环境下两岸关系互动的必然产物。其不仅开启了国台办与陆委会之间互动之门,更将成为深化两岸互信特别是政治互信的新起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也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更多红利将惠及两岸民众。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张王会”来之不易,更值得两岸同胞加倍珍惜呵护。“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仍需一点一滴地积累善意、一笔一划地书写互信,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

“张王会”民心所向广受肯定 民进党应反思大陆政策

当前,两岸民间交流已深入各类论坛、智库,而“张王会”实现了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的首次正式会面,为未来两岸更多、更深入的政治对话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未来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台湾方面陆委会1月29日公布的民调显示,对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访问大陆,岛内约60%民众认为此举有助两岸关系发展。国际社会也乐见“张王会”举行,据台湾《联合报》报道,美国及英国主要报刊及通讯社2月11日以“具历史意义”、“重大里程碑”等词汇,报道了两岸高度瞩目的“张王会”。众所周知,台海和平不但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至关重要,而且对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有很大影响。白宫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Evan Medeiros)2月12日出席民主党智库“美国进步中心”的一个研讨会后对“张王会”评价说:“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我们欢迎中国(大陆)和台湾采取的所有步骤以改善两岸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美国白宫发言人也表示,鼓励两岸继续建设性的对话,并认为“这已经导致两岸关系显著改善”。

“张王会”对于两岸关系的提升和突破有裨益,值得大家关注与期待。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访问大陆之前,民进党提出对王郁琦加以限制。民进党之所以极力阻止和干扰王郁琦访问大陆,其原因是它的大陆政策与民心不符,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不符,与外部国际环境不符。如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是大势所趋,而民进党却还在排斥、干扰和阻挠两岸关系向前推进,逆历史潮流而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民进党真的需要要反思了!反观近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每一次的向前推进实际上都倍受民众支持,比如签署多项惠及两岸同胞的协议,ECFA后续商谈、两岸两会互设办事处等等。民进党未来如果真正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放弃一党之私,顺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以台湾民众的福祉为依归,调整和改变现有的大陆政策。(记者 民生)

中新网2月10日电 台湾《中国时报》10日文章称,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将于11日首次登陆访问,这是两岸关系的重大突破。

文章说,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改采和解政策后,5年多来两岸关系获得极大进展。过去5年多来两岸关系互动密切的结果,其实增加信息流通程度与内容透明度,降低政策决定时的不确定性因素,更让区域政治风险大幅降低。整个演化过程是一个日益改善的“良性循环”,事实上两岸关系愈走愈稳定。

文章表示,其实两岸关系比较适合的比喻是“盖大楼”。当初台湾方面的和解政策好比是为两岸关系“整地”,坚持“九二共识”就是“打地基”,陆续签署的ECFA与服贸协议等十多项两岸协议就是一层层新盖好的楼,未来在既有基础上,这幢“两岸大楼”还要继续一层层盖上去。

换言之,两岸动态关系其实是一连串的“制度化”过程,而且方向非常明确,从过去的“无制度”到现在的“有制度”,从现在的“低制度”到未来的“高制度”。虽然难度愈来愈高,制度设计与磨合的成本愈来愈多,不过可以放心的是,这会是一组不可逆的“制度变迁”过程,未来制度演化只会更快、更多、更精细、更复杂。纵使日后两岸情势容有波折,但两岸治理结构只会更形重要,而且必然更趋稳定。毕竟任何一方都不再能容许,一旦瞬间“制度归零”所必然带来的庞大代价。

文章称,两岸关系应该要走上制度轨道,这也才是此次“张王会”的最大意义所在。(陈以信)

大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和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郁琦,明天(2月11日)即将进行历史性的会面,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10日发表透视集文章说,自1993年第一次辜汪会谈,两岸交流走了20年,终于走到了这一步;这不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将为历史的进程埋下伏笔。

文章说,2013年10月,王郁琦与张志军在印尼的亚太经济合作会议(APEC)场外“自然互动”,关心两岸关系的人已嗅出一丝不寻常的气息,果然,不久后即传出相关单位正在规划“张王会”的讯息。王郁琦和张志军是双方主管两岸事务的首长,其正式会面的意义远高于持续进行中的的两会(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谈;当然也不同于之前的“胡连会”或者“习连会”,但不可讳言的是,两岸能走到今天,的确有赖于之前一路以来建立的关系、沟通管道与互信基础,一步一脚印,始能有如今跨出的这一大步。

两岸因政治因素,经历过互不往来、互不沟通的阶段,如今,不但全球政治大环境改变了,两岸内部也完全不同于过去──冷战早已结束、两岸人民来往频繁,两岸间的大门是一定要打开的。

然而,尽管现实上,两岸已不必要、不可能继续保持隔离状态,但基于政治上的种种考量,两岸关系发展的每一步都要谨慎并且真诚,如同白居易的诗作《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过程中需要细细的酝酿;最重要的是,其心态与目的是为了“利益众生”,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而不是个人或政党出于政治利益或选票算计下的勉强作为。

也就是说,两岸间的交流应该是从一个更高与更宽的角度来擘划思考,然后审慎为之,有方法、有步骤,循序渐进,急不得却也停不得。多年来,国民党为了促进两岸间的互相了解、互信与往来,付出了种种努力,期间不断遭遇绿营刻意的抹红与污蔑,但为了两岸人民的利益,仍无怨无悔,以智慧与耐心,步步为营,终能在每个阶段交出了不同的成绩单。

反观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却有明显的斧凿痕迹,缺乏一致性之外,战略目标更是付之阙如,从过往的“用力锁门”到现在,绿营要角纷纷表示要赴大陆如何、如何,但基本上,绿营会这么做,只是基于“为了选票不得不如此”罢了。2012一役教民进党看清楚了人民的选择;如今选举又到了,而这次民进党人学聪明了,于是有意竞逐台湾地区领导人位置者,赶紧补修两岸学分,看是不是可以在选举中捞点好处。

正因为心态上是“不甘不愿”,所以民进党在处理两岸政策时,总给人精神错乱的感觉,一方面自己忙着要去大陆探路,另一方面却又对执政的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的任何进程,持续冷嘲热讽乱扣帽子,就是见不得两岸间有任何实质的进展,这样的心态让人一下子就看破手脚、明白绿营的两岸政策图的不是人民的利益,只是个骗骗选票的幌子而已。

“张王会”即将展开,相信这弥足珍贵的时刻,定能为两岸交流开启新的一页,为创造民族与人民更大的利益,铺陈宽阔的康庄大道。

大陆国台办主任邀请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来大陆参访,直接称呼对方官衔,两岸首次实现正式“官方接触”,续写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为解开两岸政治“死结”迈出了第一步。

2014年2月11日,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飞抵南京,与大陆国台办主任张志军握手,互称官方职务,展开会谈。这是两岸事务性对口部门第一次坐下来,面对面交流两岸关系的经验,寻求新的交往方式。两岸首次实现正式“官方接触”,续写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

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时期,两岸行政主管部门本着求同存异、搁置争议的方针,以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积极推动两岸经济与文化交流。两岸“三通”得以实现,海协会与海基会建立起定期交流机制,大陆民众赴台旅游的人数不断升高,两岸经济合作正在向纵深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全方位展开。

由于几十年的政治对立,台海紧张对峙的坚冰非短短几年内可以彻底打破。针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经过20多年的摸索,两岸探索出民间主导的交流机制。不过,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毕竟是民间机构,属于复委托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两会交流定位于民间性、经济性、事务性、功能性。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扩大,产生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两会由于被授予的权限有限,不足以处理一些复杂的敏感问题。两岸官方部门直接进行交流与会谈,才有可能朝向化解两岸政治坚冰的方向迈进。两岸行政部门直接展开对话、沟通,已是大势所趋。

2014年底,台湾将进行“七合一选举”,2015年又将进入大选年。2014年上半年是推动两岸关系新突破的重要机遇期。经过慎重评估,大陆国台办主任邀请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来大陆参访,直接称呼对方官衔,体现了大陆行政部门有胸怀、有勇气正视台湾行政部门管理台湾地区的现状,愿意与台湾方面陆委会负责人展开推心置腹的交流,为解开两岸政治“死结”迈出了第一步。

由于台湾方面的严格限制,大陆国台办正主任没有去过台湾。一位国台办前任主管感慨,“已走遍全世界,却没有去过台湾”。2013年,大陆赴台民众接近300万人次,普通民众赴台旅游参访已是平常事。国台办主任不能去台湾,就无法真实感受台湾社会,去倾听台湾人民的真实呼声。王郁琦已经向张志军发出邀请,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赴台参访。有来无往非礼也。张志军主任应打点行装,早日飞赴宝岛,获取对台湾的感性认知,建立起国台办与陆委会的定期交流机制,为两岸行政部门相关部委办局的对口交流积累经验。

两岸关系急不得,但也等不得。近20年两岸交流的起伏,使两岸人民真切感受到,骨肉之亲,析而不殊,是任何政治歧见无法隔离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时不我待,既然张志军能够与王郁琦在紫金山下握手言欢,为什么两岸更高层级的领导人不可以在长城上登高望远,一释前嫌呢?

□褚静涛(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2月11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陆委会主任委员王郁琦在南京正式会面并交换意见。“张王会”标志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间的直接对话与沟通平台的建立,这一突破性进展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是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的新起点。

“张王会”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两岸关系发展速度的快慢问题。应该说,这是一次民意基础厚实、水到渠成的访问,是一次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完全相适应的登陆。台湾陆委会1月29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台湾民众对于王郁琦访问大陆的支持度高达55.8%,认为两岸事务首长务实讨论交流问题,有助于两岸关系发展者达60.5%。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各界人士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速度一直持有不同看法。快慢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把解决问题的心钥。王郁琦此次登陆,主要解决了台湾方面关切的“称谓”问题,使其找到了一个可“自我解释”的空间。但是,如果对“张王会”的意义一味做扩大化解读,总在所谓的主权与治权等问题上打转转,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很难行稳致远。

“张王会”是国民党2008年重新执政以来,马英九当局努力争取与大陆进行良性互动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从过程来看,6年来两岸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互信十分关键。更重要的,这是一个在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实现的访问。陆委会表示,有超过五成的民众认同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安排王郁琦访问大陆,这是必须加以肯定的。这一基础一旦受到损害,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间的制度化联系与对话沟通也必然会受到影响与冲击。

“张王会”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新起点,必将使两岸间的互动出现新形势和新特点。首先是直接沟通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两岸的建设性对话。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将会成为两岸对话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机制将可以确保两岸间信息传递的正确性、对话的权威性和沟通的有效性。其次是两岸间的政策互动会更趋重要,两岸关系将会在双方的政策博弈中曲折前行,制度化建设将会成为双方关切的重点。两岸政策互动的核心,应是共同考虑如何建立一个规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规则与框架。第三是解决两岸深水区的问题将会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台湾的总需求与大陆的总供给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碰触到两岸固有的政治难题,这是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必须要直面的问题。这一机制未来或许能够成为两岸政治争议软着陆的重要平台。

“张王会”的顺利实现,展示了两岸决策层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决心。今后的关键,是要看这个机制在后续对话中能否实现灵活与高效运作。在新形势下,负责两岸事务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展现执行力,坚定推行更加积极和具有创造性的两岸政策,推动两岸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这样才能为解决深水区的问题创造条件,逐步改善两岸政治与经济关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推动两岸关系走上一条更为稳健、更可持续的和平发展道路。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所长)

在两岸交流中,在政治问题上,分寸拿捏颇难,言辞禁忌很多。这一问题,当前恐怕只能搁一搁,留待时间和形势解决,形势比人强。

11日下午,南京紫金山庄,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与台湾方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举行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面。这是在两岸互信不断增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巩固深化的形势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台湾媒体称,从1987年两岸开启纯民间接触的1.0时代,到通过“民间”的海协会、海基会进行2.0时代交流,再到如今摘掉“白手套”,由双方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次正式会谈,标志着两岸接触进入2.5新时代。

这一次的“张王会”,是两岸首次正式“官方接触”,已经达成了一些积极共识,王郁琦亦邀请张志军访台,确有相当的象征意义。双方见见面,谈谈看,正如张志军所言,两岸是一家人,不能“老死不相往来”。

众所周知,在两岸关系中,“一中”概念是原则,是红线,是两岸和平往来,发展建设性关系的前提。而“一中”概念是个大概念,似可分为若干子概念,如历史“一中”、文化和民族“一中”、政治“一中”等。从台湾现当局的态度看,承认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承认台湾的中华文化属性,在这些方面,双方的观念差异不大。比较难办的问题是政治“一中”,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处于各说各话的状态。从台湾方面看,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合法性。从大陆方面看,要避免形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等国家分裂的情况。因此,在两岸交流中,在政治问题上,分寸拿捏颇难,言辞禁忌很多。这一问题,当前恐怕只能搁一搁,留待时间和形势解决,形势比人强。

在“一中”大概念中,恐怕还应有地缘“一中”、国际“一中”的子项。所谓地缘“一中”,是指台湾与大陆相邻相近的自然现实,是不可更改的。所谓国际“一中”,是指反对“台独”和不主张“台独”是绝对的国际政治主流。从这一层面看,“台独”是一条死路,无希望可言。

从经济上看,两岸的经济融合度已经相当高了。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高达千亿美元,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撑点,要拼经济,台湾离开大陆是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大陆也从两岸的经济往来中获得了资金、技术、市场开拓等多方面助益。

从台湾岛内的政治状况看,政治对立的双方似有脱离两岸关系争执点的倾向,历史上有“台独”倾向的一些人似也有些反思,出现了某种脱离传统思维、另辟新路的精神变化。

两岸关系,固然相当复杂,但只要能向前走,就能互利共赢,这应成为两岸的基本共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应成为台海两岸的共同之梦。任何政治纠葛,都应在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中逐步化解。

本报特约评论员 黄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