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骂”市长能促进雾霾治理吗

2014-11-24 16:49:06?滕朝阳?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郑州近日雾霾围城,11月20日,空气污染指数甚至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下称公开信)。公开信说:“我们这些普通市民,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公开信的最后,提出了三点治理雾霾的建议,希望市长有所作为。

市民通过网络,以公开信的形式向市长“喊话”,可以使社情民意原汁原味地直接抵达市长,不必像从前那样转来转去、传来传去,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那么,“收信人”有没有看到呢?如果看到了,是不是也有话要说呢?11月23日,郑州市长发布了《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称“市民朋友谈到的空气质量问题是现实的、是客观的,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是富有建设性的。作为人民政府,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认真吸取……虽然治理大气污染是一个历史过程,但政府责无旁贷。”可以说,这是一次良性互动。

雾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困扰,这已不是一时一地之事,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对此,人们有所抱怨有什么不能理解?假如地方政府治理不力,那么“骂”市长就不能说没有根据。“骂”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但在有的时候,所谓“骂”只是言辞未经修饰的批评。因此,市长也好,政府部门也好,如果听得进百姓的“骂”,就会增加改进雾霾治理等工作的压力和动力。

不过,良好的愿望虽然良好,现实却往往不以人们的愿望为转移。“APEC蓝”使人们心旷神怡,希望“APEC蓝”成为常态蓝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但“APEC蓝”已悄然向人们告别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如果大面积、高频度的雾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那么指望短期内“玉宇澄清万里埃”恐怕也不切实际。当然,这决不能成为各级政府在治霾中消极不作为的理由。

科技部有关官员今年曾说,国外经验表明雾霾治理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在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管理要求及现代科技支撑下,我国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后发国家的后发优势就在于有所借鉴,少走弯路,在污染防治中也是如此;至于能不能用好后发优势,不能脱离主客观条件。

显然,雾霾治理的绩效不仅与科技及其应用有关。英国人曾深受雾霾之苦,但节能业已成为他们的生活时尚,而在我们这里,目前恐怕还是能耗大的交通工具、住宅及消费方式更受人们的追捧。公开信开出的“药方”之一是“市区汽车分单双号,隔天轮驾,尾气排放减半”,但马上就有人指出这“不符合有车一族的意愿”。为管控、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伦敦市自2003年实行至今的“交通拥堵费”措施,在我们这里似乎也不大受欢迎,有人提议可以考虑借鉴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来缓解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马上就被指为这是“懒政”。

公开信要求当地政府“把治理大气污染当成头等大事”,这个要求并不过分,的确,“生命消失了,一切都没有了意义”。但对政府来说,如果只有一个工作目标,那么治理大气污染就不会是什么难事。事实上,促进经济发展又何尝不被视为政府的“头等大事”?倘若所有污染企业一律关闭,空气质量改善自然可以立竿见影,但这将意味着大量工人下岗,如果他们不能经过培训顺利转岗,就只能失业。公开信说:“宁愿减少点经济总量,减少点财政收入,也要根治大气污染。”这个主张是不错的,但两个“减少点”就意味着这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能发生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有的人可能像公开信那样认为“家里钱少点不要紧,肉少吃点也没关系”,但有的人则未必这样看。

政府有没有决心、决心大小如何,当然会影响到大气污染治理的进程和效果,但政府的主观意志并不是决定性因素。说到底,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现实的出路是在经济发展和控制空气污染之间寻找平衡。永远的蓝天白云几乎成了人们的梦想,那么就让这个梦想照进骨感的现实,照进所有人的心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