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爱“体制内”
www.fjnet.cn?2011-12-10 17:25? 杨祥玺?来源:华商报 我来说两句
12月7日,广东省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发布“北上广个人生活感受”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居民生活感受呈现两极化特征,高收入精英群体满意度明显高于草根基层。而将受访者分为体制内、体制外两大类的调查也表明,体制内人员,即党政事业单位的公职人员对于生活满意度,也要高于其他职业人群。 在这个钞票 的话语权越来越有分量的时代,收入高,自然意味着住得宽敞,吃得“有机”,穿得奢华,不用挤地铁,也不用狂奔着赶最后一班公交,生活满意度自然会高。但对于没有钱的草根阶层来说,收入低,则处处捉襟见肘,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了。所以,高收入精英群体的满意度明显高于草根阶层,是个显而易见的结果,这个结果,恰恰反映出了市场经济的威力,也鼓励着心有梦想的人,通过艰苦卓绝的“创富”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生活的“满意度”。 不过,在这个调查报告中,“体制内”和“体制外”人群对生活满意度迥异的结果,却让我们嗅出了一些不太正常的味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风险和收益应该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工作的风险高,收入也应该高一些,例如创业的老板,以及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证企业生存的企业管理人员等,承受着较高的风险,收入就应该高一些,但“体制内”的人,由于工作相对稳定甚至可以说是有一点闲适的味道,收入应该在中等左右,虽然饿不死但也绝不会很富,而表面上的现实也正是如此。但是,这些收入中等的“体制内”人员,是如何保持了如此之高的生活满意度,甚至超过了那些收入较高的律师、私营业主和外企白领、金领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为“体制内”的人觉悟比较高,在长期的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彼此熏陶,彼此感动,甚至到了无欲无求的层面,那么就有另外一个原因——“体制内”有着它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既可以有效弥补体制内人员在收入上的短板,而又不用承受那么高的市场风险。在一年比一年火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中,在一个又一个的官员想尽办法把子女送进“体制内”的事件中,公众其实已经看得很清楚。“体制内”早已成为无数年轻人生命规划中最在意也是最有含金量的一块招牌。 “体制内”这块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对资源的优先占有,也可能是大大小小的福利,还可能是或灰或黑的额外收入。“体制内”的魅力,在于一些人以拥有的权力,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和方式,在分割社会财富这块大蛋糕的过程中,多给自己分一点,多给自己的后代留一点。所以,人人都爱“体制内”,简直是天经地义。 从这个社会调查结果中,我们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某些既得利益者对改革、对任何有可能影响他们分蛋糕权力的动作和言语,是如此的敏感而多疑。我们也似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创富”者,争着移民、逃离,道理很明显,你不跑,难道等着自己的财富被人分割吗? 创造财富不被人所尊崇,在分割财富的社会链条中,拼命为自己找寻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想尽办法挤入“体制内”,成为诸多青年才俊的终极梦想,此等社会共识,此等人才流入的坏激励,于国于民,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社会进步,有百害无一利。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5]放弃高薪去“考碗”的隐忧
- [ 09-14]告别以体制内外分人站队的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