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中国企业欲收购米高梅冲什么而去
www.fjnet.cn?2010-11-10 11:06? 丁寅?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以“咆哮的狮子”为标志的影视帝国——米高梅日前宣告破产,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将转化成新公司95%的股份。前日记者获悉:中国投资人有意入股米高梅破产之后组成的新公司,但具体是哪家公司目前还不得而知。(华商报11月8日)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新鲜事,每有国外知名品牌破产,总能传出中国企业出手收购的消息。对国人来说,这似乎是件挺振奋人心的事,至少说明咱们国强了,企业富了。但细想想,这些收购的主角,总是名气不太响却有钱的中国企业,收购名气响当当却口袋没钱的外国企业。这中间就有点值得说道的东西。

从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到四川腾中欲收购悍马,到“最山寨”的吉利收购“最安全”的沃尔沃,再到这次的米高梅,被收购的国外名企,都是靠近百年努力,打造出一系列相当有口碑的产品,从而获得享誉全球的名气。譬如米高梅,80多年的老电影公司,出品了《乱世佳人》、《猫和老鼠》、《007》系列等知名影片,更是推出了学院奖,即奥斯卡,却因为接班团队的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而出手的中国企业,都不过十几年历史,国内的知名度多靠轮番的广告冲击,有的甚至因为收购才被人所熟知,它们没什么让人记得住的产品,却有着巨额的收益,颇有点暴发户的味道。给人感觉就是,这这些中国企业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后,迫切需要转型、提档次,而最好的捷径就是收购知名企业。虽然这需要不小的费用,但谁让咱有钱呢;虽然对方现在处于亏损状态,但它的品牌价值、研发能力和市场渠道都存在,这些东西是需要多少年积累才能完成的,而现在只要付点钱就都能得到。

我并非不赞同收购,尤其是这收购明显还能让中国企业获得好处,而且,对任何企业发展来说,收购都是一条正常的道路。但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企业在收购中秉持的心态和做大企业的思路。如果企业追求的仅仅是面子上的光鲜,仅仅是不劳而获或者一劳永逸,而放弃对产品核心技术的追求和研发,那企业收购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时利润,甚至可能是付出更多。所以,要想从海外收购中得到企业想要的东西,中国企业恰恰要放弃这些收购中自己最看重的东西,而将目光从对方身上收回,转而关注自身,是否有开百年老店的气魄,是否有做大民族企业的胸怀。

而纵观这么多年的海外收购,中国企业从中得到的教训其实远远大于收益。2003年,TCL收购汤姆逊,几乎没有动用现金,但汤姆逊保留了电视机业务三分之一的股份,汤姆逊电视机中最值钱的元件显像管的生产,还被排除在交易之外。2004年,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支付17.5亿美元,还让IBM获得高达19%的联想股份。2005年,台湾明基和西门子联姻时,外间评论一直认为西门子手机“倒贴”下嫁,因为西门子除要自掏腰包填补5亿欧元债务外,还将向明基提供2.5亿欧元的现金与服务,并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份,成为其策略股东。可这三个收购,都以中国企业的巨额亏损做结尾。TCL遭遇长达5年的消沉期;联想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萎缩,仅2007年,IBM两次抛售联想股份,就套现带走16.3亿港元;明基收购才一年,亏损金额已超8.4亿欧元,手机业务的亏损还连累明基整体业绩出现滑坡,不得不承认收购失败,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但从商务部提供的数据看,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热潮仍然不减。1999年,我国的跨国并购金额只有6000万美元;2005年已达53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302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的54%。为扩大知名度、追逐更丰厚的利润,中国的许多低成本制造商都热衷于收购全球性知名品牌。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企业均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相比那些海外资本老手来说,初涉资本收购的中国企业,因为心态和目的的不成熟,反倒成了被人利用的对象,最终结果常常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中了人家的“金蝉脱壳”之计。

真要收购,就需要冷静分析原因和得失,把对方的精髓给抓住和吸收过来,如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渠道、运作模式等等,而不是仅仅为了一个品牌的知名度。这也给我们的企业提了个醒,如何走自己的路,如何创造响亮的民族品牌,这其实远比如何通过海外收购获得虚幻的知名度,更值得我们的企业家深思和追求。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