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国际> 国际滚动新闻 > 正文
透过“窃听门”反思西方“新闻自由”
www.fjnet.cn?2011-07-26 13:45? 沈逸?来源:环球时报    我来说两句

沈逸

“新闻自由”是天使还是魔鬼?

从《世界新闻报》发端的“窃听门”事件正在持续发酵,并挖出萝卜带出泥:英国的另两份小报《每日镜报》和《人民报》也开始被怀疑牵扯其中,曾担任其记者的希普韦尔向《独立报》坦言,“不论是《人民报》还是《世界新闻报》,电话窃听其实相当常见。”而年初才接替拉里?金担任美国有线新闻网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英国知名媒体人皮尔斯?摩根也被扯了进来,因为摩根当年也曾出任编辑,“难以想象他对此一无所知”。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暴,简单的一棍子打死,或者盯住新闻集团不放,或者硬着头皮袒护,似乎都不是理想的应对方式,毕竟如媒体所说,“艰难的新闻监督路上,没有一家报纸的关门值得庆祝。”“窃听门”背后,凸显了实践“新闻自由”之路上的各种纠结,如何在市场价值、社会责任、个人权利等诸多重要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点,考验着包括传媒大亨、媒体人、政府以及公众在内的所有人。

简单地将“新闻自由”奉为天使,抑或贬为魔鬼,都是非常粗糙的,如何辨证分析与看待这个天使与魔鬼的混合体,对奋斗在走向和谐社会之路的中国,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以制度化的方式探索并建立权力、资本与新闻自由的均衡点,无疑是“窃听门”事件带来的第一个启示。“新闻自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当作不言自明的普世价值,源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产方式下产生的美好预期:用“新闻自由”这“第四种权力”,作为监督和钳制权力,避免权力的共谋,来损害其他主体的利益。同时诸多先驱者真诚的相信,“自由”的机制,能够让各种信息通过交锋和辩论,推动人们去认知真相,最终达至某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但显然“新闻自由”不是存在于纸面上,抑或者存在于真空之中,现实世界中的新闻自由,必然是以某种生产方式为基础,并与之相适应的。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