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年会20年:中国智库研究者的学术嘉年华
2019-08-01 10:23:30?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网 责任编辑:肖月青 肖月青 |
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最早出版《经济蓝皮书》算起,皮书这一以年度为时间单元,关于某一门类、地域或领域的社会科学资讯类连续出版物,至今已研创出版近30年,并进行了22年专业化运营。而皮书年会,这一中国智库活动最重要的交流平台、中国社会科学界学术共同体的盛会,也迈入了第20个年头。 20年初心不移,20年步履铿锵,皮书年会已经从最初的出版社工作会议演变成高黏性学术共同体。在这里,500余个课题组、四五万名专家学者观点碰撞、思想交汇,将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精华,推向世界学术舞台。 犹如沙漠中的执着植树人和灌溉者,“中国皮书第一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伴随、见证了皮书年会的树茂果繁:规模从小到大、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变化,而皮书年会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的思考,也伴随了他20年。 全国经济和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第二次皮书工作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 第一个十年 品牌全面建设维护与创新 1997年—1999年,皮书出版热火朝天,金皮书、红皮书等各种各样的皮书也随之而来。 1999年,《社会蓝皮书》已经出版7年。四五月间,在广西北海的一条游船上,著名社会学家陆学艺向谢寿光提出,要警惕皮书泡沫的出现,并且应该对此加以规范和引领。能否开一个皮书工作会,以《社会蓝皮书》和《经济蓝皮书》为蓝本,引领其他皮书的编撰?谢寿光感到此举很有必要,同时需要在皮书工作会上邀请专家学者作年度报告,以指导皮书编写。 2000年8月,辽宁葫芦岛,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暨首届皮书工作研讨会在这里召开,此举首开皮书年会先河。这次会议以“规范皮书原创,维护皮书品牌”为主题,“皮书”开始从社科文献出版社内部使用的工作词语上升为一个专门概念,并作为一种学术成果出版形态进入公共话语体系。 这次会议一炮而鸣,陆学艺、汪同三、李培林等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约30个课题组的50人参会。会议对推动辽宁皮书发展、加深民众学术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 2001年8月,全国经济和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第二次皮书工作研讨会在山东泰安举行。陆学艺、汪同三、余永定出席会议。 2002年8月,2002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全国第三次蓝皮书工作会议在浙江湖州举行,会议总结、交流了各省市皮书编撰工作经验并讨论全国皮书编撰工作的合作机制。 随着业界对皮书研编写的要求更加迫切,2003年9月,2003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暨全国蓝皮书年会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探讨皮书的特征和特性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科学规范皮书”。谢寿光首次对皮书的定义进行了阐释:皮书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自1997年以来出版的蓝皮书、绿皮书、黄皮书系列出版物的统称;随着皮书在国际、国内影响的日益增大,皮书作为资讯类图书的重要一支,推动了图书功能从阅读向查阅、使用方向的转化。皮书编写由此次会议逐渐进入标准化、制度化。 2004年7月,全国第五次皮书工作会议暨中国经济社会形势报告会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汪同三、陆学艺、李培林等作专题演讲,18个省、市社科院的课题组负责人共50余位代表就如何进一步规范皮书的编纂、提高皮书的质量、引导皮书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2005年8月,第六次全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暨蓝皮书工作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会议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皮书的内在质量、明确皮书的内容特色和编辑出版技术规范进行了研讨。也是在此次会议上,谢寿光对皮书的定义有了较为完整的表述:皮书是对中国与世界发展状况和热点问题进行年度监测,以专业的角度、专家的视野和实证研究方法,针对某一领域或区域现状与发展态势展开分析和预测,具备原创性、实证性、专业性、连续性、前沿性、时效性等特点的公开出版物,由一系列权威研究报告组成。皮书也由此进入规模扩张时期。 从2000年到2005年,是皮书品牌创立发展为全面确立皮书品牌的阶段,明确界定了皮书的内涵和外延,从出版的角度正式提出“皮书”这样一种全新的出版形态。 2006年8月,第七届全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会暨蓝皮书工作会议在陕西西安召开,这也是会议首次由高校承办。与会专家对由社科文献出版社起草的《皮书系列图书准入标准》《皮书技术标准及体例规范》《皮书系列准入标准若干说明》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以“皮书的功能及社会影响”为主题,2007年8月,2007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暨第八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在广东深圳召开。此次会议上,《皮书操作手册》正式发布,以规范皮书的编撰格式和装帧设计。同年1月,社科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皮书已达100种。 2008年9月,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报告会暨第九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在广西南宁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加强皮书品牌化建设,规范皮书编写出版”。会议正式颁布了皮书系列准入标准,并发布了2008年皮书评价得分及排名。100多位专家学者认为,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在着力加强皮书的原创性、实证性、前瞻性、时效性和权威性上下功夫,真正把皮书工作打造成一个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有效平台。 2006年到2008年,可以看作皮书定型化和国际化阶段。一个重要标志就是200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与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正式签署皮书出版协议,促进英文版皮书在全球发行。 2009年8月,以“中国皮书发展十年:品牌与创新之路”为主题,2009年中国经济社会形势分析和预测暨第十次全国皮书工作研讨会在辽宁沈阳、丹东召开。与会者对皮书的定位、本质特征、基本功能等达成了共识,是皮书全面进入品牌建设时期的动员和开端。首届“优秀皮书奖”在会上颁发。 至此,皮书进入品牌全面建设、维护与创新阶段,皮书年会也已连续召开10年,形成了一整套工作规范。会议开始主题化,议题更加深入、专业,皮书也由此走上了学术品牌打造之路。 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佘志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等为皮书博物馆网络馆揭幕。 |
相关阅读:
- [ 07-29]省内首家“有身份”的房地产行业智库成立
- [ 07-16]英智库:英国经济面临严重衰退风险 政府准备不足
- [ 07-22]美智库称中国对新加坡华人施加影响 使馆斥编造抹黑
- [ 07-08]坚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初心与使命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