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孔笙用“接了我们的心,接了我们的地气”来概括这次创作。他说,镜头之所以对着诸多平凡个体细细描绘,因为脱贫致富对每个人而言,不仅关联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乡情,关联着每一天的幸福指数,更是个体命运在时代发展中奋力攀登的过程。 也正是刻画细腻,剧中这群困苦中不弃希望的可爱村民、关关难过也要冲在前头的基层干部,让观众入了戏,身临其境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共情之余,许多人掂量出了深沉厚重,那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一路迈过的坎儿。有的坎儿,在基建:水电交通,都是难题。有的坎儿,在环境:沙尘暴发威,当地人都吓得往回跑。还有的坎儿,在观念。凡此种种,正如全剧开篇杨县长的台词,扶贫就是个“硬茬岗位”,整个脱贫攻坚就是一场硬仗。 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 从抗拒吊庄移民,到陆陆续续搬迁至吊庄区建设新家园,《山海情》里有个意象反复出现:未来。 在大家的憧憬里,“未来”是“塞上江南”。在基层干部的信念里,“未来”是个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郑重承诺。在年轻人的畅想里,“未来”还与无尽广阔的远方联系在一起。但“未来啥时候能来”,这个疑问也始终萦绕在众人心头。 为了“未来早日到来”,年届七十的老支书当过破局人。他鼓舞村民:“有奔头就不算苦,没奔头才是真的苦。”他不仅做表率带头吊庄移民,还一个人种下长长一排小树苗,等它们长大后“护着村子护着人”。一个个朴实的村民也是破局人。新家园的建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年轻人虽偶尔嚷嚷着苦,但开荒、整地、耕种、打工,他们样样扛得起。 基层干部更是从未有一刻懈怠。马得福有段“酒后箴言”,他说自己没有一天轻松过。起初,看着张树成总是冲在前头、毫无怨言,他会对自己的事业多一分笃定。渐渐地,看着新家园建设一点一点有了成果,乡亲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起色,他的心越发踏实,奋斗更有劲头。在经历了移民吊庄的几年拼搏后,他终于明白“眼光放长远”的真意:给物资的扶贫行不通,吃救济只会让懒汉越懒,唯有走出大山去拼,跟着国家修公路、修黄河扬水工程,靠自己打工挣钱、用双手创造财富,这样的“未来”才会越来越近。 第六集起,剧情展开了全新篇章,帮扶干部陈金山、菌草种植专家凌一农长路迢迢坐着火车来了,他们是东西协作扶贫政策下从福建到宁夏的“先遣小分队”。紧接着,吴月娟带来更大的好消息,福建与宁夏将携手在吊庄区成立全新的行政村,取名“闽宁村”,西海固将有更多困难群众在闽宁村开启新生活。而且这一回,福建的干部带走一批年轻人,去开放的海边打工,更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闯一闯。留守在宁夏的村民也能在家门口种植菌草蘑菇,发展庭院经济,依凭科技实现脱贫。 未来,闽宁村将树立东西扶贫协作的样板村,学校、医院、农场、产业,都会有的。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奔头,“未来真的已经来了!”而观众知道,有了政策,有了不懈奋斗的人,这将是一段跨越山海、历经20余年的真实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