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全国网媒记者走进槟榔谷 忍不住给黎族山兰酒打广告

2015-06-28 22:46:32?周静泊?来源:南海网  责任编辑:刘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点击进入《“一带一路”看海南 2015年全国网络媒体海南行专题》

6月28日,一带一路看海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采访团来到槟榔谷景区前合影。(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6月28日,一带一路看海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的记者在槟榔谷拍摄铁西瓜。(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6月28日,一带一路看海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采访团来到槟榔谷景区参观。(南海网记者沙晓峰摄)

南海网保亭6月28日消息(南海网记者周静泊)早在3000多年以前,南方少数民族“百越”的一个分支叫做“骆越”的民族,由于不堪战争的迫害和侵扰,漂洋过海来到当时蛮荒的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6月28日,“一带一路看海南”全国重点网络媒体海南行采访团一行人来到风景秀美的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从黎族的房屋、语言、风俗、图腾、文身、农具、手工艺品等,了解了这个如今有130万人口的海南原住民——黎族。

初入黎家门,先学黎家礼,刚进了槟榔谷,网媒行采访团的记者和编辑们便和导游一起学起了黎族人通用的打招呼方式——竖起右手大拇指放于胸前10—15公分,大声说一声“波隆”。“波隆”在黎语里是“槟榔”的意思,槟榔是黎家人平时交友、婚庆、佳节必不可少的赠品,蕴含着幸福、吉祥、美好之意。竖起大拇指寓意着您好、欢迎您、帅气、靓丽,同时表达祝福客人平安、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在接下来的行程中,大家无论是遇见槟榔谷内的工作人员,还是外乡来的游客,亦或是谷内正在织黎锦的婆婆,都相互送上了自己真诚的问候:“波隆!”

“草房子好可爱,像个倒过来的小船。”看到石板路两旁的茅草屋,网媒记者们说。“这是黎族的传统民居。因为过去,黎族祖先刚到海南岛,成为岛上最早的原住民时,岛上一片荒芜,尚未有任何可供居住的建筑。于是,黎族祖先就把登岛用的船倒扣过来,用木桩支架起来在里面生活,经过历史的演变,就成为现在的船形屋。”槟榔谷讲解员说:“其实槟榔谷景区原先就是一个黎族村落,这些房子都是村民的家。虽然随着景区开发,村民的生活富裕了,但一些黎族老人们不习惯住在新盖的水泥楼房里,所以他们依然还住在原来冬暖夏凉的船型茅草房里。”据了解,黎族人船形屋的营造技艺也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被坊是槟榔谷景区内最值得一看的展馆。龙被,是过去黎族人民进贡给宫廷的珍贵贡品,其制作工艺现已失传,据介绍,槟榔谷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龙被最多最完整的地方。龙被的制作方法与黎锦类似,但需多人协力,耗时二至三年才能完成。龙被的形式多种多样,有龙纹、凤纹、麒麟纹和鱼纹等图腾纹样,亦有神秘庄重的白色、黑色和咖啡色或棕色的人纹、蟒蛇纹。

“在过去,只有村长——也是村内最富有、权力最高的人家里才能拥有龙被。”讲解员说。

在槟榔谷内的甘什黎村,有一些穿着黎族服饰,身上有大片纹身的老婆婆坐在路边,手里拿着梭子,脚踩纺车,低头认真地用细密的棉线织出美丽的图案。

“婆婆手里织的就是黎族的瑰宝——黎锦。因为黎族是个只有语音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黎锦织法和图案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依靠代代口口相传流传下来。”讲解员告诉网媒记者们:“过去,黎族妇女会亲手教自己的女儿如何织锦,但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年轻姑娘中愿意学习这些传统工艺的寥寥无几,这项绝活曾一度濒临失传。”

在甘什黎村内,网媒记者还品尝了甘甜可口的山兰酒。山兰酒是黎族人用山兰稻谷酿成的一种米酒,黎家有句俗语说“美不过黎家三月三,甜不过黎家山兰酒,黎族人对酒特别钟爱,有“无酒不成敬意,无酒不成礼”的说法。

尝了一小杯山兰酒后,中工网栏目编导毛邓忍不住当场就给这甘甜的米酒打起了广告。

“哇,这太好喝了!大家快来尝一尝,我要带走十斤!”毛邓说。

此次槟榔谷之行,最令网媒记者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谷内的槟榔·古韵表演了。黎家的阿哥阿妹用舞蹈向各位来宾展示了黎族人过去生产、婚俗、服饰等传统民俗。生动的表演令网媒记者纷纷叫好。当黎家阿哥背起心仪的阿妹上山回家时,网媒记者还不断为他加油鼓劲。当路上阿哥体力不支倒地,黎家阿妹转身背起阿哥飞快地跑回了小屋,使得网媒记者为阿妹鼓掌叫好。

“看来黎家妹子也是女汉子啊。”网媒记者感慨道。

“演出很原生态,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黎族文化气息,体验到了黎族人文文化的魅力。”华商网编辑记者邵明说。“我觉得目前在中国很少能见到留存这么好的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槟榔谷在文化保育方面真的做得不错。像景区内的大型歌舞表演和黎族古村落展示,能够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了解到黎苗族原汁原味的文化。”中国日报网主编助理刘珊珊说,“槟榔谷对黎苗族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很大贡献。”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