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党群 > 正文

[散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夷山下梅村

2014-08-13 16:28:26?聂炳福?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蔡丽洁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 武夷山下梅村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了这张国家级的身份证,下梅村古民居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建筑风格,将近距离地接纳世人的目光。金凤凰飞出山窝窝,这份惊喜,这份自豪,这份荣耀,不仅属于下梅村人,也属于武夷山人,更属于关心和钟情武夷文化研究和宣传的执着者们。

??? 现今只有2000多人口的下梅村,处处洋溢着古文化浓浓气息,她像一部厚重的史书,引领我们走进历史的昨天。尽管历史一页一页翻过,但丰沛的文化资源,滋养着一代代文人儒士。下梅村在明末清初,是武夷岩茶外销集散地,万里茶路的起点站,茶市的繁荣带动了经济发展,带来了村落的兴旺发达。西水别业、邹氏家祠、方氏参军第、陈氏儒学正堂等布局考究的豪宅迭起,工艺精湛的砖雕、木雕、石雕、彩绘,构思奇巧,蕴意深刻,儒家思想、理学精髓从一幅幅图案中凸显出来。下梅村的古街、古巷、古井、古码头、古建筑、古集市以及古朴民风,一直留存至今,犹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向世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讲述下梅村辉煌的过去。

??? 名胜古迹是不可再生的文化景观资源,只有保护才能出价值,只保护才能出景观,只有保护才能出效益。下梅古民居之所以异彩绽放,村民的自觉保护功不可没。许多砖雕、牌匾、门坊在文化大革命中都属于“四旧”,是大破特破的对象,许多祠堂、宅第都是村民居所,有些则是生产队队部,而砖雕、石雕、木雕都是墙上、大门或屋内的饰物,谁也不会用自己手中的锄头去毁坏自家的房屋,而去迎合形势的要求。许多人只是用黄泥巴将砖雕图案盖去,以遮人耳目,也算对当时形势有所交待。尽管当时村民是无意识的保护,但这足以为下梅村的历史文化留下一笔宝贵遗产。可以说,下梅古民居能逃过大革命时期战火的焚毁,又能躲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劫难,也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而今,下梅村时来运转,历史文化景观为下梅人带来了“福气”,也带来了无限的商机。

??? 下梅村历史文化被列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内容之一,足见其文化内涵丰厚,有着别人不可替代的唯一性。是金凤凰,也要有人发现它,赏识它,保护它,它才能为你生出金蛋来。市文体局把下梅这块文化瑰宝当作一回事,摆上议事日程,多次邀请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到下梅村考察论证,在获得省级民俗文化村之后,又申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体局先后有两位副局长下派到下梅村任支部书记,他们整治村容村貌,筹措资金,改善环境,把下梅村作为文化景观加以规划和保护,在修复保护中有效地开发利用,并与景区大旅游捆绑在一起,让村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到旅游管理之中,提高自主、自觉保护历史文化意识,并分享文化旅游带来的经济实惠。现在,下梅村小桥、流水、人家,诗一般的田园风光,古建筑文化以及古朴民风,让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文化旅游为下梅村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下梅村这只金鸡开始下金蛋了。

??? 下梅古村落与建筑文化是在不断发现、不断挖掘研究、不断对外宣传中才凸显其价值的。下梅土生土长的文化人邹全荣,他在从事教育的课余时间里,潜心研究村野文化,探求木本水源之奥秘,揭示家园春秋之变迁,解读古韵民风之理念,发觉村野色带之美丽。他撰写的《武夷山村野文化》被誉称为“香格里拉”让人括目相看。下梅有石雕、木雕、砖雕和彩绘图案550多幅,在邹全荣笔下被破译270多幅。如:门当户对、龙凤呈祥、渔樵耕读等等,这些图案蕴藏着古代乡民的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邹全荣对下梅村的祠堂、宅第、门坊、古巷、古井,都能说出许多故事来,这些故事,为静止的古物赋于鲜活的生命,给游客以文化陶冶和精神薰陶。邹全荣是个出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导游,他不仅写文章宣传武夷文化,极力推介下梅古村落文化,还培训地方导游,到市旅游职专、武夷大学讲课,不可否认,由于他的执着与痴迷,为下梅这只“金凤凰”的起飞助上一臂之力。

??? 武夷山地灵人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故里五夫,古汉城遗址的城村,这两只金凤凰,终将与下梅民俗文化村比翼齐飞,飞出这云雾深锁的山窝窝,飞向广袤的山外,飞向五湖四海,飞向全世界。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