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纪实文学]现金赌场app下载:,有个畲村

2014-07-25 09:02:48?蔡天敏?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晓青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畲族钟姓先民的光荣足迹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畲族长篇叙述歌言《高皇歌》将其附会入盘瓠传说。在闽东等畲族聚居区,由于长期民族歧视的缘故,大多数山客人已经同当地汉人一样,认为畲族姓氏源起颍川、冯翊等中原古地。畲族有钟、雷、蓝、盆、娄五大姓。畲族儿女有很强的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不管为生计也罢,社会动荡也罢,他们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中华大地开枝散叶、繁衍生息,延续着特有民族的光荣。

自春秋战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即已进入铁器时代,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形成,随着汉民族如雪球般向四周蔓延,锄耕与畜耕并重的农业生计模式,也带到其他新建的汉族农区。然而栖息于大山深处的畲族,自从隋唐至明末清初以来,依然处于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并辅以狩猎经济阶段。明代谢肇淛曾经亲历过闽东北畲民“畲人烧草过春分”的壮观情景:“……过湖坪,值畲人纵火焚山,西风甚急,竹木迸爆霹雳。舆者犯烈炎而驰下山,四望十里为灰矣”。在清初顾炎武的笔下,闽西南的畲族有这样的劳动场景的描写:“随山种插,去瘠就腴,编荻架茅为居,善射猎,以毒药涂弓矢,中兽立毙。”又对畲民进行生动的生计描写:“椎结跣足,随山散处,刀耕火种,采实猎毛,食尽一山即他徙”。畲民不避艰险,勇敢面对自然的挑战令人称羡。但是,他们也遭遇到冷漠的眼光。清代的文人周荣椿在《处州府志卷30·艺文志诗篇》中写道:“攀涉重岩艰,依栖穷谷僻,斫畲刀耕举,烧畲火种墌。……开垦有畸零,树艺无空隙,舆丁及担夫,余力耐劳剧。笞辱等人奴,谋食不遑惜……三五女负薪,鬻市两脚赤,筠筒绿拥髻,布幅青搭额。州人辄鄙之,相视笑哑哑”。由诗中所见,不管生活如何困顿,社会地位如何卑微,畲民总是能够克持自守,坚忍不拔;其超人毅力,令人称道。

闽西畲民类似的生计模式,在清初长汀文人范绍质的《瑶民纪略》中有更加形象的记录:“种山为业,夫妇皆作……粪田以火土,草木黄落,烈山泽雨瀑灰浏田,遂肥饶播种,布谷不芸籽而活。精射猎,以药注弩矢,着禽兽立毙。供宾客,悉山雉野鹿狐兔鼠蚓为敬。豺豹虎兕间经其境,群相喜谓野菜,操弩矢往,不逾时,手拽以归”。对此,长汀人杨濬以诗相和:“姜薯芋豆种山椒,叉木诛茅各打寮;夜半风声呼野菜,强弓毒矢竟相邀”。而同时代的永定人巫宜耀,则在《三瑶曲》中以浪漫的笔调,诗化着闽西畲民恬淡的刀耕生活、高超的狩猎技艺以及畲民雪夜集体狩猎的情状:“青山何地不为家,无数祾禾夹道斜;更问一年鲑菜美,斑衣竹笋紫姜牙……生平射猎善神奇,饱寝雄狐大兕皮。夜半酸寒闻角处,声声卷地北风吹”。至于定耕后的浙江景宁畲民,亦部分保留了狩猎和游耕遗风:“景邑民居在岩谷,常持鸟枪以角禽兽……而业者鲜矣,为善猎,畲民尤为习者……其出而作,男女必偕,皆负耒负薪于清嶂绿野间,倚歌相和……贫不能存,则亡徙以去”。

如此翔实的资料,告诉我们:畲族的先民们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他们不惧风雨,哪怕屡遭踬踣,备受迁徙之苦,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搏斗精神,延续着特有民族的光荣。

不过,在解放以前,在大汉族主义和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下,畲族被汉人侮称为“老畲客”、“臭畲子”、“畲母”、“畲婆”、“蛇人”、“死畲人”……畲族人民受着统治阶级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没有政治地位,不但经济上受着残酷的剥削,在政治上还受着严重的压迫。具体表现在“八怕”和“四无”上。“八怕”是:怕土匪,怕官兵,怕抽丁,怕盗窃,怕拉夫,怕逼租,怕派款,怕辱骂。“四无”就是无土地,无势力,无钱财,无依靠。解放前,在闽东一带的畲民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民谣“火笼当棉袄,火篾当灯草,辣椒当油炒,番薯吃到老。”

番薯自明朝万历年间,从吕宋传入我国福建后,由于这种农作物对土地质量要求低、耐旱,又比稻谷产量高,很快在我国山区推广,成为山区农民主要的食粮。据文献记载:“邑土坟衍,绮脉交错,禾黍菽麦之属,盈于原隰。其山田硗确,畲者悉种薯芋以佐粮食,贫民尤利赖焉,吃“番薯丝饭”。

尽管家居不定,生活备受艰辛,畲民依然很看重教育。他们深知要融入华夏民族大家庭,首先要提高本族的文化素养。自隋唐到明清日臻完善的科举制度,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储备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中国汉族村落历来重视耕读,以期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之梦。但是,畲族如同其他处在华夏边缘的少数族群一样,由于政治歧视、经济薄弱以及独特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长期成为封建文化教育资源的边缘人。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聚落分散,彼此交通往来极为不便,因此在畲区缺乏系统完善的教育机构,畲民识字者极少;长期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山歌,传承着本民族的文化,轻易不敢奢望跻身于科举之路。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