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亲录:湖南稻文化对世界贡献巨大
2014-07-02 17:14:54??来源:红网 责任编辑:王琼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记者:为什么说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对世界有着巨大贡献? 林亲录:目前,全世界有30多亿人以大米为主食,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针对水稻最先发明地,全世界争论长达200多年之久。到了19世纪末,舆论渐渐倾向于中国。 1995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是道县发掘,道县曾经属于广西,今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古代是壮族祖先苍梧部的地域。苍梧部是壮族先民中强大的部落。 水稻人工栽培发明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培育和摸索生产实践过程,2000年到3000年前,由于壮族以及壮侗(侗台)语族民族不断向东南亚迁徙,水稻人工栽培法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大多数人口赖以生存的基础。 记者:稻作的历史对于稻米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林亲录:首先,促进了高纬度寒带地区稻米产业发展。稻谷栽培起源于南方,随着灌溉技术的发展、稻作文化和历史的外延,稻谷栽培逐渐向高纬度的寒带地区扩散,如我国的东北3省特别是黑龙江已成为我国大粮仓,黑龙江的稻谷(米)商品率在全国影响力越来越大,再如日本东北地区常年平均气温比黑龙江还低,但同样也是日本稻谷主产区,其最古老的稻谷栽培技术是从我国古代大唐盛世时期引进的。 其次,催生了稻谷栽培品种的多样化。我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初步提出不同品种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种植理念。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宋代出现了专门记载水稻品种及其生育、栽培特性的著作《禾谱》,各地地方志中也开始大量记载水稻的地方品种,已是籼、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齐全。到明、清时期,这方面的记述更详,尤以明代的《稻品》较为著名。历代通过自然变异、人工选择等途径,陆续培育的具有特殊性状的品种有别具香味的香稻,特别适于酿酒的糯稻,可以一年两熟或灾后补种的特别早熟品种,耐低温、旱涝和耐盐碱的品种,以及再生力特强的品种等。现在保存的水稻品种约有3万多种,这是几千年来变异选择的结果。 再次,促推稻谷栽培技术发展和耕作制度的进步。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南方稻田由于曲辕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并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到南宋时期,《陈旉农书》中对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整地技术更臻完善。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约始自汉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减轻草害。以后南方稻作发展,移栽才以增加复种、克服季节矛盾为主要目的。移栽先需育秧。《陈旉农书》提出培育壮秧的3个措施是:“种之以时”、“择地得宜”和“用粪得理”,即播种要适时、秧田要选得确当、施肥要合理。宋以后,历代农书对于各种秧田技术,包括浸种催芽、秧龄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进一步的详细叙述,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为后世“烤田”技术的滥觞。 水稻原产热带低纬度地区,要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对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类型品种,水稻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 时间也让稻米产业变得多姿多彩。随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稻谷(米)加工业蓬勃兴起,稻谷原粮世界每年的贸易量在3000万吨左右,以稻谷(米)为原料的初加工和深加工产品品种有几百种之多,国内仅汤圆一个产品年产值在100亿元左右,长江以南米线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
相关阅读:
- [ 06-27]沈阳稻田打造3D画 “哪吒”造型亮相
- [ 06-21]云南稻田一夜冒出一个村 是否有干部参与还在调查
- [ 06-19]老板送货到龙岩 十多万元稻谷遭“副局长”截留
- [ 06-19]老板送货到龙岩 十多万元稻谷遭截留
- [ 06-18]诏安白洋乡洪水退去 绿油油的稻田重现
- [ 06-16]台湾“稻草熊”坐镇田间驱鸟 萌态十足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