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散文]知青缘,知青园

2014-06-26 05:28:44?黄燕红?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走进“知青缘”博物馆,一段泛黄的旧时光煦暖地扑面而来,恍惚间时空交错前尘往事氤氲,我惴惴地一步跨进了四十多年前,心怀敬畏——其实那时我尚未来到人世。

知青,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回忆的特定词语,代表一个特殊年代的特别身份和艰辛历程,功过得失难以简单化地明确评判言说。在我个人的感觉里,则是浓墨重彩三种颜色拼接糅合的油画:大红色的热烈豪情、草绿色的蓬勃生机和深灰色的迷惘茫然,给未曾亲历者以雾里看花的神秘迷离,引发触摸探究的强烈欲望。

早些时,从一些墙壁残存的斑驳标语,从一些知青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从一些老人家支离零散的故事片段,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影影绰绰的一知半解,好奇地挥之不去。毛主席语录里嘹亮的“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便是这场磅礴运动的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豪迈的指向性一呼百应掀起高潮。而此后生发衍展的诸多故事,留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凝重思考,深藏发酵在历史的纹理褶皱里。

近日长泰县坂里乡的采风之行,那个历史长河中极为特殊的章节、那场史无前例的浩瀚壮举,重重拨动了我的心弦,忍不住要执著挖掘抒写这个不熟悉且全无优势的课题。

从1962-1979年,多达1776.48万人参与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的城市居民迁徙到农村的运动,也是城乡文化沦肌浃髓的深刻交流,前所未有。这些风华正茂的知青正是最富生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龄,对插队洒汗水献青春受磨砺的年代,对遍尝酸甜苦辣的“第二故乡”,无不刻骨铭心地深深眷恋和忆味。闭塞山区坂里乡共接收了2000多名知青,占当时该地人口近1/5。回顾历史做一个清醒的认知梳理势在必行,传承知青精神足可启迪教育代代新人,坂里举全乡之力和社会之智,自2010年开始建设“知青缘”景区,倾力打造联系沟通知青的平台,在全国属首例。其非凡的肇始意义,已引起各地知青的广泛关注。

绿荫如盖的百年榕树如见证历史的老者,沧桑淡定迎候各地知青回来“省亲”,也迎接了漳州市作协这群不速之客。“扎根农村扎根边疆;革命青年志在四方”,年代特征明显的暗红手写字体,朴拙斑驳地把大家迅速引入了彼时彼地的情境。独轮车、酒瓮、打谷机、石磨、缝纫机、铁耙……诸多工具尘满面鬓如霜欲说还休,当年的衣食住行实物和资料图片包罗万象。博物馆里亮着稍显昏黄的梨形白炽灯泡,陈列出一种跟我们的当下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四五十年的光阴浓烈地笼罩撞击心扉。知青们艰苦朴素而激情洋溢的生产劳动生活学习场景,如此真切地呈现着感慨绵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