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散文]书院、文脉和乡村精神

2014-06-26 05:07:57?郑建光?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宋明理学适应了当时的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终极关切的需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使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六朝的儒学,到了朱子手里涣然而大明于世。儒学由于理学家的创新,不仅获得新生命,而且把儒学发展到巅峰。但是,统治者却御赐予朱熹道学领袖和伪君子两副面具,一会儿是帝王师,一会儿又是伪学魁首--朱熹成为被历史随心所欲“玩弄”、在两个极端翻跟斗的一位文化巨人。以至于到了今天,还有不明就里的人把宋明理学当成洪水猛兽。现代儒学认为,儒家的道统就是周敦颐和二程上承孔、孟,下继朱子。我们都十分熟悉程朱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年程颢目送学生杨时南归时说了一句话:“吾道南矣!”此后,程氏理学经过杨时、罗从彦、李侗的传承,至朱熹集大成也!所以,精通汉学的康熙皇帝在李光地编纂的《朱子全书》的序言中赞誉朱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如今,这句话被镌刻在尤溪县南溪书院的山门上。我肃立在书院前,禁不住思绪万千……

书 院

朱熹就诞生在南溪书院(朱松同僚郑安道的别业,当时叫溪南馆)--一座普通的民宅里。

宣和五年(1123年),一位遭秦侩排挤的官员拖家带口风尘仆仆赶赴尤溪任县尉,这位失宠的官员就是朱松。他在尤溪三年任满后,北方金人的铁蹄横扫残云一般向南宋朝廷逼近,南方有方腊、杨幺揭竿而起,归途受阻。刚刚从县衙搬到溪南馆居住的朱松,站在这座坐北朝南二层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的北窗前遥望苍天,一夜无眠。他居住在同僚的别墅里,北归无期,难免产生了寄人篱下的悲戚之感。此后,朱松在此开馆授业,无奈地做了私塾先生。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溪南馆响起了一声划破长夜的婴孩啼哭,正是这嘹亮的声音,让郑家的别墅溪南馆成为南溪书院,一座普通的民宅开始走向历经八百里风雨而不倒的文化象征。

当然,南溪书院成为文化象征是朱子的身后之事。

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从这个儒学道统人物的传承谱系中,可以发现孟子之后均为宋代人物,今天,我们所说的宋五子必定是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可见朱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多么巨大,我称他为文化巨人一点不为过。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文化巨人,一生并不得志,包括死后。庆元元年(1195年),权相韩侂胄对被一脚踢出京城不久的朱熹实行政治迫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除朱熹党内外一切职务。五年后,70岁的文化巨人在党禁的白色恐怖中郁郁而终。朱熹可悲地成为庙堂的祭品。嘉定四年(1211年),宋宁宗为“庆元党禁”翻案,为朱熹平反昭雪、恢复名誉。朱熹去世后第53个年头,住在杭州深宫里的宋理宗,突然间想起被政治玩弄的朱熹,于是夤夜披衣秉烛,为新修缮的溪南馆御笔题写“南溪书院”匾额,派人送到尤溪。

书院属于民间,朱熹堪称中国书院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回到了民间。古代书院教育既不同于官学,也不同与私塾。前者提倡自由讲学,以传扬中国儒家道统思想为旨归;后二者以科举应试为目的。书院的教育方法显得十分灵活,吸引了大量的学子。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声名赫赫,与朱熹有着不解之缘;而南溪书院--朱熹出生的地方,反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因为朱熹在南溪书院生活了7年后随家人离开,虽然他后来多次回到故居小住,文献中也留下了他的活动轨迹,但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朱熹40岁回尤溪那年,还留下“韦斋旧治”墨宝(朱熹父亲朱松,字乔年,号韦斋)。朱熹离开尤溪前,在溪南馆的半亩方塘西侧手植了两株香樟,如今已经是冠盖如云。尤溪简称沈城,朱熹小名沈郎,当地人至今还亲切地称这两株樟树为沈郎樟。斯人已逝,其树不萎。沈郎樟早就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成为这位古圣先贤的化身。其实,从宋末至元、明、清,朱熹一直端坐在南溪书院里,他身着儒服,手持经卷,睿智的双眸注视着对他顶礼膜拜的人们,仿佛在传授他殚精竭虑为之倾注一生心血的理学思想。朱熹4岁时,也就是在南溪书院里,他读完父亲教授给他的第一本书《孝经》后,聪慧的蒙童在书卷的封皮上写下:不若此,何为人。如今,在南溪书院里还高悬着一方李光地手书的“斯文正鹄”匾额,他给予道德文章以朱子为标准(鹄,音古,原意靶心,即目标、标准之意)的崇高评价。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