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散文]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廉村

2014-06-16 17:47:03?郑望?来源:百花文艺网  责任编辑:陈颖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开闽进士第一村

闽东廉溪,溪水如玉带绕着一座古村落,这是福建第一位进士薛令之的故里—廉村。

廉村位于福安市溪潭镇,原名石矶津。南朝梁天监年间,金紫光禄大夫薛贺(河南开封府杞县高阳郡人氏),从江左南迁入闽辗转至石矾津,定居发族,成为南方薛氏一世始祖。至第三世分东西两房,东房宝尚公,西房宝威公。东房至六世孙薛令之“文破八闽之荒” 登进士第(比“开闽王”王审知入闽早179年)。尔后,官至左补阙、太子侍讲。

薛令之为官廉洁正直,侍读东宫时苜蓿盤餐,甘于清苦,不愿与奸臣李林甫之流为伍。因对腐败的朝政不满,毅然挂冠归隐。至德元年(756年),唐肃宗李亨即位,感念东宫恩德,“欲召入朝”,而令之已逝矣。皇上嘉叹令之一贯清廉,御赐其乡为“廉村” ,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敕封以“廉”字命名的村庄。

草堂勤读向灯烛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生于唐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薛氏族谱》载,高祖薛许,曾任隋户曹司理。祖父薛德盛、父亲薛法超深受耕读文化的熏陶和影响,期冀令之长大后专攻举业,有所作为。唐睿宗永昌(公元689年)年间,薛家在溪北城山后林壑之中,选择优美、幽静之地,建“灵谷草堂” 。薛令之自七岁始,于剑水灵岩间度过了十三载苦读生涯。

“草堂楼在灵山谷,勤苦读书向灯烛。柴门半掩寂无人,唯有白雲相伴宿。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缘。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曲中哀恐谁知妙,子期能识官商调。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男儿立志需稽古,莫笑灯前读书苦。自古公候未遇时,箫条长闭山中户。”这首醮着仕进之情写就的《草堂吟》,描述了结庐灵谷、栖身苦读的寂寞时光。诗中以出身寒微的将相苏秦和韩信作为榜样,抒发了发愤读书的心志。此诗技巧的成熟,与同时代诗人李白、杜甫等相比,似无多少逊色。因此后人称,薛令之的诗作在福建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确非夸大之言也。

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春,薛令之从家乡启程,千里迢迢北上长安应试科举。唐科举主要以诗赋取人,进士试诗赋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通过省试、殿试,到放榜时,薛令之的名字赫然写在了进士榜上。时年24岁的薛令之,通过多年的勤学苦读,终于功成名就,成为福建第一个进士。清未同光派诗人陈衍在《补订(闽诗录)》中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自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开科取士,至唐中宗神龙二年的整整一百年间,闽籍人士还没有一人考中进士。薛令之的金榜题名,标志着灿烂的中原文化之花,在原本蛮荒的福建结出了丰硕之果。

唐开元之初,李隆基即位从谏如流,参与创建“开天盛世”的薛令之颇得重用,被提升为左补阙兼东宫侍讲,与贺知章同侍太子李亨,为其讲授经史。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就是规谏皇帝、纠正朝纲,另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这种谏官议政制度重视求谏纳谏,革除弊政,反对奢靡,取得“贞观之风,一朝复振”的业绩。薛令之以“屈轶草”为诗眼作“纶言为草芥,臣为国家珍”诗句,直抒胸意,表达了谏臣的忠诚、正直品格。开元后期,“享国既久,骄心浸生”的玄宗皇帝宠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而沉缅于后宫与儿媳妇杨玉环扒灰腐化。皇帝腐败,皇亲高官仗势腐败。李林甫邸第丽甲京师,声妓侍姬盈房,车马豪华,珍玩不可胜数……,与东宫生活困窘形成了鲜明对照。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扈从弄权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公署墙壁上题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倌,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这首《自悼》诗,不仅发泄对“口蜜腹剑”奸相李林甫当政的愤懑,更是对唐朝政权生死存亡发出警告。不久,唐玄宗“幸东宫” 看见此诗大为不满,即在旁和诗一首:“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全唐诗》卷二百十五)薛令之见玄宗有嫌弃之意,只好“谢病东归”。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薛令之离开 “冠盖满京华”的长安时,未曾带走一金一银。只收拾简单的随身行李,便远涉千里徒步回乡。同时,担心在江西安福县任县令的儿子薛国进受到犯颜讽谏的牵连,便写信命其一同辞官返乡。

薛令之在朝为官30多年,辞官返乡后亦隐居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甕灌园的生活。县志载:“薛明月居此,常闻龙吟声。”先生75岁殁世几十年后的咸通元年(公元860年),由后裔施舍草堂建灵岩寺。《薛氏宗谱》云:灵岩寺建起后,为纪念祖基为灵谷草堂,还在寺旁建立了一座灵谷草堂留与后人瞻。灵谷草堂,孕育了八闽第一进士、培养了一代帝师,成为千秋朝圣地。自薛令之开“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之风,全村唐宋两代登科及第者达23人,甚至出现一门五进士,父子兄弟三人同登科。据传,这些学有所成的优秀学子,出仕之前无不仰慕薛令之,皆亲自往灵岩寺朝拜先贤。直到今天,“勤读诗书向灯烛”的令之遗风仍激励和警策着莘莘学子。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