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心入”走基层 “灵气”“人气”做新闻
□第十二届福建省十佳新闻工作者? 龙岩电视台新闻部龙腾记者站 邱学军
全国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部署启动以来,龙岩电视台迅速行动,各部门积极响应,我在认真完成时政新闻采访任务的同时,踊跃参加“走转改”活动,并更深刻地体会到:记者只有走基层、“接地气”,做的新闻才能有“灵气”;同时必须要“身入”、“心入”,做的新闻才能有“人气”。
8月17日至20日,我有幸作为新闻部“走转改”活动第一批记者,深入长汀各乡镇、村,采制系列报道《长汀水土治理经验和启示》,在4天连续不断的采访活动中,我采制了7集节目、完成了采访任务。
提高新闻宣传服务大局、服务群众的水平,是“走转改”活动的主要目的。《长汀水土治理经验和启示》的系列报道采访工作,是根据省委书记孙春兰、时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时任龙岩市委书记张健等省、市领导的重要批示策划出来的宣传任务。结合“走转改”活动要求,如何在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的同时,又能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经验和启示呢?我秉承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原则,和其他两位同事一起开始了新闻报道策划和调查踩点行动。
十几年来,各级媒体有关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治理的采访报道做过多次,而且这次在我们到长汀前三天,省台新闻中心的记者们才针对相同主题做了采访,我们再去做这方面的报道,明摆着切入点不能有雷同之处,不能让观众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我在仔细了解情况后,选择了位于河田镇露湖村具有代表意义的世纪生态园里一棵棵树苗的成长经历展示了各级领导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关心与支持,而不是刻板地说教或枯燥地阐述。在接下来的几集节目中,我和摄像记者、主持人一起分别进入深山、果园、田间、农舍,选择了老护林员董成冀十几年如一日的护林故事、种果大户黄勤的三次商机、做农家乐生意的村民张常连的好日子等鲜活的基层素材,作为我系列报道中主要刻画的人物和讲述的故事,他们质朴的语言、忙碌的身影,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镜头中,特别是我并没有把这些农民一律刻划得完美无缺,而是把老护林员董成冀的一次偶然森林失火事故、专业护黄勤第一次种果不重视商机的想法等看似不完美的细节都写进新闻中,但这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同时,在大多数的人物和事件采访中,我都采用闭合式提问方式,而非开放式提问方式,虽然这种提问方式需要我事先做较多的准备工作,但却使问题集中、回答深入、有价值,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故事主题更加集中。于是,生动活泼的语言给新闻带来了“灵气”,真实可信的故事给新闻带来了“人气”,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提升,长汀水土治理的经验深入人心;此外,为了让新闻风格显得清新,在体现长汀以创建“生态农家小院”等方式动员全民加入保持水土行列的经验时,我选择了新桥镇余陂村,并让家住这个村的新桥中心小学学生黄文祥作为我们的导游,带着我们去参观他的他的农家生态小院,在他的引导下,家里种的玉米、芝麻、小院周围茂密的果林、清澈的溪水等一一出现在观众眼前,形象化地展示了水土治理给山乡农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连续到基层以参加秋收一线农民割稻子、机耕、千米高山上茶农采菜、茶叶加工、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民间舞蹈排练、义工清理景区垃圾等活动的方式,结合现场实际操作、排练等,声画同步、生动地采制了一条条富有“人气”的新闻,得到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服务大局,服务群众,深入基层“接地气”,首先必须做到作风扎实,因为只有作风扎实地工作,才能在基层找到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和人物,才能实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摈弃空洞的口号和枯燥的解说词所带来的沉闷,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
虽然第23期《福建收听收看》中给予《长汀水土治理系列报道》节目“作风扎实、文风质朴、生活气息浓厚”等好评,但我认为我的采访方式、我的节目还存在有待突破的瓶颈。具体不足是:
一. 采访时间不充足。下基层做的新闻节目其实和以往的节目一样,都是围绕主旋律展开宣传,这是我们下基层的时候必须把握的原则。为避免以往的刻板说教和枯燥阐述、以生动的基层故事和鲜活的基层人物形象唱响主旋律,我们就需要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近距离长时间相处,掌握一手资料;而地方电视台新闻的记者由于首先要保证完成时政采访的任务,所以在下基层时就存在人手不足、设备紧张等问题,下基层的时间都是比较赶的,没有办法做到像中央台的记者那样在一个基层单位或者农村住上几天、呆上半个月,所以地方台记者“走转改”活动采制的节目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挖不深、看不宽、找不透、跟不到位等情况,这样的话,下基层做的新闻就容易出现只是在新闻上加个角标的情况,而只是简单的走了、到了基层,没有实现“转作风、改文风”的目的。
二. 采访方法陈旧、存在业务瓶颈、培训力度不够。在新闻部跑时政新闻的记者较多,这些记者由于平时做新闻的惯性已经形成一种较僵硬的新闻采访方式,所以我觉得必须要加强学习培训、召开“走、转、改”活动交流会、开展“传、帮、带”活动等,放下“身段”,做活新闻,努力创新、加快突破,才能在扎扎实实下了基层、全面彻底转了作风后,实现真正的“改文风”。
最后谈谈我的期待。说句心里话,作为一名老记者,我特别喜欢走基层这项活动,它让我真切地摸到了一条条新闻那强有力的脉象。基层人物、基层故事是好新闻产生的源泉,是我新闻生命中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我将继续积极参加“走、转、改”活动,多学习、多策划,努力朝着“无新闻不民生”的目标迈进,在以平实的角度报道时政新闻、完成时政新闻采访任务的同时,争取多“接地气”,多反映贴近群众情感的事例,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身入”基层一线、“心入”基层采访活动,做出清新而“有灵气”的新闻,给电视新闻带来旺盛“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