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创先争优在福建> 简报快递 > 正文

?

??563??

?

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

?20122月24

?

十九个孤寡老人的亲闺女

--记清流县供电有限公司收费员、余朋幸福

敬老院院长、共产党员黄小清

她是一位平平常常的母亲,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她却如暖阳般将自己的真情厚爱洒向十九个孤寡老人,受到大家的尊敬,她就是国家电网福建公司清流县供电公司余朋供电所收费员黄小清。

她是我们的亲闺女

黄小清早些年与丈夫勤劳创业,成为远近闻名、令人羡慕的富裕户。1991年冬天,小清夫妇上乡政府办事,正巧碰上两位来领取补助的孤寡老人,他们行动不便、互相搀扶着艰难行进,望着衣衫褴褛的老人在寒风中蹒跚离去的背影,想想自己平淡而富足的生活,她的心中突然涌上一股酸楚。这次偶然事件,使她萌发了“创办敬老院,让孤寡老人享受幸福晚年”的想法。说干就干,经过一番精心筹备,她创办的“幸福敬老院”正式“开张”了,第二年开春就有五位孤寡老人住了进来。

现年83岁的陈安勇老人就是“幸福敬老院”的“幸福一员”。他是上世纪60年代从仙游逃荒来此,他无亲无故,以替人放牛为生,住的是漏风漏雨的牛圈,一日三餐常靠好心的村民接济,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有一次黄小清去东坑村办事,在牛圈里看到了衣衫褴褛、神色木然的陈安勇,了解情况后她二话不说便把老人接回了敬老院。

21年间,她共收养了19位孤寡老人。1992年,83岁的邓钱招老人离世,年轻的黄小清夫妻毫不犹豫地按当地习俗,出高价请人按最好的规格连夜赶制寿衣、棺木,并以亲生女儿身份送老人风风光光地走完人世间的最后一程。21年来,夫妻俩先后为敬老院14位病故老人养老送终,赢得周边群众的高度赞誉,幸福敬老院的老人们都幸福地喊她“亲闺女”。

她用真情和信念温暖生命

创办敬老院以来,黄小清夫妻俩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她节衣缩食,宁愿降低自家生活质量也从未间断支付老人的生活费、医疗费,每月还给每位老人80元零花钱,逢年过节更是给老人添置新衣、加餐、送红包;老人生病住院,她买来奶粉、罐头,一匙一匙地细心喂食,夫妻俩轮流陪护;老人行动不便,她包揽了做饭、洗衣服等所有家务。为了照顾老人,这些年她从没出过远门。21年来,她共在敬老院上花费30多万元,这在偏远山区农村是一笔“巨款”,而她在用钱时却毫不犹豫。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这些风烛残年的老人寿命全部超过75岁,其中有5位活过了85岁高龄,平均寿命远远超过余朋乡的平均寿命。

2011年6月20日,黄小清家遭遇了大变故。敬老院因年久失修变成了危房,夫妻俩打算新建一幢敬老院。丈夫听说外地木料便宜,驱车前往采购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再也没有回来。家里的顶梁柱突然坍塌,留下的是家庭的重担、在建的新敬老院工程、未还清的债务和5位需要照料的老人。她强忍伤痛,擦干眼泪,坚定勇敢地站了起来。为筹措新院的建设资金,她忍痛把旧的敬老院门前两棵她和丈夫当年亲手栽下的桂花树卖了。丈夫走了,一个柔弱女子来挑大梁,其中的辛酸苦楚是可想而知的。“既然赡养了这些老人,他们就是我的爹妈,再苦,我也一定负责到底!”小清说。

她让爱和感动不断延伸

余朋乡地处清流县最偏远的山区。黄小清作为所里唯一的营业员,面对人手紧工作量大的现状,她既要高标准完成本职工作,还要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用心照顾老人。虽然幸福敬老院耗费了她大量心血,但在工作上,她始终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先后荣获三明电业局“五常”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演示竞赛第一名、三明供电系统准军事化管理会操及岗位练兵竞赛第三名,在领导和同事眼里,她是一名优秀的职员。

大爱,是无声的语言,是共产党员最靓的“名片”。黄小清慈孝敬老的美名在当地群众中口口相传,她感人的事迹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工人日报社、国家电网报社等多家媒体竞相报道。

去年11月24日,国家电网福建公司党组号召公司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员工向黄小清同志学习。12月1日,黄小清荣登中央文明办“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国助人为乐好人榜”。12月4日,黄小清再次入围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联合新闻媒体推荐100名全国优秀志愿者。12月27日,黄小清当选福建2011年度人物。这几年先后荣获全国电力行业2010年“感动电力”年度人物提名奖、国家电网福建公司“优秀共产党员”。

她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爱心、奉献、敬业、责任”品质如清风般吹过山野,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年6月,三明电业局员工自发捐款30多万成立“黄小清扶老基金”,组建“黄小清敬老奉献志愿者服务队”。在小清事迹的感召下,小清的同事当中涌现出许多见义勇为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好员工。邓家供电所员工邓正文不顾个人安危,勇斗窃贼,被授予三明市“新长征突击队手”;余朋供电所员工马木生,深山勇救受伤老人不留名,被授予清流县“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一等奖”;嵩口供电所员工廖绍华十六年来慷慨解囊,先后为田源乡困难家庭的30名学生捐资助学3万余元,当地村民称他“捐资助学的及时雨”。

?


责任编辑:陈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