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最新报道 > 正文

闽北日报社开展“走转改”活动综述

www.fjsen.com?2012-01-11 16:37?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三、注重实效,服务群众

“走转改”要注重实效,带着真情深入群众,带着真心服务群众;同时,要把开展好这一活动当作报社采编人员岗位大练兵的良好契机,切实促进业务素质、思想素质的提升,这是报社党委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这次活动中,经济政教采编中心开了多次碰头会,互相交流各自的思考。大家一致认为,这次活动是改变新闻写作理念的一次良好契机,在行动上不仅要“身”入基层,而且要在理念上“心”入基层,通过对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采写兼具鲜活性与思考性的深度报道。中心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发现了许多从前被忽视的基层事件,借助记者的视角加以表达。比如,《一位退休生物教师的科研情结》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武夷山生物教师郑中孚发现福建新物种彩色武夷蝙蝠的故事。由于当时《闽北日报》还未复刊,本报未报道此事。记者黄旭辉在武夷山一乡镇中学采访时偶然获悉,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一条“新闻活鱼”,于是想方设法联系上郑老师,说服他展示了这个珍贵的标本,在福建省首次披露。这条迟来的新闻,体现了记者深入的成效。

10月份,记者郑建民深入延平南山,在镇中心小学校园,采访中,他目睹原闽浙赣省委常委黄扆禹老先生题写的“红土地”石刻,体会到以“程门立雪”为代表的游酢文化、以吴卓“隐德耕读”为代表的至德文化和以闽浙赣省委机关驻地和扩党练干会议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组成的独具特色的南山人文景观。郑建民采访了该校正在深入开展最具代表性的“游酢文化”、“至德文化”、“红色文化”三个本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完成了一期以《知先贤明事理成学业——延平区南山中心小学开展本土文化进校园活动见闻》为题的《读图时代》专题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时政要闻采访中心认真组织采编人员深入基层。国庆长假,大多数人抛开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压力,或居家休息,或走亲访友,或外出旅游,但总有那么一群劳动者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勤勉奉献。他们在不息的车流中疏导交通,在拥挤的人群里维护治安;他们在嘈杂的工地上抓紧建设,在宁静的乡村里辛勤劳作;他们会在人们生病时及时救助,在群众停水断电时立即抢修。假期里,记者走进基层,记录他们用诚实劳动与辛勤汗水为祖国送上的祝福。10月8日,假期一结束,闽北日报用一整个版刊登了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文章和图片,如《鏖战福建第一填方》、《“越是节假日,越要站在第一线”》、《全警上岗保交通安全》、《电力抢修一户也不落下》、《感动于婴儿第一声啼哭》等, 真实记录了奋战在国庆长假一线劳动者的身影。

闽北是农业大市,闽北日报记者继续走进田间地头,采写了《“田是咱的命根子,荒了太可惜”》、《“有了新农机,种田很轻松”》、《再也不担心缺水了》等文章,同时还着力挖掘农村新人新事新风尚,《一个村主任的城市化图景》、《80后大学生:养鸡也是一种人生经历》等文,描绘了农村发展的新风貌。

延平区塔前镇塔前老区村是闽北日报文明共建的挂点帮扶村,也是此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报社定点的基层联系点。塔前村有六个自然村属于严重地灾隐患区,目前已有四个村村民实现了异地安置,剩余的两个村也已经开始异地安置的新房建设。为了完善村民迁居点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塔前村决定投资40多万元,建设自来水饮水及水坝等工程。2011年11月24日上午,工程进行对外招标。得知这一喜讯,记者许志平立即赶到塔前村,采写了《实施异地安置 完善配套设施――塔前村地灾危害可望彻底消除》,为老区村民即将彻底摆脱地灾袭扰,过上安居乐业新生活而高兴祝福。

网络信息中心年轻记者郭婷婷深入政和县星溪乡地坪上余屯村,采访86岁从来没有户口的余远贵的甜酸苦辣,发表了近2000字的通讯《被“遗忘”的公民,别样的人生》。在报道刊发之后,余远贵一家几十年的户口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随后记者再次来到远在政和深山的余远贵家,进行跟踪报道。一篇报道解决了一家人几十年的难题,真正的体现了记者走基层的作用和意义,也激励和鼓舞了年轻记者走进基层、深入基层的积极性。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