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妇联新闻 > 专题 > 福建妇联网络问策 > 作品选登 > 正文
破解家庭教育的五个根本性问题
www.fjsen.com?2011-10-08 15:09:11? 卢国斌?来源:福建妇联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在门诊工作中,我常听到年轻的家长感慨:“在有孩子之前,我总以为自己将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家长。每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或不爱学习,或顽劣不堪,我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出为什么他们都有问题。而当自己真正开始带孩子了,我才发现教育孩子真是世界上最难最苦的事!”正应了闽东那句乡间土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自上肩头嘴也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孩子人格、智能、情绪等众多关键领域的成长发育,其重要性已无需赘述。而在实际工作中我常发现,多数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时,往往显得慌乱、心里很没底。随着咨询的深入,谜底渐渐浮出水面--原来不少家长虽然看了各种育儿书籍,一些根本性问题却始终未能得以解答,这就使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缺乏预见性和控制感。有感于此,谨允许我带领大家开始破解难题的寻根溯源之旅--

一、起跑线的困惑

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争论已经持续多年。赞成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比赛,如果一开始就落后一步,那么由于“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孩子往往得不到老师足够的关爱,致使差距越拉越大。反之,如能快人一步,则“一步先,步步先”,最后容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反对者则首先严厉批判了 “起跑线”论者通过制造家长“恐慌情绪”进行商业营销的不良用心,进而指出,既然人生是长跑,那么起跑线的些许前后就无足轻重,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大器晚成的伟人、天才。辩论双方相持不下,而最受煎熬的却是家长。毕竟,孩子不是你们这些摇旗呐喊的争论者的,家长只是想知道,面对纷繁芜杂的儿童早教,我该何去何从。要破解这个难题,我们就必须从智能的根源谈起。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05-1998)提出著名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他根据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分析,将智力分为两类:其一为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s),定义比较长,简单地说就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问题。其二为晶体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s)简而言之就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其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这个理论本身虽有其不完善之处,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是基本符合智能建构原理的,现已广泛应用在教育学及医学心理学等领域。

目前普遍认为,流体智力高于晶体智力,尤其是在儿童阶段。这也是容易理解的,毕竟“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如果把晶体智力比作鱼,那么流体智力就是渔具。在儿童早期,一旦过于专注于某项能力的训练,则往往会导致其他领域能力的相对退化,而这种退化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对孩子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所以,我很不赞成在中学以前进行诸如单一乐器、奥数班、外语班的强化训练。

在我所在的医院咨询门诊中,应用“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Gesell发育量表”等测量工具,我们发现参加早教的儿童,其近期发育商确实普遍比同月龄孩子的平均水平提高,尤其在“语言”及“精细动作”两个维度较为显著,国内的报道也支持了这个结论。而早教的远期效果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研究数据的有力支持。

可见,全面科学的早教对孩子的近期智能发育确实存在促进作用,但由于早教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福州市早教机构的学费多为1200-3000元/月),建议经济宽裕(或孩子经诊断确定有智商问题)的家庭可以考虑在对早教机构实地考察后进行适当的早教训练。而对于一些城镇及乡村的家庭,其周边难以找到正规早教机构,则最好不要勉强投入。从根本上说,早教是一种投资行为,在经济、时间、及人力(早教训练需家长陪同、接送)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有性价比更高的办法--

二、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激烈竞争可谓无处不在,由此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是长期而巨大的。于是在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恐惧的驱动下,他们宁愿消耗大量财力去为孩子购买各种早教服务,本质上是将家庭教育外包给机构。实际上,当大家把这种浮躁的心绪稍作沉淀就会发现,只要肯用功学习,家长也可以成为出色的早教老师。关于家庭早教,不少专家学者已经提出了详实可行的建议,在此不予赘述,如有兴趣可查阅相关早教书籍。

记得在一次学习障碍的门诊咨询中,一位孩子的父亲曾坦率地对我说:“卢医生,您别说我功利,其实从胎教到早教到报英语班,我为孩子做这么多,最根本的就是想提高他的学习成绩,考一个好大学,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其他都是空的。”这句话直刺我心。素质教育呼声再高涨,学习成绩永远是一个金标准,这是任何一个头脑清醒有良知的学者所不能回避的问题。与其一味抱怨应试教育的残酷,倒不如埋头为孩子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孩子脑子机灵,在小学时轻轻松松就能名列前茅,而上了初中,尤其在初三前后就开始渐渐力不从心,高中更是一塌糊涂;而另一些孩子则相反,早年学习稀疏平常,到了中学却开始后劲勃发。类似的后劲不足情况也常出现在一些成绩一直不错的女生上。对于后者,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自然”地将之简单归咎为女生的生理特点导致的学习能力衰退较男生早。这也许有一定道理,却未能触及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决定孩子学习后劲强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直不很受家长重视的“课外阅读”。

在青少年阅读领域,前苏联科学家所作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教育思想泰斗”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更有精辟论述,由于原文的精炼,请允许我摘抄如下:“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奋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有些学生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却不差。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这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这常常是因为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在此,我试着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阐述。从本质上说,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建构在语言符号系统的基础之上。正因如此,马克思等西方学者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孩子学习知识的效率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符号系统的发达程度,后者的外在表现就是老师家长常说的“理解能力”。刺激语言符号系统最有效的方式是阅读和写作,而对于孩子来说,写作由于较耗费时间且发展顺序晚于阅读,所以阅读也就成了发展语言符号系统最高效的方式。

可见,一些家长平时怕孩子分心,严格限制他们课外阅读的行为其实是南辕北辙和短视的。而一些女生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排除尚无确切实验依据的生理因素,很可能与家长受我国传统思想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影响,不重视女孩的课外阅读有关。由此更可看出女性权利受侵害的隐蔽性和维权的艰难。

三、成功的本质是什么?

家长含辛茹苦栽培孩子,孩子考得了好成绩,进入重点大学。这就算成功了吗?当然不是,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博士、重点大学毕业生成为待业青年。那么一个人成功究竟该如何获取呢?靠学习充斥大街小巷的恶俗“成功学”书籍无异于缘木求鱼。在我看来,任何一项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哪怕显得再微不足道),只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就能轻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个论点貌似有些惊世骇俗,但如果有人真这么认为,那是因为他对“一定的熟练程度”缺乏思考。

2009年6月份,一部畅销书的出版引起不小的震动,它就是格拉德威尔所著的《异类》(Outliers)。书中用大量近二三十年来的前瞻性科学研究数据和实例指出,在所有被认为可能造就天才的影响因素中,唯有有效练习时间的长短最具有决定意义,这就有力驳斥了天才的“先天决定论”。书中引用了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K. Anders Ericsson 最早提出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方法。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是认为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通过受训者不断的失败尝试和正确信息反馈,使受训者高效地熟练掌握技能。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虽然我对该书中提出的“刻意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观点持一定的保留态度,但其中严密的科研数据和实例论证却令人心悦诚服。从本质上说,人的社会价值高低取决于其在单位时间内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显而易见,行业所需的某项或某些技能组合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了技术持有者的收入高低。

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人最终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能否在一定的领域内坚持不懈地进行专注的刻意练习。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几点有益的家庭教育启示:

1. 失败的尝试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所以,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鼓励孩子尝试接触陌生的事物,在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不仅会得到控制身体和自我的成就感,而且能培养其勇敢精神。在家教实践中,家长除了过分保护孩子的常见误区外,还有一个误区是嫌麻烦。毕竟很多时候存在一个方便与否的问题。当今社会人人都在忙,天天都在赶。所以通常我们是把孩子叫起来,帮他们系好扣子,告诉他们要吃什么、穿什么,因为由我们替他们做事似乎会容易些,快一些。这就需要家长自身的耐心和修炼。

2.信息反馈在学习过程中是重要的。如果不能及时给予正确的反馈,那么就容易造成“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的无用功。值得提出的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家长要传达的是反馈信息本身,而应尽量避免因为孩子的失败而传递急躁、责怪等负性情绪。

3.专注和坚持不懈学习品质的培养是成功成才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四、如何让孩子自己专注、不懈地用功?

我们先来看一个经典案例:

一群孩子常在一位老人家门前踢垃圾筒取乐,这让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美元,对他们说:“我喜欢你们踢垃圾筒的声音,请你们以后天天过来踢吧,我会付给你们工资。”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卖力地踢着垃圾筒。此时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0美分。他解释说,自己退休金微薄,只能给这些了,希望你们谅解。孩子们虽然心中不快但还是勉强接受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10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则会被外部因素控制、奴役。

案例中的老人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了得到奖赏而玩”。把玩暗示成一件“苦差事”。渐渐地,孩子对玩就开始倒胃口。

一些家长对孩子学习所做的,正是这种“倒胃口”的行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的学习上做得更好,都有体会学习求知的快乐并受到家长夸奖的内部动机。因为上进心是人的一种天性。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往往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丢失的原因很多,大抵分为两种,一种是频繁的物质奖惩措施,另一种更容易被人忽略的是一味强调刻苦用功。后者实际上是家长在顽固追求“刻苦用功”的表象,用这种外部动机来逼迫孩子,反而是在暗示孩子: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这就破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想要逃避,变得“不懂事”。

知晓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让孩子自己专注、不懈地用功,方法其实不太难,只要尽可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部动机即可。家长平时应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上,在获取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赢得他人尊重的过程中体会满足感。刻苦是一种成熟的学习品格,它不会凭空产生,只会在理性和兴趣的基础上出现。

五、“如何让孩子变得外向?”

多年以前,当第一次听到家长提这个问题时,我心里稍感意外,因为我一向认为任何一种个性都是一座宝藏,而眼前这个孩子在我看来相当聪明伶俐,为什么要强行改变他的天性呢?之后,随着从医时间的延长,我慢慢发现,不少家长都希望改变孩子的性格,而且他们的要求几乎千篇一律:我希望孩子要活泼乐观、喜欢交际、爱说爱笑、能轻松和伙伴打成一片,理由五花八门但归结到一点就是认为“只有外向的孩子才能适应社会,将来更有出息。”咋一听起来,这种想法似乎很有道理。孩子的性格不够好,为什么不能加以雕琢,让它变得更完美些呢?

在心理学严格的定义中,我们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性格”是不精确的,实际上包含了两部分:一是气质,二是性格。简单地说,性格容易改而气质难变。“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讲的就是气质的稳定性。那些希望改变孩子“性格”的家长实际上是对孩子的性格和气质的组合(姑且称之为个性,下同)不满意。而实际上,要改变孩子的个性是很困难的。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有一个孩子自幼个性内向言语不多,父亲对他的“娘娘腔”极度不满,用了很多方法甚至屡次动用暴力想把他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结果始终未能如愿。绝望的父亲开始对他逐渐冷淡。孩子长大后应聘了保险公司的职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变得健谈,朋友也多了起来,但他始终保留了一些习惯,比如下班后喜欢回家独处、对交际应酬缺乏兴趣、对思考和写作十分痴迷,能一个人待屋里连续写上几十个小时而丝毫不觉疲倦。旁人始终无法理解他的这种个性,直到有一天他们得知,眼前的这个削瘦的同事居然早已凭借写作上的杰出才能闻名世界了。他就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孩子已经拥有的独特个性资源。我们寻求改变,试图通过改变孩子或者努力让孩子超越现状,来使他们的未来更加美好。这些关于尝试积极改变个性,书写更美好的人生的言论,也许会误导我们的视线,让我们忘记每个个体本身已经是很神奇,很有天赋的人了。有时我们会完全忽略孩子的特点,所行所想都希望按照他们所不熟知也并不赞同的方式进行。

由于受到 “一元成功论”的俗气思想影响,在这个社会里很多成年人屈从于僵化的社会价值排序,心灵被太多外在的虚名浮利所奴役。于是他们试着去适应常人所预想的正常的、适当的生活模式,并把这种卑微的思想强行灌输给下一代,却不敢于勇敢做自己,发掘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并有意识地去实践它。这样的人最后环顾四周往往会悲哀地发现:原来那些最后获得成功的人大都是不愿屈从外界压力,敢于保留强大心灵世界和精神追求的最有个性的人!

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辨别什么是孩子的缺点,什么是孩子的个性。比如有些孩子个性好静喜欢做白日梦,需要别人帮助时经常不敢开口。那么作为家长,可通过教会孩子沟通技能,并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交流,但不应强迫他必须在班上多交朋友,不准经常发呆。正如前文所述,个性内向的孩子有一个离天才很近的独特之处,即他们往往能够长时间静下心来做一件事,这是多数外向的孩子所难以企及的。同样,外向的孩子也有不少独特的长处。家长可以引导他们从事与其个性特点相符的活动。经营长处才能成就孩子,而一味补短则可能在摧毁孩子自信心的同时埋葬一个天才。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