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

?

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办

?

?2011年9月14日

????????????????????????????????????????????????????

三明日报掀起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报道热潮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三明日报社大批记者编辑和各县(市、区)记者站同志深入基层一线,走访群众,用镜头和笔记录百姓生活,反映群众心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讴歌时代精神风貌,陆续刊发从基层发回的鲜活报道,锤炼了意志品格和思想作风。

“走基层”全员动起来

“有句话说:‘成才不自在,自在不成才’,记者走基层要有收获就要不怕吃苦。我们的新闻怎么样才能更鲜活?就是要学习群众的语言、熟悉群众的语言、善用群众的语言,他们的语言生动、活泼、实在、形象。这样我们走出去,才能带回更多‘短、实、新’的稿件。”三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三明日报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洪华堂在报社动员会上谆谆教诲。在动员会的前一天,821,洪华堂带领福建日报记者王永珍、吴美章和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乐德声走访了沙县南阳乡和夏茂镇,采写回《葡萄架下话增收》等生动报道,为全报社“走转改”活动做出表率。822日,三明日报社出台活动《实施方案》,对深入开展活动做了具体安排。

三明日报社建立梅列陈大、尤溪浮洋、沙县夏茂、永安市八一村4个基层联系点。记者部要求每名记者再根据自身情况至少建立3个联系点。三明日报社推出相关专栏,要求原则上每周至少推出3期报道,并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编排形式,编发有时代气息的稿子,营造良好的“走转改”报道氛围。

走近群众就会有更多新发现

“我们当记者的本来就应该多走基层,才能写出好新闻。”记者骆志雄1989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他的作品常被同行称赞并多次获得福建新闻奖等荣誉。他说,一些记者守着电话、守着网络写新闻是不对的。能动、能跑、能吃苦的才是好记者,下基层虽然流了几身汗,但换回鲜活的新闻就很值得。

“记者工作干久了,又在市区一些部门里跑久了,就没有新鲜感。‘走基层’后感觉不一样了,能发现农村的新变化,不经意间又发现更多的线索。”从事新闻工作20余年的记者郑祥渊说,“每走一次基层,就会有新的惊喜。”825,他来到大田县文江乡大安村采访残疾人,却在采访中意外得知村里三次建大桥的故事,就有了后来刊发的《三建大桥》。824日,他来到梅列区列西街道小蕉村,目睹煤气进村、框架结构的楼房、自来水二期工程完工……一个个新变化让他兴奋不已,“下基层才发现村里有了那么多变化,在基层百姓中能看到、听到鲜活的题材。”

从清流到明溪再到泰宁, 823日到25日,3天时间记者罗鸣灶全泡在了基层,并发回了《马建辉的绿色产业》等佳作。823日,罗鸣灶和清流记者站邓文桂、沈昌培一起前往清流县嵩溪镇元山村。“原本我们定的方向是写养殖户养竹鼠的产业越做越大,因为曾经刊发过他的创业故事,所以按那个方向其实写不出新鲜的东西。不过到了现场一聊,豁然开朗,捕捉到了新的新闻点,发现了他的绿色产业。”罗鸣灶说。

连日来,专副刊部主任程逸走访了明溪县、大田县和尤溪县,她说:“教师节快到了,传到编辑部的此类稿子不少,这次采访有新发现,了解到了一些农村基层的教师工作生活是如何艰辛,自己有了新感受后,也能更好地指导记者、通讯员深入一线,挖掘现实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接地气的新闻鲜活得很

“同样一个事情,有人通过电话给你描述,就算新闻事实是真实的,但通过别人转述,整个现场感是没有的,下了基层,稿件的主题和角度的选择可能都会有变化,关键是稿件有了鲜活的细节。比如《农家亮起节能灯》一文中,一位被采访对象说‘原来用白炽灯时,看到电表呼呼地转,现在用同样数量的节能灯,电表的转速明显降低了。’这就是到了现场采访才得到的细节,如果是通过别人转述,那很难能有这样的细节体现。”巫瑞万说。

?“选好题材,那就打开所有的器官沉下去,用耳闻、眼睛看、鼻子嗅,例如采写《留住春天的黄花菜》时,除了看生产场景,听他们介绍,还可以用鼻子闻一闻花香,沉到基层,和群众零距离地接触,文章自然活了。”骆志雄说,文章的标题也来自采访对象谈及准备申请注册自己的黄花菜产品品牌时的一句话——“就叫留春吧,留住春天,才有机会赚钱。”“篇末的这句不得不称作点睛之笔。”记者部副主任周志鸿在记者例会上如是点评。

828,记者苏诗苗来到大田县屏山乡内洋村。白天,他看了村里的新变化,走到农村书屋时,他听到了村民主任和一位农民的对话:“给你50块,你是愿意在这里看书,还是上山除草?”“上山除草。”苏诗苗听了对话后感触颇深,“我们看过很多报道讲农村书屋的各种好处,没到实地,有些问题你是看不到的。”于是他就此写了篇短评。晚上,他在村庄里露天“茶话会”里听群众“拉呱杂扯”,这些来自群众的心声聚合成的《露天茶话会》又为专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


责任编辑: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