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过节的我,最爱走村穿巷读春联。读着读着,便读到那上面的一段白。那是无字的佳句,那是无言的史册。历史的屈辱以这样的方式让后人铭记,这真是故乡先贤们的大智慧。有人把屈辱凝成一块碑,虽然久远,但能这样进村入户,深入人心么?有人把屈辱写成一本书,虽然详尽,但能这样触目可见,醒目警示么?在美酒飘香、笑语喧腾的佳节,大红的春联给我们助兴,短短的“白额”又让我们沉思。于是在故乡,人们虽然笑,但笑得颇有节制,没有那种盲目乐观的浅笑;人们也喝酒,但很少喝得烂醉,很少今朝有酒就忘了明朝没米。在我们看来算是佳肴的年夜饭,其实也多是用一些普通的米、豆、肉、菜做成的。莆田的菜肴似乎天生就是民间小吃,炒米粉、卤面、焖豆腐、炝肉,连菜名都是那么实在,小时候过年,吃过的最高档的一道菜也只是牡蛎汤,但这些粗粮粗菜都做得特别好吃,能用那么普通的原料做出那么可口的饭菜,能用那么低廉的成本做出那么出色的菜肴,这大约也只有故乡人的巧思妙手才能创造出来的奇迹。于是我觉得,就连故乡的年夜饭,似乎也和故乡的春联一样,寄寓着深沉的文化意蕴。它以独特的风味让人眷恋,又以其独有的低调与朴实,把节俭、务实、奋发、自强的理念,年复一年地撒播在人们的心头。
地少人多的故乡,人们不能躺着吃现成饭,必须凭着一股精神打拼天下。以白额春联为主要特征的故乡春节习俗,正是催生这种拼搏精神的一道文化脉流。春节固然应该欢庆,但故乡人总能居安思危,绝不乐而忘蜀。正月初三,山头田头就有劳作的人,初四一过,归来的游子又出去打拼天下了。从明代至今,贴着白额春联的门框,不知走出了多少人杰才俊。他们或以文韬武略名世,或以道德人格垂范,或以文采风流骄人,或以科技成就驰誉,或以经商创业称雄,一代代诠释着白额春联的深沉寓意,充实着白额春联的丰富内含。因为没有忘记耻辱,对荣耀的追求就更执着,因为没有忘记苦难,对幸福的向往就更热烈,因为没有忘记过去,对未来的开拓就更顽强。这,或许就是白额春联在故乡年年张贴、代代相传的深层原因。
代代相传的白额春联,这几年在有些人家的门框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红的春联。时代在前进,习俗也在变更,但我想,不管怎样,春联上端的那段白,不该从故乡人的心头抹云。象征着喜庆、吉祥、幸福的红色,如果没有那段白色的比照与警示,还会久远地显出鲜亮、浓重、热烈的魅力吗?(壶山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