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他们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记者调查得知某公司删帖价格大致四五千元,找网站内部人员去操作删帖,私下给一些钱,而不是攻击网站、使用黑客。

“删除网帖”是不是“网络危机公关”,当然无需多言,但是,其蔓延的趋势,却让人心惊胆战。因为所谓的“网络危机公关”背后,“删除网帖”成了社会底线被屡屡突破的明证,更见证了网络舆论监督权力滥用和公信力丧失的丑陋。

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是当下社会中危机公关病态的一个缩影。在笔者看来,职业删除网帖抽空了危机公关存在的价值基础和道德空间。从安徽阜阳大头娃娃事件到“结石门”事件,三鹿集团最终轰然倒地。不难看出,危机公关不是救不了“三鹿”,而是救不了任何超越道德底线的企业。

删帖公司的出现是自律意识和道德敬畏缺失的显现。网络媒体如果不加强自律,如果被不道德的企业摆平,那么危机公关的道德底线就缺少了最重要的守护神,一旦网络媒体不再承担监督的责任,很可能就成为不法企业的帮凶。

删帖公司的出现,表明病态的危机公关依赖症开始在社会中蔓延。健康的危机公关是信息公开,通过权威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百姓释疑解惑。而在现实中,千方百计地封堵,打招呼、送封口费,无所不用其极,有的人因为屡试不爽,便将这种变味的危机公关当作是救命灵药,不顾公众利益、社会安定。

更进一步说,这是争夺网络信息控制权的残酷结果,昭示着网络社会公共管理的深刻危机。危机公关如何走上对公共利益负责的道路,强化道德底线意识,提高突破道德底线的成本,是网络信息争夺时代的课题之一。

' />
近年,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记者调查得知,删帖公司删单条帖报价4000到5000元。

(11月2日中国广播网)有需求就有市场,是一条永不过时的规律。网络时代,人们的诉求更直接,一些灰色事物也应运而生,譬如“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意味其市场的庞大,“删帖价格大致四五千”意味着利润的可观,而“私下给一些钱,而不是攻击网站、使用黑客”,表明这是一个低门槛的活。总之,从纯市场角度看,“删帖”正有望成为朝阳型产业。

可这是什么样的产业呢?某职业删帖公司的广告语写道:“……网络负面消息一发不可收拾,企业口碑毁于一旦。所以清除负面信息负面报道刻不容缓!”这样的说辞很“真诚”。也正是因为“真诚”,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职业删帖公司的真实面目: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充当“公众知情权杀手”的恶角色。

“删除网帖”最经典的案例是,2007年的“三鹿奶粉”事件。事件爆发前几个月,曝光帖子已零星出现,但很快被屏蔽乃至封锁。事后查明,是三鹿集团花300万元成功“攻关”了一家著名搜索网站。这可能是史上最无耻的一次交易,问题奶粉的受害面积因此持续扩大,救治时机一再延误。

更让人惊诧的是,这次“删除网帖”竟成了一个灰色产业成形的开始,如果几千块钱就能搞定的事,企业哪还会去管消费者“洪水滔天”?对企业而言,“网络攻关公司”的出现是福音,对消费者而言,这不啻是恶梦。

值得拷问的是一些网络媒体的职业道德,以及日益复杂化和利益化的舆论监督生态。职业删帖公司一再强调他们攻关能力的强大以及攻关技术的“合法”性,这实际上表明,被攻关的网络媒体非常广泛,删除负面新闻已是普遍现象。这意味着,你我都可能是潜在的受害者。

?

' />
现在如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删除负面信息”,就可以找到关于“职业删帖”的相关信息20多万条。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为他们的生财之道,被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记者调查得知,某公司删帖价格大致是四五千元,方式大都是找网站内部人员去操作删帖,私下给一些钱,而不是攻击网站、使用黑客。(11月2日 中国广播网)

危机公关是个时髦的词。在不少时候,媒体和一些被监督的对象之间,也会涉及危机公关——通常的情况是,在自己见不得人的阴暗面、不法勾当被曝光之后,被监督者总会想方设法动用各种手段,比如拿出“封口费”堵住记者的嘴,让媒体噤声。在网络作为新媒体愈来愈被重视的今天,出于“防止负面消息蔓延”的需要,“网络危机公关”被催生,实不难理解。于是,“职业删帖”便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

从表面上看,“网络危机公关”之所以有空子可钻,是因为一些网站的编辑、运营者的职业操守出现了问题,但如果将“原罪”全部算到网站编辑们头上,恐有失偏颇。说到底,“网络危机公关”不过是现实中“纸媒危机公关”的延伸。换句话说,如果有细则完善的职业从业规则,对网站的编辑、运营者们行为规范进行约束,职业删帖公司还会猖獗到无孔不入吗?

因此,立法部门应该在既有的法律法规和规则条例之外,尽快厘清“网络危机公关”的罪,并用相应的细则惩罚进行约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职业删帖公司应被取缔,涉嫌违法违规的相关责任人应被惩戒。当然,这样的惩戒应该是“双向”的,因为拿钱消除“家丑”的被监督者,肯定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想要“摆平”,因此也应该把“网络危机公关”的每次公关看做一封举报信,深究他们藏在背后的不法行为。

' />
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报道,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把删除网帖作为生财之道的职业删帖公司不断出现,据说,不但生意红火,还由此产生了“网络危机公关”的理念,并继续着其“产业化”步伐。

2007年一张华南虎照片真假之争引发了举国舆论的热议,其后由于不断吸引公众意见的参与,使其演化成一个引人关注的公共事件。以这一现象为发端,中国社会逐渐显露出网络舆论时代的新特征。此后,网帖爆料、人肉搜索、传统媒体报道和评论等形式的跟进,导致了放狠话、抽天价烟的房地局局长周久耕的倒下。应该说,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舆论时代里,大到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官员,面临着不良行为、不当语言的曝光,并引发广泛关注的时候,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应对、回应舆论质疑的问题。对此,是听任舆论质疑麻木不仁,还是以开放、透明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正面回应,或者公关媒体、公关网站对相关舆论进行“消音”,确实考验着受质疑者的能力和智慧。

在一只蝴蝶煽动一下翅膀,能引发千里之外的风雨的互联网时代,删帖也成为一种很多人认为必要、必然的选择。删了帖子,就意味着打开了“消音器”,最大程度减小舆论批评的“损伤”。而对于这种行为而言,有人批评“挑衅公众知情权、剥夺公民表达权”也好,还是说“放弃了新闻操守”也罢,无论怎样认识其危害,也阻挡不了一些人删帖的“原始冲动”。其实,在市场法则里,有需求,就有供给。有人说,就是因为删帖受欢迎,才有删贴公司的存在。这也是以删帖为生财之道的删帖公司能够产生并生意红火的原因。

为此,如果我们依然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谴责,不如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删帖公司的监管,因为这样以出卖舆论监督和知情权为手段的生意本身并不为法律许可。相信在工商注册时,没有任何一家所谓删帖公司能通过审查。而一些咨询公司做这方面工作,也属于“超范围经营”,还是处在政府职能部门的查处范围之中。

此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地方政府部门、商业公司等各界人士的“舆论开放意识”。认识到在互联网社会里,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堵不如疏,通过商业收买钳制舆论是一种与时代进步格格不入的落后意识。从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当事企业曾经试图“消音”、“删帖”最终还是导致失败中就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与其寄希望于收买舆论、堵塞言路,不如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公众负责的精神,不作假欺诈,认真履行企业和单位的公民社会责任。

其实,即便是一些守法企业,有时也担心不实传言带给自身名誉和商业利益的损害。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只要自身过硬,就要学会用全面、客观的信息引导舆论。即便是某些瑕疵被放大,也要正视问题,积极改进,而不是给删帖公司送“上门生意”。

当然,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也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职业规范。因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太年轻了,还不知道真实、理性、公信力在舆论领域的真正价值,因而,容易被眼前的一些利益所诱惑,殊不知,一个缺少公信力的互联网媒体,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会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因而,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爱护名誉,对于一些删帖诱惑敢于说“不”,才是一种真正负责的做法。

以怎样的胸怀面对舆论,以怎样的态度正视自己,是引起人们困惑的“删帖公司”兴起的时候,带给社会各界一道并不轻松的必答题。

' />
相关评论:删帖公司:是自救还是沉沦
???????????? 反思“删帖潜规则”不能止于职业道德

一些网站被"职业删帖"收买,原本开放的网络载体,就可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的保护伞,这就会使民众对社会舆情陷入闭塞的局面……

11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报道,现在如果在网络搜索引擎上输入“删除负面信息”,就可以找到关于“职业删帖”的相关信息20多万条。形形色色的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删除网帖”成为他们的生财之道,美其名曰“网络危机公关”。

网络的蓬勃发展,让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前所未有的伸张,令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恐惧的“人肉搜索”,恰恰是建立在网络海量信息基础上的。由于一些人害怕网络的无穷力量,新兴“职业删帖”便应运而生,据说市场潜力还非同寻常。

在去年可口可乐计划收购汇源果汁事件中,就被曝光了一起“删帖门”:国内一家著名网站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就“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对多位专家进行了访谈,专家们均表示,可口可乐如果收购汇源将在华构成垄断,因此,并购案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但仅仅3个小时后,该网站就删除了专家的所有言论与视频内容。而在“三鹿奶粉”事件中,也曾被爆“删帖”公关的丑闻。可见,不光是小公司青睐“删帖”,一些大公司也热衷“网络危机公关”。职业删帖公司,正是瞄准了这个“灰色产业”,还大张旗鼓地叫嚣“清除负面信息负面报道刻不容缓”。

其实,“职业删帖”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金量,一种做法是将正面内容放在搜索结果的前几页,但更多的是通过对网管或网监等有权限的人进行有偿“公关”,删除相关信息。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职业删帖”挑衅的是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一些网站被“职业删帖”收买,原本开放的网络载体,就可能成为一些腐败分子、无良企业的保护伞,就会使民众对社会舆情陷入闭塞的境地,这显然是与网络时代的开放性背道而驰的。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职业删帖”还属新兴行业,相关的监督还处在一个几乎无人管辖的状态,使得一些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权钱交易”沉渣泛起。

公众知情监督权岂容“职业删帖”亵渎?当务之急,“删除网帖”应纳入互联网的监管范围,对那些出于私利、私心而沦为腐败分子、无良企业“帮凶”的人,应视情节进行处罚,使网络时代的公民权利,得以切实的尊重和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