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医更名

去年5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强烈反对。今年1月,泸医再次挂出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这次惹恼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6日,该院发布官方表态:将采取具体方法维护权益。

 资  讯 

大学之大不在校名之“大”

即时 | 2016-01-28 15:21

四川省泸州医学院在历经波折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半年之后,又低调换上“西南医科大学”的新招牌,结果遭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反对。西南医院官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并已通过第三军医大学向国家教育部申请高校更名行政复议。(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更名当然有种种理由,比如许昌学院声称“更名为河南理工学院更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也能更好地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但如此大而化之的说法,更表明更名没有必要。许多高校的名称,多年来耳熟能详,已经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改名必然造成这一宝贵资源的流失,殊为可惜。

实际上,现在动辄更名,大都不过是为了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而已。比如泸州医学院,一定要去掉“泸州”,换不成“四川”就换“西南”,其用意当然不言而喻。

而出于如此目的的更名,不仅改掉了校名的地域特色,也造成“太相近”。实际上,这已经成为不少高校名称的通病,也因此造成了混乱,比如一位武汉理工大学的新生竟然跑到了武昌理工学院报到,而有两位武昌工学院的新生走进了武昌理工学院的迎新点。这显然与更名想让校名“响亮”一点的初衷适得其反。

而且,因为凡涉及原校名,比如校牌、公章、印刷品、证件,都得更换更改,因此必然造成极大的人力、财力浪费,也必然因此挤占了宝贵的教育经费。

高校频繁更名凸显教育浮躁。不重练内功,而是频繁更名,以为名字叫得越“大”,大学也越“大”。如有专家所说,甚至连地区都不要了,恨不得直接叫“中国大学”。显然,频繁更名表明高校对办学目标缺乏认识。而让人担忧的是,按这样的思维模式办大学,究竟还能不能办成一所弘扬科学精神的现代大学?

泸州医学院再改名这闹的是哪一出

即时 | 2016-01-28 07:43

【千万别认为泸州医学院改名是一时心血来潮。每所大学更名背后,都有着现实考量。】

去年5月,四川省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强烈反对。今年1月,泸医再次挂出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这次惹恼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26日,该院发布官方表态:将采取具体方法维护权益。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哲学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个人想认识自己,必须回答这三个问题,对一所大学来说,同样如此。很明显,在这场改名风波中,泸州医学院也陷入了不知自己是谁的滑稽境地。如今,校门口左侧牌子上挂的是西南医科大学,右侧牌子挂的是四川医科大学,它真正的名字“泸州医学院”反而难觅踪影。

不过,千万别认为泸州医学院改名是一时心血来潮。事实上,每一所大学更名背后,都有着深邃的现实考量。对于泸州医学院来说,更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体量迅速增长。其第一次更名后,学校由2014年时的17个二级院系,20个本科专业,调整为12个院部,25个本科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比2014年增长了82%。

此外,学院改名为大学,也是招生的金字招牌。在一般人眼里,学院的档次就是不如大学。叫泸州医学院,听上去就是偏安一隅的地方类院校,无论是招生、还是招徕优秀师资,吸引力都不如四川医科大、西南医科大足。

其实,泸医改名,也只是大学改名热潮中一个代表而已。据统计,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不过,从以往经验来看,有些高校名头改得越来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大,教学质量却并未提高,相反口碑远不如前。大学注重的应是学风,不少高校仍旧沿用学院,发展得仍然很好。你看人家麻省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谁会因为他们叫学院、专科学校,就小瞧一眼?

□陈小二(媒体人)

改名改不出高校的未来

即时 | 2016-01-28 09:51

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此举又遭遇反对。昨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高校更名,犹如自然人换个马甲,内在并未发生本质变化,然则,当下很多高校却热衷此道,究竟意欲何为?针对泸州医学院一年内两度改名遭抵制,教育专家熊丙奇一语道破天机,从学院更名为大学,无论在政府项目、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学院改名,称谓关键词由“学院”至“大学”,由“泸州”到“四川”再到“西南”,虽得到教育部支持,但基于同行间的利益及竞争关系,屡屡遇挫,当下仍被迫陷入一片争议之中。我们不禁要问,对于广大学生及家长而言,局限于通过校名称谓等感性认知高校并不奇怪,而国家及有关方面对高校的资金、师资力量等各种形式的支持和投入,何故也看重一个与实力并没有必然关联的虚名呢?“以名择校”的功利价值观及思维定式之下,学校被人为用名称(而不是专业评价)划分为三六九等,实在太荒唐。此外,令人费解的一点是,对泸州医学院的更名诉求,教育部首次同意后遭到四川大学反对被迫搁置,之后,学院另辟蹊径再次申请改名“西南医科大学”,不料很快又得到批准,却又遭抵制。如此反复折腾,我们不得不问,对于高校命名及名称更改确认,到底有没有明确的执行意见或标准?教育部门批准或拒绝高校更名到底有没有政策依据?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放眼现实,欲通过改名换姓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从而为争取生源、赢得社会关注铺路的策略,若无相应硬件及软实力的得力配套,迟迟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长久来说,这样“避实就虚”,无异于华而不实的广告,不但宣传效果十分有限,迟早也会原形毕露,实属鼠目寸光之举。学校与其把精力花在“改名”之类的表面功夫上,倒不如静下心来、戒骄戒躁,立足自己的优劣势好好谋划一下未来发展。(陈科峰)

何不更名世界医学院?

即时 | 2016-01-28 09:45

 

四川的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并一度得到教育部同意,但过去半年多一直受到四川大学抵制和阻碍。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西南医科大学并再次得到教育部同意,但此举又遭遇反对。26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泸州医学院更名一再遇阻,不用说学院方面会如何纠结,就连我们这些事不关己的围观者都替他们郁闷。“本是同行业,相煎何太急”,不就是名儿跟自己有点接近吗?“大哥”、“大姐”就不能讲点风度吗?

然而,难道泸州医学院更名这事儿就此不了了之吗?又难道说就没有别的路子可走了吗?我看未必。如果改名“中华医科大学”或者“国家医科大学”之类,同样难免会遭到中国医科大学的抵制,那我们不妨眼睛向外看得更远些,更名“全球医科大学”或者“世界医学院”,总不至于跟兄弟高校再有什么重名、争利的纠葛和冲突了吧?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个馊主意,区区泸州医学院,怎能跟“世界”、“国际”、“全球”扯到一块儿,那岂不是要贻笑大方?错!当下某些高校之所以热衷更名,即便阻力重重也铁了心,不就是为了“转型升级”,进而“拉大旗作虎皮”,为抢生源、扩收入鸣锣开道吗?假如纯属冲着一个“利”字而更名,如今真可谓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

不过话说回来,尽管市场经济时代“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早已过时,好货还要勤吆喝、会吆喝,但“好货”终究是个前提、根本。就事论事而言,倘若泸州医学院研究成果、培养的人才都相当出众,超越了四川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甚而中国一流、世界领先,冠以“四川”、“西南”、“中国”乃至“世界”之类,只要合法合规,又有什么可责难、能阻挡的呢?

由此看来,更名无可厚非,遭阻力被搁置也不用气馁,倒不妨静下心来苦练内功,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实力,到时候不但可能“泸州医学院”叫响了让你更名你都不情愿,而且可能外界都替你操心改名的事儿,还怕找不到啥高大上的校名吗,何必非得现在急着赶改名的时髦?

“泸医更名风波”击中缺少规范程序软肋

即时 | 2016-01-28 09:30

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因为四川大学医学院曾简称“川医”。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此举又遭遇反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1月27日《北京青年报》)

近年来,高校更名热被贴上了急功近利、以名择校、短视等标签,但客观上说,为学校发展大计,高校选择更名未尝不可。但是像泸州医学院这样,短时间内两次更名,每次都招来强烈反对,却是少见,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深刻警醒与反思。

众所周知,校名作为一所大学长久以来积淀的文化形象符号,承载着几代人的教育梦想,是集体心血的结晶。高校校名,是无形资产,与历史文化、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志,并深入人心。就此而言,高校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更名,即便确实需要更名,也应慎之又慎,思虑周全。

首先,高校更名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的程序。比如,事先当事学校或地方政府要对此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征求专家、师生、校友、市民以及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并做好充分的公示和意见收集等工作,然后再上报教育部批复。教育部批准前,也应通过媒体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在社会没有原则分歧的情况下,再谨慎下文批复。

如果有这样规范的程序作保障,高校更名后涉嫌侵犯其他院校权益的事情,就会被有效避免,更不可能短时间内在同一所学校身上发生两次。

但可惜的是,我们看泸州医学院的两次更名事件,去年4月刚被教育部批复首次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的消息一发布,就引发了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有关方面直接向教育部投诉,并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更名。此事已经说明,泸州医学院、地方政府、教育部等在该校更名问题上,在新校名的公示、征求意见与最终决定等过程中,缺少民主、科学的程序。

令人可笑的是,经历了上次的更名风波后,本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再次更名时,应该谨慎、科学、充分听取意见,然后再民主决策才对。但可惜的是,时隔9个月后,事实再一次无情地说明了这些程序的依然缺失,导致西南医院再次抗议。从根本上说,这是对我国高校更名相关规定的不详细、不具体、可操作性不足的一次有力回击,击中的则是高校更名缺乏科学规范程序的软肋。比如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高等教育法》,虽然规定了高校定名、改名的一些具体条件,但如何确保这样的更名改名科学、民主、不引发争议和利益冲突,却是没有明确规定。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26日答记者问时已经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但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希望,这样的规定尽快出台,尤其是在高校更名的科学民主程序方面,规定要尽量的详细、具体、可执行,能够切实起到规范高校更名乱象的作用。

高校更名风波不断的背后

即时 | 2016-01-28 09:13

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此举又遭遇反对。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日前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

虽然说近些年来地方高校更名热更多地被贴上了急功近利、以名择校、短视等不太积极的标签,但客观而言,作为大学与时俱进、发展方向的一种选择和道路,高校更名未尝不可。但是,像泸州医学院这样,短时间内两次更名,又两次都因为更改后的校名与他人存在冲突而招致剧烈的直接反对,却是少见。不管泸州医学院二次更名反对结果与否,但这已经不能不引起有关方面的深刻警醒与反思。

众所周知,校名作为一所大学长久以来积淀的文化形象符号,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梦想,是很多年甚至很多代人集体心血的结果;一所高校的校名就是它的无形资产,早已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治学风格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标志。随着岁月的积淀,一些高校的校名已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的“金字招牌”。就此而言,一所大学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更名,即便确实需要更名,也应更慎之又慎,思虑周全。

如此严肃、重要的大学更名,即便万不得已必须实施,诸如校名的取定等也是应该有一套严格程序规定的。比如,事先当事学校或地方政府等要对此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并征求相关专家、地方民众、相关部门,以及利益相关方或可能利益相关者的意见或建议,并做好充分的网络公示(多渠道和足够的时间保障等)和意见、信息收集等,然后再上报教育部等有权批复部门;有权部门在审核等无误同意更名批复的基础上,也要先做好预批复的公示和意见征求工作,在社会没有原则分歧的情况下,再谨慎下文批复。如果有这些必要的程序或功课作保障,诸如大学更名后涉嫌侵犯其他院校名字权益等事情,就会被有效避免,更不可能短时间内在同一所学校身上发生两次。

泸州医学院的两次更名事件,去年4月刚被教育部批复首次改名“四川医科大学”的消息一发布,就引发了包括四川大学在内的有关方面直接发文教育部抗议和复议,并最终不得不放弃这一更名。就这一点而言,无论如何也难说当事的泸州医学院、相关地方政府、教育部等在该校更名问题上,事前决定更改校名,以及取舍新校名的公示、征求意见与最终取定等过程中,相关的民主、科学程序有多少、有多扎实。

令人可笑的是,按说泸州医学院、相关地方政府、教育部等在经历了上次的更名风波后,吃一堑长一智,面对不得不再次更名,更应该谨慎、科学实施、充分争取意见,然后再民主决策等才对。但可惜的是,在时隔还不到9个月后,该校又决定再次更名,此次事件再次说明了这些程序的依然缺失,起码是不够及时、有力和充分。西南医院的再次抗议,无疑是对一众部门、单位和人员等再次的无形和无情打脸。

这其中,固然与相关具体操作高校更名人员和部门的科学决策、民主意识等的欠缺和不足有关,但从根本上说,这更是我国高校相关更名规定的不详细、不具体、可操作性不足的一次有力凸显,击中的是目前我国高校更名等程序性规定的软肋和缺失。按照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虽然规定有高校定名、改名的一些具体条件,但具体定什么名,如何确保这样的更名科学、民主、不引发争议,却是没有明确规定。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26日答记者问时已经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但显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希望这样的规定要快出,尤其是在高校更名的科学民主程序方面,规定要尽量的详细、具体、可执行,能够切实起到规范高校更名乱象的作用和目的。

泸州医学院改个校名咋这么难?

即时 | 2016-01-28 08:13

1月27日,泸州医学院低调更名,已经换上了西南医科大学的牌匾。图片来源:上游新闻

泸州医学院更名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仅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未果,改为“西南医科大学”之后,近日又引起西南医院不满。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26日答记者问时表示,将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1月27日人民日报)

有个霸气的江湖花名,不单单听起来很吓人,更多时候还是“硬通货”。这些年,高校改名潮,风起云涌,当然不只是泸州医学院一家的事。不过,改得这么倒霉催的,改得“引起轩然大波”,乃至弄成了非典型性个案,确实尴尬万分。去年5月,泸州医学院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和所属华西医院强烈反对;今年1月,该校再次挂出新名字“西南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又坐不住了,官方表态“将采取具体方法维护权益”。改一次,遭遇一次“护名运动”;闹一次,校方的公信就再一次斯文扫地。

坦白说,泸州医学院也挺冤的。有人说,泸州医学院为什么就不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呢?包含这个地名的著名白酒“泸州老窖”,不也没改名为“四川老窖”或“西南老窖”么?这个问题,挺理想,但外行。一则,根据教育部2006年《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就办学规模而言,称为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5000人以上。称为大学的,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应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5%。其他还涉及学科与专业、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基础设施等等,均有明确的数量等级规定。软硬件标准够格了,改名是顺理成章的事。何况,大家都在名字上“升格”,此时,你若一动不动地“安好”,招生或就业,就未必“晴天”。

二则,这些日子,反思与诘责的声音主要指向泸州医学院。说它野心大,骂它步子猛,但若不是恰好与兄弟学校校名疑似冲突,就算叫“神州医学院”,估计也不会在舆论场掀起什么波澜。说得更直白一点,当下的反思,不过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并没有指向问题本身。比如,这两次更名,当事学校既然敢把新牌子挂出去,这能是“私人作为”吗?既然教育行政部门首肯了、既然在程序正义上合法了,因为“抗议”的声音大,就让合法的牌子成了“小媳妇”,规则上说得过去吗?至于“完善学校名称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防止引发高校校名冲突”的远景,难道不应该早就是前置性的底线规范吗?高校有什么要求,能实现什么愿望,总应该有个“谱”。校名怎么改,不是去菜市场讨价还价地买菜。拉扯也好,互撕也罢,斯文扫地的难度仅仅是当事高校吗?

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千校一面的怪现状怎么破……这些深层次的症结,不是说给泸州医学院一家听的,也绝非一个地方院校能扛起的公义。在公平的游戏规则之内,眼下真正该思考的只有两个问题:第一,泸州医学院改名咋这么难?这究竟是因为院方要求无理、还是规则本身混乱?第二,高校改名这件事,所遵所循到底是什么?一旦抗议,就搁置改名,那干脆每次改名都征集民意算了?

让改名的归改名、学问的归学问,这是讨论公共问题的基本理性。高校有小九九并不可怕,更不可耻,令人担心的,是规则层面的阙如、是秩序层面的失语。高校更名的口水仗,该问责的,绝不该是相关高校而已。?

学院频繁更名暴露教育产业化弊端

即时 | 2016-01-28 08:05

泸州医学院想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受到四川大学的抵制。近日,泸州医学院又悄然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但此举又遭遇反对。昨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发表官方声明,表达强烈愤慨和反对,要求泸州医学院立即停止其不当更名行为。(北京青年报1月27日)

从泸州医学院更名大学引争议来看,我国高校还是十分看重大学这一“名分”的。毕竟大学高于学院,有着更现实的“红利”。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5年里就有257所高校更名。虽说大部分高校更改校名是因为办学规模扩大或办学方向转型所致,但也不能排除个别高校想通过更名,提高竞争力因素,进而争取政府投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支持。因此,学院更名大学暴露了教育产业化弊端。

事实上,按照《教育法》要求,地方财政应履行实现“两个比例”和“三个增长”的职责,即:年度预算和决算都要保证教育经费支出达到法定增长水平。然而,自“教育产业化”提出后,高校教育社会属性时常被片面曲解,一些地方片面运用企业改制思路对高等学校实行“产业化”,使教育投入留下了经费缺口。由此,倒逼高校出现以逐利为目的的“教育产业化”趋向,如:对学生掠夺,高昂的学费,甚至出现违规收费现象。无疑,使高等教育这块净土受到了污染,产生了不良负面影响。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此次泸州医学院更名之争,本质就是教育经济效能在起作用。作为始建于1951年的老牌院校,因校名不显“档次”,虽是国家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但在高等教育体系内地位、排名仍不够靠前,让填报志愿者无从知道它的实际水平。因此,换名的的价值和意义不言自明了。

可以说,学院更名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教育产业化的弊端。针对教育领域的逐利取向,如能消弥教育的商品属性,突出维护教育的公益性,必能引导和推动学校办学回归教育本源。笔者以为,一则应建立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通过制定出台教育经费逐年增加相关政策,明确地方在高等教育投入中应承担的比例,探索地方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最佳组合。二则加强现代高校制度建设,明晰产权、依法办学、规范管理,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以质量、服务求生存,以形成特色、品牌求发展。三则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前提下,注重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构建产学研新型平台,促进教育质量。

显然,教育产业化弊端异化了教育目的,不仅限制了高校自身发展,也相应损害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所高校为何如此看重名分

即时 | 2016-01-27 07:54

【中国的大学重名分、重级别,跟几十年来养成的官本位意识有关,跟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有关,跟教育资源分配体制有关。】

四川有一所医科高校,我们不知该如何称呼它。7个月来它两次更名,且都得到了教育部的同意批文。去年4月前它叫“泸州医学院”,此后教育部批准它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但此举遭到了四川大学校方及海内外校友的强力反对。教育部近日又发一文,同意“四川医科大学”再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殊不知又捅了马蜂窝,这次出来反对的,是第三军医大学多名院士及该校“西南医院”院方和医生。

两家学府及其附属医院先后出面强烈反对“泸医”的两次更名,当然有其理由。川大及华西医院反对它改名为“四川医科大学”,是因为由华西医院继承的“川医”二字,业已成为一个非常珍贵的医学和医疗品牌;第三军医大学及西南医院反对它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是因为“西南医院”和“西南临床医学院”也自认为出身高贵,教学实力雄厚,人才济济。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三所医科高校都如此看重名分,亦喜亦忧。喜的是,川大及华西医院(川医)、第三军医大学及西南医院,都倍加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术成就和品牌荣誉;忧的是,三所高校及其附院都太看重自己的名分。“川医”及“三军医”的诉求与行动,都略显斤斤计较乃至牵强;“泸医”呢,看上去则有些咄咄逼人,“野心”更是越来越大,且还意外获利,借坡下驴,顺势上位。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譬如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等,它们都以所在城市命名,并没有因为自己太牛叉,就要求更名为剑桥郡大学、康涅狄格州大学、马萨诸塞州大学,甚至大不列颠东英格兰大学、美国新英格兰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盖因国外那些著名大学没有官本位传统,它们的管理者和师生看重的是学校的学术成就和地位,根本不会去理会什么行政级别和名分。

中国的大学重名分、重级别,跟几十年来养成的官本位意识有关,跟大学的行政化管理有关,跟教育资源分配体制有关;某种程度上说,也跟一些高校领导缺乏自信、疏于学术与研究管理有关。他们热衷于争资金、买地皮、建高楼、扩规模,热衷于挣钱、变现、跑部、攀附。他们如此忙乎,花太多的精力去提升学校和自己的行政级别,争取更多的行政资源,哪里还有余力去提升学校的学术与研究能力?

贵州茅台镇,多小的地方啊。为什么茅台酒不改名为“贵州酒”乃至“中国酒”?那是因为他们深知“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个道理。大学“香不香”,同样不在于地方大小、高楼多寡、级别高低,而在于她多高的学术地位,有多少大师。

本报特约评论员朱达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