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重要的,是让一切回到市场的原点,使市场经济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早在2009年,江苏曾经表示,他们将用两年时间在全省培养1000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两年早已过去,相对于当时的雄心与高调,这个集训民企“二代掌门”活动的成效到底如何,却似乎鲜有报道。不过在数年之后,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的佛山,推出了与江苏类似的集训“富二代”的计划。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据报道,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他们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佛山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0%。佛山民营企业进入新老交替关键时期,民营企业的继承与壮大牵动着政府的神经。按规划,佛山将确定800多家党建重点民营企业,计划在三年内重点培养500名青年企业家。

我倒不赞成网络跟帖上网友对政府做法表达出的一边倒的憎恶情绪,当江苏与广东佛山这两个民营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都先后打出集训“富二代”这张牌的时候,其所表明的中国民营经济的断代之虞,以及民营经济未来的发展之困,无疑都是鲜明的。

这样的一种现状,之于中国这样一个民营经济成分依旧不那么庞大也不十分活跃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亟须正视的问题。由此而言,佛山方面表示,民营企业的继承与壮大牵动着政府的神经,亦是可以理解的情之所系,亦是值得嘉许的政治敏锐与市场触角。但问题在于,佛山与江苏不约而同选择的集训做法,是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不必讳言的是,中国民营企业始终没有改变其夹缝中艰难生存的状态,它的发展史总是与政府权力有着种种纠缠不清的暧昧与交织。而与民营经济相对应的,则是体量巨大且永远“霸气”的国有经济体,它们比民营经济享受到更多的垄断红利,也拥有民营经济无法想象的政策资源。

这样的经济成分结构,以及在一些地方存在的种种潜规则以及腐败性权力,不仅在客观上对民营经济形成了进一步的挤压,也使得一部分民营经济最终不得不选择退出“市场竞争”,这也是应当反思的事实。显然,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也就无法真正了解一些“富二代”为何无意于继承家族企业。

除了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建立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定义的市场机制,我们能拿什么来弥合民企的断代之虞?至少我不太相信像江苏那样把“富二代”们送进党校学习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就可以让他们理清这团乱麻,坚定起民营经济的理想。

至于佛山将“富二代”送入国企去挂职历练,似乎还算务实,但是我也不禁担心:国企真的能向民企提供更先进的市场经验吗?更重要的是,当那些民企子弟一旦真正接触到关于国企的种种真相,他们又将做何感想。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正是在政府放开对于市场的管制并逐渐放权之后,才成为可能的。这无疑也正是解决当前问题的关键。

不论是江苏还是佛山,政府的维系之情,连绵之意,都可以理解。在弥合民营经济可能出现的“断代之虞”方面,政府亦可以有所作为。但真正重要的,仍是让一切回到市场的原点,使市场经济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使政府成为“守夜人”。

说到挂职锻炼,我们大半会想起从上而下的挂职,也就是说,上级机关派需要锻炼的人到基层担任某种职务。这些年,“挂职”出现了“倒挂”现象——向上挂职。

广东佛山市委组织部最近就安排了一个别具一格的“倒挂”:从100个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安排这种“倒挂”的理由是,“富二代”接班意识不太强烈,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如不加强教育,资本与人才极易流失到国外,难以企望他们担当起重要的社会责任。(见昨日新快报相关报道)

国企过去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他们是资源的垄断者,职工收入与绩效脱钩,基本上是旱涝保收;他们缺乏竞争和服务意识,缺乏灵活性。而民企恰恰相反,他们大都白手起家,无爹娘可拼,企业的点点滴滴都与老板有关,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大意,因此要赢得竞争,就必须靠良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这种描述可能更符合“国一代”和“富一代”。到了“国二代”,由于有了竞争,服务也开始有了改善。可是一些“富二代”则相反,他们的爹妈大都把时间和精神投入到创业守业之中,顾不上教育培养子女。这样的“富二代”在父母营造的安乐窝里舒适地成长,失去了打拼精神和竞争能力。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富人的子女早享受”、“父强子女弱,父弱子女强”的道理。

现在“国企一代”老总的收入也大多能撑起富人的称号,他们的子女同样是“富二代”,而父辈的奋斗传统还比不上民企“富一代”深厚,难道“国二代”就一定比民企“富二代”更有出息?显然,没有任何调查可以支撑这个结论。

如今的一些国企在管理和服务上尽管有所改进,但只是在时间纵轴上的提升,与民企横向相比,国企在概率上仍然是输家。我们作为消费者,完全能从国企与民企的服务中感受到这一点。

国企不是西点军校,为什么要安排民企的“富二代”到国企单向挂职锻炼?这种锻炼会不会收到反效?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难道只是民企“富二代”的特征?

我们知道,在排名靠前的世界著名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企业而非“国企”,如果说我们的一些家族企业管理落后,那只是个人问题,并非民企的必然问题,就像良好的国企不具普泛标本意义一样。

“富二代”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坐享其成的“靠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国企不是最佳的锻炼场所。更好的锻炼是让他们到贫困地区体验艰苦生活,让他们知道父母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生活,是他们的艰苦打拼才有了今天的富有,而这种富有很容易被坐吃山空。

然而,我们如今对“富二代”的关心似乎过了头。几年前,江苏曾安排千名“富二代”到党校培训,浙江也曾开过“富二代”培训学校……比起“富二代”,“穷二代”更需要我们的关心:穷困地区子女的上学问题,留守子女的教育与保护问题等等,都是影响现在与未来的急迫问题。哪怕是关心民企,他们也更需要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更需要法律和政策的保护,而不是成为谁都可以随便揉捏的软柿子,谁都可以过境拔毛的孤飞雁。至于外流的真正人才,“富二代”也显然不是主流。(作者是本报首席评论员)

近日,广东佛山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在国企的半年挂职,48人中过半都是“富二代”。据悉,2009年江苏、浙江温州等地用党校或自己开设培训班培训“富二代”。这种针对企业家子弟的政府“培养”,引发了舆论争议。

明显已经具备了较强发展优势的“富二代”们,却享受来自政府的特殊“关照”,这种不合一般常理的“济富”,让人很自然就会产生“是否有必要”的疑问。然而,我们注意到,在普遍的质疑声中,却也不乏一些不同的论调。

有的认为政府此举并无不当,指出“富二代”的接班问题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现实问题,政府花这笔钱确有必要;有的则断言,公众因为看到“富二代”字眼,被情绪所左右,对公平有所误解——按这些说法,颇有几分“群众不明真相”的意味。

非常有必要指出的是,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无论政府搞挂职、培训的出发点有多“善意”,作为市场的监管者,政府却将手直接伸向了市场主体,甚至去干预企业内部乃至企业家的家庭事务,这在当下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目标下,明显有“越位”之嫌。

首先,民营企业的“接班”问题是企业自己的事。在现代企业构架之下,是不是必由“二代”来接班,并无定论。即使是那些打算延续家族式管理的民企,“二代”愿不愿意接班,更多时候是家事。张家想让孩子当科学家,李家想让孩子当音乐家,都属于家庭和个人的私事。而企业家本也不是什么特殊职业,政府的频频躬亲培养,难免让人怀疑其公平性。

其次,在某些政府官员看来,“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他们亟须加强教育。从当前的媒体报道所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富二代”的素质担忧,确有其现实指向。但是,富裕家庭的教育困惑,更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调整心态、明确价值取向,是全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政府试图用单薄的行政之手培养出优秀的企业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可见,所谓的“善意”初衷和“合理因素”,都经不起推敲。要让改革开放的步子迈得更大,民营企业将在市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和社会都期待民营企业的壮大。但是,为了促进市场的繁荣,政府除了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不给企业制造障碍以外,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一味以直接干预的形式“帮扶”企业成长,滥发补贴、给予政策优惠,针对优势企业的特殊优待,甚至连“接班人”的培养都要包办代办,从整个市场环境来看,是对公平原则的破坏,一定程度上扰乱正常竞争秩序。

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各自归位,是当前各个领域都要认真思索与践行的一大主题。包揽一切的全能政府,不仅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对于市场,政府的责任在于依法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便利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让企业得以充分发挥创造的活力;对于社会,政府要认识到行政力量的有限性和作为的边界,充分相信社会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恢复了“自由生活”。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其余均是年纪相仿的“创一代”。(《北京晨报》5月28日)

培训民营企业家,佛山市不是首创。江苏省也曾通过党校培训等方式集训过1000名“富二代”,当时也引发了争议。目前,不少人对佛山市的做法,也提出质疑,其焦点在于政府操心民营企业接班人有否必要及培训成本由谁埋单。姑且对挂职效果不作评价,单就这种挂职方式,笔者觉得民众质疑有其合理性。

由政府部门出面组织“富二代”挂职,其用意可理解,但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且这种做法本身有违市场规律,让政府无形之中介入了民企人事管理,有越俎代庖之嫌,不仅混淆了政府自身职能,也干扰了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

再说了,到政府挂职锻炼,对“富二代”今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能力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谁也无法说清。况且,中国现实决定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没有可比性,在经营机制、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用人机制等方面,二者都有截然不同的差异。民营企业家们能在那里学到什么?更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国有企业内部存在等级森严、官僚习气浓厚、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更存在不少腐败现象,如果那些挂职的“富二代”因此受到不良影响,恐怕对他们以及企业的发展都不太有利。

据资料反映,佛山当地“富二代”接班意识不太强烈,有意愿接班的约在五成,加上在家族压力下无奈接班的,最终能接班的也不过60%~70%。面对“富二代”的这种接班状况,政府部门不能生拉硬拽,应该尊重他们的主观意愿和自由选择。此次,这些“富二代”自愿报名,表现出了挂职的兴趣,但在国企挂职,不如让他们在实际商海中摸、爬、滚、打,更能学会生存竞争本领。

另外,一个地方的民企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既取决于接班人素养和职业操守,也取决于经济社会环境、民企转型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适宜的财税政策。如果缺乏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民企的命运就会堪忧。

可见,在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要做的不是担心民营企业家是否有合格甚至优秀的接班人,而应该更注重民营企业家生存发展环境是否优越,看自身财税政策是否优惠,引导民营企业家实现市场转型和产品升级的激励措施是否到位,等等。

只有当政府明确了自身职能,民企发展才会少后顾之忧。要大胆地把培养民营企业家的重任交给市场,市场才是培养民企接班人的真正“大学”。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真金。一些民企因不适应市场而倒闭破产,也是市场自然法则,不必大惊小怪。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恢复了“自由生活”。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

这不是第一次由政府出面组织对民营企业接班人的培训。之前,江苏省委组织部曾启动“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把大型民营企业的接班人或成长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列为培养对象,目的是通过进党校学习、到基地培训、由导师帮带、到国企挂职锻炼等方式,将他们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对党有感情、支持党的工作的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引领民营经济新一轮发展。

我国民营企业“接班”的话题引人关注。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创业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普遍到了退休年纪,而他们的子女已经成长起来。即使我国公司治理制度在完善,职业经理人阶层也已经出现,但大多数民营企业最终还是要完成两代人的权力交接。与勤勉精明的父辈相比,“富二代”给公众的印象存在争议,他们能不能接班也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

在发达国家,至今仍有很多富裕家族,他们的企业延续很多代,有的甚至从工业革命开始,延续超过五六代。比如,美国洛克菲勒家族财富现已传至第六代,控制瑞典经济命脉的瓦伦堡家族已传至第五代。相比之下,我国的民营企业只是第一代。目前我国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已经超过60%,可以说民营企业能否顺利接班,关系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就业等问题。

那么,由政府来培训民营企业接班人是否明智呢?我认为,在目前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有其合理性。在发达国家,政府培训家族企业接班人的事情很少发生。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家族企业文化,很多家族企业对其接班人有严格的培养程序。此外,由于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完善,形成了一系列家族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比如通过实施股份制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使家族企业得以雇用最优秀的外部人才,实现子女个人的解放,比如聘请专业的理财公司打理家族资产。但在我国,由于社会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高,家族企业文化尚未形成,各项基本制度尚未完全规范,导致一些家族企业接班成功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将一些民营企业的接班人聚集起来,通过挂职的方式去国企工作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接班能力。比如,熟悉国情,见识国企运作机制,提高领导能力,体会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有人质疑,相对于民企,国企本身的效率和文化并不相同,让这些接班人去国企挂职是否妥当?我认为这也不必担心。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大多数从事加工制造业,这样的企业总体运营结构相对简单。而国企往往相对体量较大,企业制度较为规范,企业文化较为成熟,接班人学习到的更多是自己企业欠缺的。此外,跟国外成熟的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得不够,通过挂职、学习等方式,可以让接班人增加社会责任意识。

当然,对于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要真正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宿命,更重要的是大环境。在一个鱼缸里面,一条小鲸鱼是不可能长成大鲸鱼的,要变成大鲸鱼一定要到海洋中去。我们有没有一个完全自由的海洋般的环境给予民营企业呢?比如有一些大的服装企业、家电企业、制造类企业,要在全球范围内变成大企业,需要自己的融资平台,需要有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竞争环境,但现在问题是,可能这个“海洋”本身是倾斜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民企能够富过三代,成长为大企业,恐怕需要“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真正发威。

广东佛山“培训富二代”举动引发质疑。自去年11月开始,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如不加强教育,资本与人才极易流失到国外。”一位当地官员说。按照规划,佛山市委组织部确定了800多家党建重点民营企业,计划在三年内重点培养500名青年企业家。(5月28日《新快报》)

在当下,任何“偏爱”事件都会引发争议纷纭,从这个角度来说,争议中隐含的社会情绪应被理解。不过如果细究新闻内容,恰如“不能把洗澡水和盆里的小孩一起泼掉”,佛山“培训富二代”的举动不该被断然地加以否定与批判。民企接班本质上依旧属于企业内部事务,政府部门干预过多不妥,至于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同样只能在市场竞争中培养。但让民企的“富二代”在不拥有决策权的前提下挂职国企,最起码可起到开阔眼界、体验不同管理体系优劣的作用。

说“富二代挂职”一无是处显然是无视现实,对于权力越位与权利倾斜的评价,我们亦不能进行空泛的批评。按照佛山市委组织部的表示,政府主要是搭建平台,财政基本不花钱,这证明至少不是用公款来培训民企“富二代”。报道中的数据显示,佛山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对于佛山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倘若佛山市政府能低成本地培训出高素质的民企“富二代”,那么它对地方经济的贡献是正向的,又何需指责?

在这起培训事件中,真正要放大的其实是“民营经济”的标签而非“富二代”。众所周知,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提升做出了无法替代的贡献。但与国有企业相比,它却一直被忽略,长期面临着普遍性的困难:如融资难、贷款难、投资环境不佳;再譬如政府对其专业培训的力度不够,进而造成了一种待遇与贡献的“不合理倒挂”。而作为民营企业大城,佛山通过政府组织的形式,对民企接班人进行低成本的系统培训,这不妨视为某种迟到的眷顾与补偿。

不能看到“富二代”就想到社会不公,而必须看到培训举动背后更深刻的东西:当一个城市冒着争议声为民企“富二代”培训,这是否本身就验证着它对民营经济的过度依赖?或者是民企的接班,在当地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当然,政府部门需要做的还有:把对民营企业的关怀常态化,并将类似的政策温情传递给更多“体制外的弱者”,譬如“穷二代”、农民工,譬如下岗工人。但在佛山市对培训“富二代”的表态中,我们没有听到类似的声音,这无疑是争议中最大的遗憾。

这几年,政府出钱送富二代去培训成了一些地方很时髦的事,可借此批评政府乱花钱似乎是件更时髦的事。所以,当昨天广东佛山政府出资组织富家子到国企挂职锻炼的新闻出现在网上时,又一次成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

有人质疑这种所谓的培训的效果,认为政府这是有钱没地方花了,到国企能学到什么?这种质疑看到了问题的一面却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国企虽然身躯笨重,反应迟钝,但是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架构上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的。这些东西很多是民企缺乏的,因为民企文化中顺从的意识很强烈,但分享的氛围很淡薄,像国企那样学会对人基本权利的尊重,比如社会保障、用人制度的稳定性,是民企更应该补的课。

富二代们是去学国企的长处,不是照搬国企那一套,莫说现在一些国企经过改革,其治理能力不见得就落后于时代了,哪怕是垄断国企,其长盛不衰的奥秘也不仅仅是垄断一个基因,总是有能学到东西的地方。

至于质疑政府乱花钱,这就看怎么理解了。你不能说到乡下修学校就是物尽其用,在城市里修广场就一定铺张浪费。有浪费的情况存在,但更多的城市广场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城市文化的摇篮,服务那么多人,不是好事吗?同样的,民企为社会贡献了那么多税收,创造了那么多就业岗位,政府理当为他们服务。它们成长得好不好,有没有遇到问题,政府不仅应该关心还应该尽力帮助。

富二代的接班问题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现实问题。我们看到了太多失败的经验教训。眼看着他们遇到麻烦,政府能袖手旁观、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吗?那样才是政府的失职,富二代给上一代找的麻烦看起来只是家庭内部的接班、财富留存的问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就业环境的稳定以及手下员工的荷包,帮助富二代顺利接班成长是大家必须一起承担的责任,受益者不仅是富人家庭,还有社会。

当然,到国企以后究竟能学成什么样,有没有效果,还要看老师肯不肯教,学生愿不愿学。不过看佛山这次报名的踊跃性看,大家的热情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政府花点钱能换回民企一个更锦绣前程的明天,我们应该感到高兴才是。这意味着这些社会中最具创业精神、最有草根活力的企业,摆脱了短板,步入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良性循环当中。

富二代们缺的不是钱,而是被接纳被关注的机会,这是有钱买不来的。大型民企可能不缺智慧资源,但那些中小企业缺得很,而政府恰恰具备这种对接的能力。

可为什么这点钱也花得这么心惊肉跳。这跟政府花钱不透明惯了,行事自说自话有关。在灰色的背景下,任何行为,哪怕是合情的合理的,也都有了巨大的想像空间。政府的行为被形容为锦上添花也好,被指责为漠视民生也罢,其实很多时候跟花在哪里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各种信号的相互比较中,情绪往往会占了上风,也难怪有人心里会堵得慌了。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恢复了“自由生活”。自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其余均是年纪相仿的“创一代”。(5月28日《北京晨报》)

窃以为,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时,公众对“富二代挂职国企”有一些质疑也正常。尽管如此,富二代挂职国企也值得尝试,也是一种探索。在实效结论未知前不宜作简单的否定,需要进一步期待与检验。

首先,这一举措符合福山的实际地情。作为中国制造业名城,佛山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0%。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的继承与壮大对本地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作为政府当然有责任有义务去扶植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就必然关联着“富二代”们。

其次,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扶持民营企业等于说是重视了民营经济的应有地位,没有厚此薄彼。发展好了,不但对地方经济和发展的直接贡献有着很大意义,比如依法纳税、实现就业等,而且对全国而言试验好了还具有借鉴推广的价值。

其三,对民营企业未来掌舵人的思想观念提升也有着积极意义。调查表明,“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境外人士占21.6%,无党派人士高达77.4%。不是说这样的倾向不好,但人生观价值观的“拨乱反正”确实很有必要。让这些民营企业未来接班人到国企中耳濡目染,逐渐树立社会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民族企业意识,爱国意识,都有一定的帮助。

从私家个体角度而言,“富二代”与古时的“富不过二代”的古训可能会引起老一代民营业主的担忧,让其顺利接班必然成为一种成才焦虑。如果能够扭转这一古老观念,打破“魔咒”规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社会国家层面而言,富二代能顺利接班,成为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贡献者,也未尝不是幸事。别忘了,富二代首先也是一名公民,只要他能守法经营,就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一样值得培训引导,这不是搞特殊化,而是社会狭隘仇富思想有色眼镜太多了。

富二代接受国企培训,政府引导民营企业良性发展,不是早些年简单的片面的政府干预企业作法,并不是以前那种简单的“国企不分”政府干预企业市场竞争太多的惯性弊端,其意义主旨都大为不同,公众的一些质疑未免显得过度。就目前而言,各种经济体制都可以自由发展。不管那种经济模式,只要对祖国的繁荣富强有利,只要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利,对民营企业,对其未来接班人“富二代”拉一把扶一把都是很有必要的,这种作法很有积极意义,我们不妨给以掌声!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恢复了“自由生活”。去年11月底,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70后至90后的“富二代”,其余均是年纪相仿的“创一代”。(5月28日新华网)

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富豪们在忙三件事,一是发展企业,二是与政府打交道,三是教育孩子。下一代如何接班,当属第三件事范畴,而此时有关部门“热心”之举,则似乎直接将手挎在了富豪们的肩上,不仅不能避“越俎代庖”之嫌,且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一方面,在国企挂职能真正学到什么?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为今天的经济成就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稍加分析其成功原因,可能就有区别于国企发展模式的因素。如今要让“富二代”走进国企,是不是要让民企走国企道路、并轨前进?如果真走上了这样的路子,恐怕就是开历史倒车。此外,近来频频曝光的国企腐败案件,也表明国企并不一定都是好学堂,如果“误人子弟”,岂不罪过?

另一方面,对民企“富一代”来说,送“富二代”参与培训的真实动机也值得揣测。佛山某公司董事长称其儿子“刚回国时很不适应,见了领导也不会打招呼,根本没法在国内市场立足”。正如此类话语,在部分人看来,要经营好企业,怎能不与政府领导接触?让子女在国企培训,可就是提前去体味某种政商规则,何乐而不为?而所谓的政商规则,从来就未少过公众唏嘘,这也正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与干部作风整顿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能真正需要培训关心的,并不是“富二代”们,因为他们已有条件享受各类培训机会。除了“富二代”之外,是占绝大部分的普通人,他们更希望能得到组织的关心,有关部门何不多加以考虑?

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之路已走多年,关于民企如何发展,有关部门恐怕更应多想想如何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服务环境,而不是插手其家庭内部事务,可不要将小学义务教育思维,徒劳地用在民企家里长大的孩子身上,因为真正该操心的,只不过是其家长而已。

【地方政府帮企业家培养接班人,难逃悖论:国企让“富二代”们挂职,不过体现了其非企业性质,而它想教给他们的,又恰是企业家应备的素养。】

日前,广东佛山市首批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结束了为期半年的国企挂职生涯。这次挂职开始于去年11月,佛山市委组织部从100名报名者中挑选48名青年民营企业家,分派到36家国企挂职。48人中超过一半是“富二代”。政府帮企业家培养接班人,这自然激起热议。

其实,目前市场上不乏各类针对“富二代接班焦虑”的培训班,不过它们普遍有浓厚的经济目的或实践性差的特征。除了市场,江苏省也有类似举动。几年前,江苏曾通过党校培训等方式来集训1000名“富二代”,就引发争议。

而这次,佛山让“富二代”挂职国企,也是事出有因——目前佛山的民营经济增加值超4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0%,与此同时,“‘富二代’们接班意识不强”,还有官员认为:“富二代”普遍存在信仰缺失、使命感弱、移民倾向强等问题。基于此,民营企业继承问题引起政府关注,也在情理中。

应该说,国企脱胎于计划经济、组织化等特征,形式流程往往更规范,规章制度也更严密。所以也有强过家族化管理的民营企业的地方。而从挂职者职务看,一般为总经理助理或中层部门经理,基本都是虚职,不参与决策,观察、学习的成分居多,也确有可能提高政策和市场的分析能力。就此看,国企挂职的做法,未必就没有效果。

不过,地方政府通过国企挂职方式帮民营企业培养接班人的做法,却存在一个不易察觉的悖论。“富二代”挂职者自身的民营企业与所挂职的国有企业,不管是有着竞争关系,还是作为产业上下游合作企业,多少都存在着自己的“零和”利益,即利己不利它的利益。现在国企却门户大开,帮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培养接班人,这说得难听点,不过体现了国企的非企业性质。那么,企业接班人如何从一个具有浓厚非企业特征的机构里学到企业家应具备的东西呢?

这个悖论,正是问题的关键之处。

都知道,当下做生意,有政府、国企的人脉资源,商场上更游刃有余。所以当地“富二代”们到国企中挂职,不否认其中的学习意味,但也许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借此积累人脉。也许正因如此,“富二代们接班不积极”,报名的却不少。

毋庸讳言,正是这种让企业家对政府、国企资源趋之若鹜的大环境,影响了民营企业的接班与传承。在成熟的现代企业制度下,“富二代”接班与否,都不会影响企业正常沿袭与运作。而这些制度安排,都是在长期稳定的制度预期下自发形成的。

所以,政府的真正作用,在于形成长期的、公平透明的制度预期。遗憾的是,挂职培训,目的虽好,但某种程度上恰好帮助滋生人脉网络的不透明。虽然眼下这让很多企业家趋之若鹜,但长期看,并不能使企业家对大环境形成稳定预期。

古话说,开卷有益,读书总是好事,总有收获。不过除了收获之外,还有什么其他影响,就与这本书的内容大大地有关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去企业挂职绝对不能说没有好处,但好处之外,到底如何,就在国企、政府这本书的质量了。

□刘远举(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