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斩断“隐私刺客”的黑手
2025-07-18 11:09:39?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您是否留意过,每次打开新的App或小程序,总会弹出一串权限请求——访问相机、读取通讯录、获取身份信息甚至实时位置?近日,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的民生消费领域数据安全专项整治给出了触目惊心的结果:抽查的197款应用程序中,竟查出388项违规问题。这组数据背后,是数字时代里“隐私刺客”的猖獗身影,也敲响了个人信息保护的警钟。(7月17日 央视新闻) 当一款手电筒App索要通讯录权限,当扫码领奶茶时被要求填写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当浏览新闻时后台正悄悄记录每一次点击与停留——这些潜伏在生活中的“隐私刺客”,正借着“优化服务”的名义,行信息掠夺之实。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不容忽视的顽疾。 “隐私刺客”的手段花样百出,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突破用户的信息防线。有的App打着“提升体验 的幌子,索取与功能毫不相干的权限,比如天气预报软件要访问麦克风,计算器应用觊觎相机权限;有的商家将信息收集与服务绑定,不授权就无法使用,把用户逼到“信息裸奔”或“放弃使用”的两难境地;更有甚者,通过弹窗广告、链接跳转等隐蔽方式,在用户毫不知情时窃取浏览记录、位置信息,生成精准画像后转卖牟利。这些行为,如同在每个人的数字世界里安装“窃听器”,让私人领域不断被侵蚀。 过度收集信息的危害,远不止“被打扰”这么简单。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可能成为电信诈骗的“精准武器”。骗子根据掌握的住址、消费习惯量身设计骗局,让人防不胜防;海量数据被滥用还可能引发“算法暴政”,求职者因社交言论被歧视、消费者因消费记录遭“大数据杀熟”的案例屡见不鲜;而当生物识别信息、健康数据等敏感内容流入黑市,更是给人身财产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隐私刺客”之所以猖獗,离不开三重推力:一是部分企业利欲熏心,把用户信息当成“免费资源”,靠过度收集、违规售卖牟取暴利;二是技术壁垒下,普通用户看不懂复杂的权限条款,更无力对抗后台的数据抓取;三是监管存在“滞后性”,面对快速迭代的收集手段,现有法规的执行力度和惩戒强度仍需加强。 斩断“隐私刺客”的黑手,需要多方合力筑牢防护网。立法层面,应细化《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执行标准,明确“最小必要”原则的边界,让企业收集信息有章可循;监管部门要加大技术监管力度,用大数据监测违规行为,对顶风作案者“零容忍”;用户也应提高警惕,养成定期检查权限、拒绝非必要授权的习惯。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字服务回归“服务”本质,让每个人在虚拟世界里守住“私人领地”。 数字时代的便利,不该以牺牲隐私为代价。当“隐私刺客”无机可乘,当“最小必要”成为行业共识,我们才能真正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安全感与获得感。(吴玲)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