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差评“消失术”破坏网络经济信用基石

2025-07-09 11:19:52?作者:舒 昊?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记者接到消费者反映,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并且发现在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和夸夸帖。究竟是谁,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操控舆情,兴风作浪呢?(7月7日 新黄河)

近日,消费者反映在网络平台发布的差评帖莫名消失,直播间评论区更被清一色的好评占据。这一现象折射出网络销售背后暗藏的利益操弄黑手,不仅侵蚀消费者权益,更扭曲了市场公平竞争的根基,亟待引起重视与警惕。

差评“消失术”的背后,是商家与平台合谋的利益逻辑。在电商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商家为维系销量、提升排名,不惜以删除差评、诱导好评等手段“美化”商品形象。部分平台为吸引商家入驻、维持流量,对违规操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协助商家屏蔽负面评价。这种“共谋”本质是资本对诚信的背叛——商家以虚假好评掩盖质量问题,平台以流量逻辑纵容欺诈行为,最终让消费者沦为信息茧房的牺牲品。

法规虽有制定,执行仍存盲区。2021年实施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明确禁止删除差评、虚构好评,2024年《电子商务法》更对违规者设定最高50万元罚款。然而,现实中执法案例寥寥,惩罚力度不足,导致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加之部分商家通过技术手段或“好评返现”等灰色操作规避监管,使得法律威慑沦为纸面文章。

利益操弄的恶果,正在瓦解网络经济的信用基石。当消费者无法通过真实评价判断商品优劣,购物决策被迫依赖被操纵的数据,市场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值得警惕的是,差评消失背后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商品质量问题:去年辽宁沈阳曝光的网络销售违法案例中,商家虚构交易、价格欺诈等行为,恰与差评操控相伴而生。消费者看似“安静”的评价环境,实则暗藏消费陷阱。

破解困局,需多方合力重塑评价生态。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对删除差评、虚假宣传等行为“露头就打”,并通过公开曝光形成震慑。平台需承担主体责任,完善评价系统透明度,区分真实评价与违规内容,杜绝“技术性隐藏”操作。消费者亦需增强维权意识,遭遇差评消失或好评诱导时主动投诉,以行动捍卫表达权。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评价体系更不应沦为资本的游戏场。唯有斩断利益操弄的黑手,让好评与差评真实共存,方能构建健康的市场秩序,让消费者的声音真正成为推动质量提升的利器。当每一份评价都能照亮商品的真实面目,网络经济方能驶向诚信与公平的轨道。(舒昊)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