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充电宝,考验社会治理精细度
2025-07-03 17:00:00? ?来源:东南网综合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最近充电宝成了舆论关注焦点,一些知名品牌先后宣布召回上百万个充电宝;中国民航局日前发布通知,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一禁了之”的充电宝又该如何处理?问题充电宝背后的生产标准、市场监管的多重漏洞又该如何补齐? 治理问题充电宝,不能限于禁带 谭敏 充电宝成为安全隐患重灾区,暴露出的是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和市场监管的漏洞。国家监督抽查数据触目惊心,移动电源不合格率长期高企,2022年到2024年,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35.4%、44.4%、37.5%。对此,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对充电宝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链条抽查,督促厂家守住质量底线,并在机场、高铁、地铁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做好相关提醒,让大家识别并禁用不合格的充电宝。另一方面,亟须完善问题产品的回收机制。对于问题产品,民航禁入、部分高校禁入,解决的只是局部问题,而非治本之策。按照相关要求,自2024年8月1日起,市面上销售的充电宝均须具备3C认证标识,但事实上,消费者手中还有许多在此之前就已经购买的充电宝。这些老旧的充电宝无法退回厂家,若弃之不用,放在抽屉中可能成为沉默的“充电爆”,若进入生活垃圾系统,不仅造成环境污染风险,也会给运输过程带来隐患。【详细】 充电宝变“充电爆”,莫让消费者成“孤勇者” 徐建辉 不同机场对问题充电宝的处置流程大相径庭,有的要求旅客直接丢弃,有的虽提供暂存服务却未明确后续处理方式。这种“一丢了之”的简单粗暴,不仅让消费者承受经济损失,更暴露出公共服务的冰冷与缺位。更令人寒心的是,消费者想要将被召回的充电宝退回商家,却遭遇快递公司因安全风险拒绝收件的尴尬。明明是企业生产环节出现问题,为何最终要消费者承担“用也不敢用,退也退不了”的憋屈?企业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在此次事件中显露无遗。面对被召回的充电宝,部分商家仅轻飘飘一句“无害化处理”便想了事,却只字不提如何补偿消费者的经济损失,更未解释专业操作背后潜在风险的责任归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采用劣质电芯、简化安全设计,将产品质量抛诸脑后。【详细】 对假冒3C认证行为必须重拳出击 胡爱民 记者深入调查还发现,有商家在网店里挂上了充电宝3C认证标贴的销售链接,价格低至5元并包邮,还有商家以28元一份(共计1260张贴纸)的价格售卖充电宝3C标签,并标称不零售。治理假冒3C认证,需法治与共治双管齐下。 从法律层面,亟需加大惩处力度,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产品质量法》,对制假售假者实施“三倍赔偿+高额罚款”的双重惩戒,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监管部门应强化电商平台筛查机制,利用AI识别与消费者举报联动,切断假标签的销售渠道。从行业层面,企业需建立溯源体系,如将3C认证码与产品唯一ID绑定,消费者可扫码验证真伪。同时,公众安全教育不容忽视,通过科普3C认证的重要性与辨别方法,提升消费者“拒绝无认证产品”的自觉。【详细】 充电宝精细监管绝非“一收了之” 胡喆 长远来看,充电宝安全需要更系统的治理方案。一方面,要严把生产关,强化3C认证的动态监管,对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厂商形成震慑;另一方面,需完善全链条追溯机制,确保问题产品能高效、安全召回。从更广视角看,充电宝安全问题折射出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挑战——如何在创新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对快充、高能量密度等新技术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在行业加快推广新技术的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同步更新政策标准,避免政策滞后于市场。政策法规提升续航能力,才能为出行安全保驾护航。在群众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唯有筑牢标准防线、强化监管韧性、提升公众认知,才能让更多新技术用得放心、舒心。【详细】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