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

2024-12-10 09:21:53?作者:马 援?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人类文明繁荣发展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学术随笔)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重危机挑战交织叠加,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类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申博体育:总书记指出:“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平等交流、互学互鉴,才能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共创美好未来提供强大精神指引。

人类文明史源远流长、历尽沧桑。在混沌的自然世界中,人类文明像一幅光彩夺目的画卷,醒目地舒展于天地之间。有了文明,人类有了对待自然、社会、自我的态度。这些态度不但让人类有了安身立命的身份认同,也有了生生不息奋斗前行的动力。世界上先后出现过数次文明兴起的浪潮,产生了诸多文明,共同组成了世界文明的百花园。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明的接触、交流和互动之中。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持久保持旺盛活力。事实上,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世人瞩目的古希腊神庙建筑艺术离不开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等文明的深刻启迪;公元8世纪始,汇集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百年翻译运动”,开创了阿拉伯文明的“文化黄金时代”,也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珍贵火种;拜占庭文明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又在文学、建筑、医学、艺术、军事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新,因而得以延续千年,并影响了欧洲文明、斯拉夫文明;近代欧洲文明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借助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突破创造了崭新的工业文明;拉美文明是欧洲文明、美洲印第安文明与非洲文明碰撞、交流和融合而产生的文明,在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立足于自身实际展开创新,凝练出别具一格的文明特色,为人类贡献了墨西哥壁画艺术、拉美发展主义学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巴西利亚城市建筑设计等杰作;等等。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这个伟大的古老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也同其与域外不同文明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互鉴密切相关。申博体育: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国最早培植了粟黍和水稻,而西亚培植的大麦、小麦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种类。先秦时期青铜器上即有异域元素,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缩影。汉唐时期,中外物质文化交流互鉴达到新高度。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东西方交往的陆路通道,陆上丝绸之路见证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有唐一代,丝绸、茶叶等各种物品源源不断向西传播,西方货物也通过官私贸易络绎不绝传入中国,长安无愧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从唐代中期到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见证了“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中国的瓷器、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更大范围地向西传播。到了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扬帆九万里,足迹遍及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和非洲东海岸等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将中国商品带向世界的同时,也将域外货物和工艺技术带回中国,留下中华民族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在商品、技术等物质文明取长补短的同时,思想文化领域的互动与交融,构成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历史图景。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印两大亚洲文明之间交流的华章,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使汉传佛教保留了大量重要的佛教宝藏。唐宋以来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它们与本土宗教和平共处,营造出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16至18世纪,来华耶稣会士所塑造的中国形象成为这一时期欧洲人认识中国的起点,奠定了欧洲人勾画自己心目中“中国”的基础。18世纪在法国出现的“中国热”,演变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中外历史都告诉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种文明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联系空前紧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文明之间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世界各国更应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汲取历史智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局面。

(作者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