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为国际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经验

2024-12-03 09:20:57?作者:张宇清?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时评】为国际荒漠化防治提供中国经验

11月28日,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新疆于田县全面锁边“合龙”,标志着世界最长的环沙漠生态屏障全面建成,我国创造了中国防沙治沙的又一新奇迹。这是我国生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也是我国大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的生动案例,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具有非凡而特殊的意义。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总面积达33.7万平方公里。由于受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的阻隔,印度洋和大西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极为干旱,气温最高可达80℃,年均降水量仅约50毫米,蒸发量超过2500毫米,风沙危害极其严重。塔克拉玛干沙漠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主要沙尘源区之一,其南缘的和田地区曾流传着“和田人民苦,一天半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要补”的说法。

自1978年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来,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已形成2761公里的绿色屏障,剩余285公里的空白区域集中在沙漠南缘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条件最为恶劣的区域。此次“合龙”意味着塔里木盆地的生态屏障缺口最终补齐,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美丽的“绿围脖”。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目前,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绿洲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是1000多万人口的生存家园;和若铁路、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组成的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围绕在沙漠周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量高达168亿吨,目前生产原油1.15亿吨、天然气超过2000亿方,是我国油气生产的重要基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环塔绿色生态屏障的建成,可极大提高荒漠地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善该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交通安全和能源开采,从而提高绿洲生态系统的人口承载力,拓展人类生存发展空间,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环塔生态屏障依托河岸线、交通路网、岛状绿洲,采用生物、工程和光伏等防沙治沙措施,形成的网格化防风阻沙工程体系,隔离了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流动沙丘,提高了地表粗糙度,增加了植被盖度,阻滞了流沙的蔓延扩散,削弱了近地表风速,抑制了地表沙尘释放,大量拦截气流中的沙尘,在保护绿洲的同时,可大大减少风沙灾害给绿洲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极大改善绿洲人居环境质量。国家林草局全国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首次出现沙化面积由增到减的拐点,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目前新疆全区年平均沙尘暴天数每10年减少了1.4天、扬沙天数每10年减少了1.6天、浮尘天数每10年减少了3.7天,400多万亩农田不再受风沙侵害。

塔克拉玛干沙漠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环塔生态屏障形成的生境斑块、廊道,可为荒漠地区的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存繁育和迁徙条件,有效地提升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然人为干扰下的韧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近年来,塔里木盆地25.19万亩退化防护林和320万亩胡杨林得到有效修复,阿拉尔出现了数万只野鸭、白鹤聚集栖息的盛景,环塔生态屏障已经发挥出显著的生态效益。

“一圈—两区—三线”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宏观布局,既是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治理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在生态建设工程中处理好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关系的具体探索。在技术方案的选择上,“一圈”重在采用乡土树种的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的技术手段锁边,“两区”重在统筹上下风口,工程防护、生态修复、自然恢复综合施策,“三线”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手段,形成防风固沙阻隔带。工程设计不仅体现了生态问题系统治理的思想,也充分体现了在水资源约束下,采用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将生态改善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推动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产业和光伏产业发展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思路。

环塔生态屏障既是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伟大实践成果,也是研究极端环境选择效应、生物逆境适应机制、生态系统演替过程、区域环境演变、近自然治理技术和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等的天然实验室,对于推动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引领荒漠化防治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环塔生态屏障的最终“合龙”,不仅彰显了中国对全球增绿贡献的履约典范,也意味着中国正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向科学理论引领的重大转变。为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就这条“绿围脖”不是终点,我国将继续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领国际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宇清,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院长、教授)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