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最严宏观审慎考核”剑指金融“合成”风险

2017-04-11 08:53:12?盘和林?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3月底,银行就将迎来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首次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大考。MPA考核,央行并非执行同一标准,而是按照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普通机构(CFIs)的分类实行差别化的考核。七大类每一类得分(总分100分)均在90分以上的,将是央行眼里的“好孩子”,被评为A档机构;在达标线60分以上的是“普通孩子”,B档机构;而60分以下的“熊孩子”则落入C档。央行将分别给予MPA考核的三档机构最优激励、正常激励以及惩罚。

听话的好孩子有糖吃,不听话的熊孩子就要挨板子。从表面来看,MPA好像是央行对银行机构进行“绩效考核”,其实不然,最严宏观审慎考核主要是针对金融风险控制的一项监管政策,尤其是金融的“合成”风险,这与之前微观审慎管理只针对单一的金融机构不同,更加关注较小的微观风险或是“无害”业务经过机构之间的传递、放大后,就有可能“合成”为较大的宏观风险。

MPA考核主要包括七大方面内容:重点考虑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信贷政策执行,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评估体系的核心,利率定价行为是重要考察方面,以约束非理性定价行为。同时,MPA关注广义信贷,将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等纳入其中,以引导金融机构减少各类腾挪资产、规避信贷调控的做法。MPA按每季度的数据进行事后评估,按月进行事中事后监测和引导。

宏观审慎政策在国际上也是近几年的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金融当局意识到,仅仅原有的货币政策和微观审慎监管不足以防控金融风险。2009年开始,美国和欧盟成立专门机构宣布建立宏观审慎监管体系。我国央行于2010年宣布启动宏观审慎监管,并于2011年开始建立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此次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进行考核,其大背景是资产多元化后,社会融资渠道增多,银行贷款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越来越小,仅仅关注狭义贷款是控制不住金融、经济风险的。例如,2013年的的“钱荒”、“债灾”和2015年、2016年的“股灾”。近期颇受关注的“宝能系”,就是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运用各类金融机构的资金和通道超常规加杠杆收购万科。MPA将监管关注点转向广义信贷十分必要,就是要确保社会信用稳健扩张,减少激进的信用扩张,从而实现防控金融风险的目的。

微观审慎监督存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内在缺陷。多家金融机构同时进行的“无害”业务,加总之后也有可能引发不小的宏观波动,即金融领域的“合成谬误”。例如,中国股市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快速上涨,股指大幅度飙升,各种资金加杠杆入市,股市大跌后对场内和场外融资、信托、基金乃至银行体系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关联影响和冲击。近期爆发的一些非法集资大案,也暴露出我国金融风险监管体系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内在缺陷。

最严宏观审慎考核从宏观经济、金融层面,关注不同金融机构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方面相应风险的指标,以及经济不确定方面和市场波动方面的指标,这有助于防控系统性风险。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在一次论坛上表示:“国际金融危机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金融风险,而宏观审慎政策正是针对系统性风险的良药。”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MPA跟进了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的趋势,不再只是“盲人摸象”而是实现了监管全覆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提出严格要求,以便在机构层面形成足够资本缓冲来吸收风险,避免风险在机构间蔓延。同时,也可以逆周期地调节全系统的资本充足和杠杆水平,抑制群体非理性行为的产生。此外,虽然不是“绩效考核”,但考评后对金融机构实行奖惩考核,好孩子给糖吃,熊孩子挨板子,这有利于稳健型机构更好地发展,防止恶意竞争。

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风险进入深水区,美元加息引发资本漂移重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呈现多元化、房地产市场的泡沫隐患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等带来“合成”金融风险可能性越来越大、宏观风险亦愈加复杂,因而,构建更加综合化的金融监管框架迫在眉睫,央行此次实施“MPA大考”是为防止出现监管协调不够与监管真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而采取的必要举措,这也将为建立以央行为中心的综合金融监管体制奠定基础。(作者系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