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消除食品谣言要靠社会共治

2017-03-01 09:07:20?张智全?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林瑶   我来说两句

【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应坚持共治思维,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善治的最大公约数。】

在2月27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谈及“网传紫菜是用塑料制成”等谣言时指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谣言要揭露,对制假售假要严惩。毕井泉还强调,媒体在遏制食品安全谣言时应发挥作用,消费者也应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2月28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食品安全谣言恣肆蔓延,像“葡萄为无核吃了避孕药、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美国人又不吃转基因了、西瓜就桃要人命、樱桃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等食品安全谣言,在网络上俯拾皆是。层出不穷的各类食品安全谣言,不仅给相关行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干扰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监管工作,同时也打击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给社会稳定埋下风险隐患。对其予以彻底治理,实乃民心所向。

食品安全谣言泛滥成灾,在很大程度上缘于现实中确实存在食品安全风险,而消费者对此又缺乏基本的科学判断。面对时有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基于“舌尖上的安全”考虑,在自身不能判断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而不假思索地将纯属子虚乌有的谣言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上进行转发传播,以致食品安全谣言最终成了“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了真理”的范本。

如果说消费者因相关知识欠缺而传播食品安全谣言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少数媒体显失客观、公正的报道导致火上浇油的负面效应,则应是“罪”不容赦。当前,一些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忘却职业操守,经常采用正题歪做、故弄玄虚、耸人听闻、夸张煽情等手法,通过“标题党”来吸引眼球,致使本不复杂的问题变得复杂而敏感起来,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谣言更加深信不疑。这种不负责任的舆论引导,既误导了公众,也损害了媒体公信力,更影响了风清气正的舆论生态,绝不能任其自由膨胀。

更应该看到,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还有不能及时依法打击的因素。尽管我国食品安全法对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作出了治安拘留的处罚规定,但囿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事后的依法打击不可能从源头上筑牢食品安全谣言的“防火墙”,让其迅速传播有了必要的时间。众所周知,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具有“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了天下”的典型特征,令执法机关明显处于防不胜防的弱势地位。始作俑者通过网络瞬间即可完成谣言的编造和传播,而执法机关要在第一时间将其发现并尽早打击,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食品安全谣言不能被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

归根结底,食品安全谣言的恣肆蔓延,缘于多种因素的相互叠加交织。因此,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应坚持共治思维,综合施策,才能实现善治的最大公约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