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激发乡土中国的前行力量

2016-02-15 08:49:53?人民日报?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莫为乡“愁”遮望眼

徐立星

感受着“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宁静,聆听着家人上下楼梯的脚步声,还没享受够假日的温馨,就将离别这块生我养我的土地。

这些天里,在这个国家,和我一样返乡的人不知凡几。互联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描述着自己的故乡,既有“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的喜悦,也有“只有农村没有乡村,只有哀愁没有乡愁”的叹息。

毫无疑问,今天的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大的变迁。时代的洪流过处,有物是人非的怀旧,有日新月异的欣喜,只是“距离产生美”,前者更容易勾起人们的乡愁,所以才在人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每个人的故乡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总体而言,故乡的变化,更多的是向着文明、现代迈进。曾几何时,每到春节,我也常担心城市同学提出要来家里看看。毕竟,破烂的土路、名副其实的“茅厕”,受污染的水系、植表遭到破坏的荒山,总是难掩生活的层次。乡村公路是村民集资修建,因超载无人管而破烂不堪。农民进城卖东西要摆地摊“打游击”。甚至有同学因交不起学费而被“勒令”回家,连课桌椅也需自买。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平等,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但如今,仅仅是一二十年过去,在我的家乡浙江金华,政府投资的柏油马路可直达农贸批发市场,更有电商致富,引发效仿。农村绿化建设、路灯照明、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几无差别。政府主导下,村里老年食堂居家养老一顿饭有荤有素才一块钱。而除了物质层面的均衡发展外,乡土文化、道德人心的修复显得尤为动人。这几年,宗祠古建、名人故居的修缮,婺剧下乡、乡村年画博物馆等,延续着乡曲的文脉,浸润着道德人心。有人出去读书的家庭都会帮下一代成长,做生意的也时常回馈桑梓,资助养老民生。至于嫁娶,一般都不慕富贵,而尤重道德人品。这里面既有古风余韵,也有着经济发展后人心的回归。

不可否认,在全国许多地方,农村空心化、贫困的代际传递等问题客观存在。但从我家乡这些年来的变化看,由经济发展、生态改善,到文化重建、人心重塑,乡土确有着其自我发展和修复的文化基因。只要在政府的规划和带动下,更多地将这种“自发”变为“自觉”,把乡“愁”变成建设故乡的行动,相信未来,“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将是“朋友圈”里的主流叙事。

让人生之根扎在乡土里

毕文俊

过年与父亲一起回到老家——湖北黄冈大别山区的那个小山村。在我生长于斯的地方,已没有我家的老宅。那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土砖房,在几年前的某个雨夜轰然坍塌。这在村里不是个例。村子的“空心化”,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最近网上流行的许多农村凋敝的“乡村吐槽”。

但是,仅仅这样观察中国乡村,就够了吗?全面吗?

中国乡村的现实,是历史形成的。对于几辈贫农的家庭来说,下一代进城就意味着希望,而上大学、进城市,不可避免地与“凋敝”的乡村构成一个硬币的两面。父母一辈,读书最多的也就上学9年,到了下一辈堂兄弟姐妹10人,有3人研究生毕业或在读,4人大学本科毕业或在读,10个人基本上都要进城或已经进城。如果乡村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人不离土”的基础上,那是对农村不公、对农家子弟不公,更非社会进步使然。

当然,“农二代”进城的路“道阻且长”,所面临的种种不适,是“情怀弥平不了的鸿沟”。但反过来看,“难以融入”,也意味着“农二代”的根深深扎在乡村的泥土里。这是一种人生的磨砺,更应当看做是一种人生的加持。它让我们,也让中国乡村更有一种坚强的韧性。

表面上看,现代化的大潮冲击了传统乡村社会。但是,一年一度过大年,以其不变的节律、传统的方式呼喊着四散在外的游子,也昭示着中国乡村所拥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家的文化、乡的眷恋、礼的传承,人间的情味、美食的滋味、年俗的风味,都汇聚在此。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在乡村的哺育下不断成长起来,不断在它的催促下踏上征途,又不断在它的召唤下回到故土。乡村,始终是中国人的出发点、歇脚处和目的地。

不要只是用冷眼去看我们的父老乡亲。如果我们以一个农家子弟的身份,深入乡村日常,看看父母长辈、兄弟朋辈的人生,我们的观察也就会增添一分人间的烟火气。我的父辈都五六十岁了,仍然在从事体力劳动。我的平辈,过着与同龄人差不多的平凡生活,读书就业、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本本分分赚票子,实实在在过日子,欢欢喜喜包饺子,心心念念盼着远方将要回家的孩子……这就是中国每一个普普通通家庭拥有的人生滋味。因其平凡而更持久,因其真实,而为每个走向远方孩子的根之所系。

年在,中国乡村就在;根在,未来的希望就在。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