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从医疗急救视角看航班“生死门”

2015-11-26 10:34:27?武洁?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一篇题为《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网文最近两天在微信和微博炸开了锅并引发热议。来自辽宁、职业为记者的张洋昨日向新快报讲述了他在乘坐飞机期间突发腹内疝并急性肠梗阻的经历。因落地后迟迟不开舱门,机组对接救护车出了问题,他险些因救治不及时陷入生命危险。昨日南航就此事公开道歉,相关领导去看望张洋并道歉。初步调查,延迟开舱门是因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新快报》11月24日)

航班“生死门”,引发了公众对于航空应急救助的极大关注。从网文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最让这位乘客痛苦和无法忍受的,还不是突发疾病本身,而是由于整个救助过程的低效、迟缓而带来的无助感,以及令人寒心的相互推诿。

不可否认,救助过程的低效与迟缓,的确可能不乏偶然因素。比如落地后迟迟不开舱门,无论是机场繁忙导致停靠口不足,还是飞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延迟开门背后可能确有航空安全因素的合理考量。突发疾病偏偏遇上突发情况,似乎也不能全怪航空救助的应急机制失灵。

应该说,对于航空乘客突发疾病的救助,或许不必苛求处处细节都完美到天衣无缝,更不应将救助凌驾于航班整体安全考量之上。而事件的具体细节,也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来披露详情。

不过,从航空健康服务与医疗救助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仍值得观察并反思。事实上,术业有专攻,航空服务毕竟不是专业的健康服务,即便航班上通常备有常用医疗急救药品,也并不意味着面临乘客的各种突发疾病,航班服务人员就能如同专业医疗人员一般具备从容应对和救助的能力。但是,这同样不代表面对突发疾病乘客,航班就可以不必有高效的应急机制,或者可以表现的不那么专业。

尽管航班乘客突发疾病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有国际组织统计表明,航空中的突发救助需求在不断增长,而由于空中医疗救助的难度,如何照顾航班上的乘客健康并应对可能的突发疾病,也日益成为对航空公司服务的挑战。这也是为何,对航班机组人员进行航空健康服务与医疗救助的培训,几乎是所有航空公司的惯例。而除了机组人员培训,航班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药品和设备之外,与地面的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咨询与支持系统以弥补航班专业上的不足,并根据航班提供的患者情况,作出立即返程还是临时降落等紧急医疗决策,也成为航空应急服务的惯例。此外,航班与地面急救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急救需求的乘客在航班落地第一时间获得地面救治,更是航班应急机制中的题中应有之意。

以这个标准来评判,面对乘客突发疾病,相比简单的宽慰,专业的机组人员其实更应仔细倾听患者的叙述,并及时与航班的医疗咨询与支持系统取得联系,征求应急救治方案,并与备降机场的地面做好对接。反观南航事件,航班在这些关键环节的处理上,显然存在瑕疵,也或多或少暴露出应急机制上的不足。这或许正是航班 “生死门”事件最值得反思,也最亟待弥合之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