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5天成微整形专家”,监管去哪儿了

2015-09-15 11:01:15?武洁?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记者暗访微整形培训机构:①学员两两成组互相打针,13毫米针未消毒全插进太阳穴②5天变"专家",不菲学费换来假资格证③向学员售卖严禁私下流通的肉毒素、玻尿酸④这样培训过的"微整形师"给你打针,身体溃烂、失明、面瘫…甚至死亡风险极高!(央视9月13日)

任何行业,要想成为专家,都要经历多年的历练,并在行业中有所积累和建树。5天变“专家”,当然是天方夜谭。然而,微整形行业中的各路“专家”,极有可能就是这样“炼成”的。一些毕业于名不见经传院校的学生,只需胆子够大,经过简单认证的包装,便瞬间成为整形领域的高级专家而四处“走穴”,这在整形行业并不新奇。而只需缴纳学费,“专家”便能速成,如此出炉的“微整形专家”,最终以微整形患者极高的死亡风险为代价,也就并不意外了。

而现实中,要命的“整形”,更是也时有发生。愈来愈多的美容事故,以及与美容整形相关的法律纠纷毫无悬念的暴露了当下国内整形业存在的问题,整形业旗号下暗藏的生命风险与隐患绝不应被轻易忽视,甚至纵容姑息。面对“5天成专家”的整形乱象,除了行业暴利的驱使之外,监管的缺位甚至形同虚设,也更亟待反思。

相比国外对于整形美容业的严格监管与准入条件,国内的整形业,甚至只是申请一个商业牌照即可从业。而随着美容整形业的发展,早已不仅仅是用一些风险较小的外用药品,各种医疗注射甚至外科手术等新手段也层出不穷,这些具备所谓高技术含量的美容手段尽管收费高昂,但因宣传广告中“见效快、痛苦小”的诱人疗效还是吸引了不少爱美者的目光。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美容整形业的手段医疗化了,监管却并没有医疗化,一些整形“专家”正是在这样的监管空隙中率性胡为,不仅整形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相关的资质,甚至连最基本的职业认证与正规培训都付之阙如的情况下,就敢于给消费者注射和手术。如此行业监管缺位,注定乱象频仍。

既然整形业以完全具备了医疗的性质,那么诸如注射与手术类的美容手段是否经过了医学上的充分论证和完备的临床试验呢?既然是采用注射、手术等医疗手段,注射用药、手术疗效就应当经过严格的医学检验与临床试验才能最终面向消费者,而每一种新的注射试剂和新的手术疗法都是需要多年的临床试验才能获准应用的,此乃医疗界的基本准则,而具备了医疗特性的整形行业也理当遵守这一基本法条。但实际的情况却是,整形业由于疏于监管,一些注射用药和美容手术甚至连基本的动物试验还没有做,就为了追求高利润,急忙用在了人体上。而各种美容广告上的新疗法常常是几个月就有新招,至于这些新招从何而来,临床试验可曾通过,又是由谁审批,出了问题又该谁来负责?却不得而知,相关监管规则也付之阙如。要命的“整形”,又有何意外。

相形之下,尽管韩国的整形业并非一点问题没有,但整形美容业的监管却相对规范,除了对从业者资质有专业门槛要求,更对整形服务项目有严格监管,合同中更是明确列出意外条款。可见,既然整形业已经完全具备了医疗服务的特性,整形业就不应脱离于医疗监管,只有将整形用药和整形手术的安全性、风险度、后遗症等问题纳入医学的范畴作科学谨慎的研究之后,要命的“整形”才不会荒唐上演。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