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为何医生总被“抹灰”

2015-08-11 08:47:41?付文?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报道医患事件不能脸谱化,拿“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让医生天然穿上“黑外套”】

采访完孙家明医生,已是夜里十点半。从医院门口打车回家,记者感慨了一句,“医生真是不好当!”没想到司机马上就接了一句,“谁让他们挣钱多!”听了这话,我一时语塞。联想到不久前,一位医护人员遭遇暴力侵害之后,网上竟有一部分人发出叫好之声!

为何不少人更愿意以恶意来揣测医护人员呢?

有医生曾向记者表示,现在他们面临的舆论环境和执业环境太差,辛苦人不知,小事被放大。孙家明医生也说,误解源于不了解。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医生为何老是被污名化呢?

先从传播规律说起。媒体选择报道内容时,贵奇不贵平。新奇的、违反常态的事情容易被媒体青睐。我相信绝大多数医生整天都为了病人忙得连轴转,连口水都喝不上,这是医疗工作的常态,然而,它不具备新闻性。当累得实在不行了,下手术台躺在地上就睡,或者头钻在柜子里睡着了,才具备了新奇性,才会进入报道视野,才会在朋友圈流传。可是,这样正能量的新奇,总是敌不过极端的医患冲突、个别“黑医生”的胡作非为,后者更离奇、更有戏剧性。久而久之,大众视野里的医生,就有了一件“黑外套”。

从接受心理上说,老百姓接受信息,常常是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自己经历过的情况积淀下来,构成了认识世界的筛子。符合自己日常体验的,常被接受;与自己体验不符的,列入怀疑之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等原因,几乎人人都有看病时被医生三言两语“打发”的经历,拥挤、缓慢地排队挂号、一遍又一遍地上楼下楼,就医体验远谈不上舒适。这个时候,看到“恶医生”“黑医生”的叙事,脑中的记忆图景便被唤起,马上先信了五六分。

要祛除恶意,一方面,新闻报道要全面客观,要善于从正能量中发现、挖掘新奇,增强传播效果。千万不能削足适履,为了获得新奇,不惜扭曲、放大事实,渲染对立。尤其不能脸谱化处理,一上来就“二元叙事”,拿“大灰狼和小白兔”的套子套复杂的现实情况。另一方面,医改要进一步推进,盘活医疗资源、改进医疗服务。改变了糟糕的日常体验,就是去掉了污名的基础。

此外,医患双方还要有换位思考的“同理心”来增进互信。毕竟,医生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善待医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