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官员的个别表情与言词,而非揪出更带有实质性的违法乱纪证据,这种过度捕捉细节的监督很可能流于肤浅。】 在有图有真相的自媒体时代,官员干部“笑场”往往是件高风险的事儿。最新的例证发生在安徽阜阳,一段视频显示,面对在强拆现场痛哭的拆迁户,一信访干部不时“哈哈哈”发出笑声,并说“不服告政府”。日前,区政府确认该干部“现场表现不当”,责令其写出深刻检讨,并向广大网友道歉。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处理结果。在法纪的评判标准里,“表现不当”是个模棱两可的定性,“深刻检讨”也并非行政或党纪处分。倘若是这位信访干部不够礼貌,那么道歉的对象该是拆迁户,向网友道歉似乎跑偏了。这个处理至多表明政府对待舆论监督的姿态。 现实生活中,“笑场”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只要是人,在具体的语境下难免有表现不妥的时候,只要没触及党纪国法,大可不必上纲上线。如果非要把它看作是舆论监督的公共事件,那么真正值得监督的,不是干部笑得妥不妥当、说得得不得体,而是这起拆迁是否合法,补偿是否公平,被拆迁户究竟是漫天要价还是合法权益受损。 遗憾的是,从一开始,人们的注意力就都放在了那几声“哈哈”上。抓住官员的个别表情与言词,而非揪出更带有实质性的违法乱纪证据,这种过度捕捉细节的监督很可能流于肤浅。因为脱离具体的语境,忽略整个事件的脉络,单独拿出来的一个表情或一句话,虽然也反映出当事人的态度与心理,但有时并没有多少公共监督的价值。例如这起事件,如果拆迁违法、补偿不公,那么揪住笑声的监督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如果是拆迁户漫天要价,那么视频引起的公众围观很可能只是被绑架利用了。 虽然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将自媒体捕捉到的细节作为监督焦点的做法,很可能暗含跑偏的风险。在网络舆论场,人们关注细节更甚于事实,可能使监督在事实错误的基础上空耗,反过来又加重舆论监督的情绪化倾向。 在这起事件中,所谓的检讨与道歉,究竟会对官员有多少触动?煞有介事的处理能解决多少问题?除了应对舆情危机之外,我还真没看出多少网络监督的公共性价值。 |
相关阅读:
- [ 10-16]惩治网络侵权不影响网络监督
- [ 06-19]一些官员为何经不起网络监督
- [ 10-12]申报如浮云,给网络监督颁枚勋章
- [ 09-03]微博举报应谨慎 网络监督需实证
- [ 01-16]“高美美”炫富是恶意炒作还是网络监督?
- [ 08-04]无处不在的网络监督是最好的启蒙
- [ 03-16]两会热议网络监督威力增长 频频提及网络实名制
- [ 03-16]如何看待网络监督“双刃剑”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