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网上聊天记录变证据补强维权短板

2015-02-05 09:27:31?刘建国?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最高人民法院4日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显示,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2月4日 人民网)

该规定的出台,填补了之前民诉法关于电子数据能否作为证据的空白,拓展了维权过程中的证据支撑。可以说,如此做法,能够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证据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便于法官作出客观理智的判断。

长期以来,谈及打官司,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打证据”。事实也确实如此,当事人的诉求如何得到满足,其所陈述的情形是否真实,都要依赖于举证责任的落地。之前电子数据无法作为证据,让很多当事人面临着举证障碍,即便举出了电子数据,也无法得到法律的认可。如今,网络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变化,对于常态下的证据类别产生了挤压。对于传统证据进行革新,植入更多的新型证据类别。那么,电子数据变为证据,就是时代发展下的产物,体现出了法律应有的担当和价值。

应该说,电子数据被列入证据,意味着举证责任面临着更大的负担。也就是说,作为举证人,不仅要举出电子载体证据,还要证明证据上的主体是谁,到底是不是对方,是不是自己。事实上,电子数据的“变脸”,补足了当前法律维权过程中的短板,实现了证据类别的全覆盖。鉴于此,法律就应该紧贴时代气息,察觉到自身的不足和弊端,并作出针对性的完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