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关系留”的轮岗方式会给轮岗教师带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纠结感,难免影响其轮岗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人走关系走”的做法无疑前进了一大步,能够充分落实教师轮岗在资源均衡化配置方面的制度设计本意。但是,要真正做到教育资源均衡化,轮岗还只是第一步。 一方面,还需继续完善轮岗的制度设计。据了解,2013-2014学年,福州市教师交流人数达到3057人,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3.5%。2014-2015学年,数据还在统计中,预计至少将提高3~5个百分点。从统计数据来看,教师实际交流的人数占到了应交流人数的16.5%—18.5%。这说明:依然有大部分应该交流的教师没有交流。 个中原因,除了之前“人走关系留”的轮岗制度消减轮岗教师积极性外,还包括:对于新环境的熟悉和适应,档案调转等环节造成了轮岗教师积极性不足。教育教学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教师轮岗本就需要打消一些心理顾虑,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层面不能提供最大限度的便利性,教师轮岗积极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只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除了教师轮岗外,还应该从财政投入等层面精细化操作。择校情况之所以时有发生,除了教师资源不均衡外,还因为一些热门学校在硬件、软件等的配备上,处于较为优先的位置。 热门学校在资源上的优先并不是什么坏事,每一所学校都兵强马壮才是公众乐见的局面。但在总体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能精细化操作教育投入,很可能使得这些热门学校对于后期的教育投入产生积聚、吸纳效应,即热门学校对普通学校的资源“空吸效应”。解决这一问题,当然不是消解热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地位,而是要在后期的资源投入中有意识地向普通学校偏移。只有接受到的物质性补贴能与热门学校形成抗衡,普通学校的“缺血”症状才会逐渐缓解。具体说,除了在教育经费的拨付上适当照顾普通学校外,还应该在教师补贴、教师岗位编制配置等方面对普通学校有所倾斜。 一些教师不愿意轮岗,尤其是好学校的教师不愿意轮岗到普通学校,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好学校、名校在教学环境、教职工福利待遇上的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证:要想教育资源均衡化,除了落实、完善教师轮岗制度外,还应该细化后期的教育资源投入。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从而减少择校现象的出现。 |
相关阅读:
- [ 09-03]教师轮岗就该“缺啥补啥”
- [ 11-22]“教师轮岗”真能为“择校热”退烧 ?
- [ 04-16]“教师轮岗”无法根治“择校”顽疾
- [ 04-16]“教师轮岗”,一种逆向的激励
- [ 11-11]名校大轮岗,彰显大学校长官员化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