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媒体不能做“差不多先生”

2014-10-27 07:29:04?周人杰?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蘸起真实的墨汁,写下经得起求证的新闻,不做那个“差不多先生”,是我们肩上共同的责任】

近日,夜班编辑时,对一则读者来稿纠结许久。一处援引的法规文件,言之凿凿,直指问题要害。然而,一查吓一跳,这句文件引文竟没有具体出处,网上的满天飞,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接力摘抄”。想来后怕,幸亏“较真先生”战胜了“差不多先生”,否则何以交代?

其实,这样的心惊胆跳我们经常碰到。无论观点还是论据,甚至新闻报道的事实,很多时候埋下过类似“地雷”。这不仅让职业编辑头疼不已,也危害着媒体的公信力、读者的判断力。网络时代,许多人对新闻的表达习惯于“顺手拿来”,许多事实局限于“差不多就行”,而不力求准确,更懒得认真核实、规范表述。必须承认,这已成为今天不少媒体工作者的通病。

拿最近几起乌龙事件来说吧。APEC会期在京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人员可放假调休消息,就是一波三折。本报记者通过权威渠道获悉后通过报社新媒体发布,人们还在兴奋中,网络上出现了网友编的“辟谣”,一些媒体网站不经核实转发,一时公众不知该信谁。而网上流传的某某经济学家和作家的著作“全部下架”,有媒体同样不经求证就刊发,很快也自食其果。

这些错误实在低级。但凡较较真,多探几方信源,何至于此?很多时候,只需给相关部门打个电话,到书店转转,就能得出真相。自摆乌龙、自扇耳光,往小了说,是责任心不到位;往深里讲,则是媒介素养的缺失。老报人常叮嘱我们,记者编辑下笔千钧。多少是非曲直,多少毁誉忠奸,因为一时的懒惰、疏忽,酿成大错。

对此我们深有体会。某财经报纸,断章取义,发布消息称海南国际旅游岛未能通过国家发改委专家审评,不少人的评论热情激发,本报也收到多份投稿,编辑核对信源不假,谁知这消息后被证伪,但相关报道和评论已经“覆水难收”。前几天,本版刊登了读者来论《课本植入广告,问责要落实》,所涉事件核实确认,却还是引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负责人叫苦不迭。原来,文中提到一句他们“此前”出版的一本教辅书上印过广告。出版社负责人说:此事不假,但那是2004年的旧事,十年来出版社一直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一个模糊的“此前”,让“往事再提”,更令一些读者误会是近期所为,声誉受损。

这也警示我们:在信息鱼龙混杂、传播容易变形走样放大的今天,类似现象可能防不胜防。但越是这样,越要审慎严谨,既要防止自己成为受害者,更要为减少误读空间、避免放大伤害,更好发挥把关作用。

新媒体带给我们查阅的便捷、传播的通畅,但永远取代不了亲临现场的调查、务求真实的态度。有学者对一地“媒体生态”的测试发现,八成网络报道是在“炒冷饭”,剩下的原创报道中,95%仍来自传统媒体。这一方面告诫我们,传统媒体的责任依旧重大,必须看到自己一字、一言,都可能在网络上激起蝴蝶效应。与此同时,新媒体也须转身,走出简单的“下载—复制—粘贴—发送”模式,自觉不做谣言的扩音机、放大器。

“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讲故事的人,真实永远是第一位的素质。蘸起真实的墨汁,写下经得起求证的新闻,不做那个“差不多先生”,是我们肩上共同的责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