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最近俨然成为主流声音的“楼市崩盘论”,切不可简单评判、妄下定论,不妨将其作为一种现象,探寻背后的利益纷扰和心态纠结,剖析潜藏的结构失衡和深层风险。 风起于青萍之末,最近,“楼市崩盘论”异军突起,在公众舆论中掀起蝴蝶效应——几天前,一篇《房价已经崩盘的5点证据》蹿红网络,很多人将信将疑;而元旦以来,看空房地产市场的言论也早已层出不穷,“放炮专家”谢国忠再称2014年房价将跌50%,业内“大佬”王石说今年“形势不妙”,2014年将成开发商“逃命年”…… 2014年的中国楼市真的濒临所谓“崩盘”边缘?对房价下跌的所谓“大概率事件”预测到底应该怎么看?这些问题历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方反方的辩论有时更是沦为“鸡同鸭讲”。这也正是现代经济问题的复杂性所在。否则,全球金融危机也不会在众多经济学家的愕然之中不期而至。 悲观者自然有着最新的论据,比如常州、杭州等城市部分楼盘大幅打折促销的消息,又如所谓1月份超九成城市成交量环比下跌的监测。当然反证更多,比如据新华社消息,就在楼市崩盘论在互联网、微信朋友圈里转发最热闹之际,1月京沪深穗四市土地成交均价达每平方米10136元,环比涨125.1%,同比涨253.1%,创历史单月新高;同时,陆续公布的房企年报显示,各主要房企去年利润和销售业绩均创纪录,并纷纷上调2014年的销售目标…… 可见,对于最近俨然成为主流声音的“楼市崩盘论”,切不可简单评判、妄下定论,而必须有足够的警惕,不妨将其作为一种现象,探寻背后的利益纷扰和心态纠结,剖析潜藏的结构失衡和深层风险。所谓“警惕”,一方面要看透纷扰、明辨是非,另一方面也要兼听则明、闻过则喜。换言之,既要警惕一些利益群体或不负责任专家对楼市的蓄意唱空、唱衰甚至“唱崩”;又要警惕中国楼市高歌猛进背后的“亚健康”、非健康里子,尽早未雨绸缪治“未病”、“欲病”,治疗病症初显但尚未大发作的“已病”。 不排除部分专家确是出于公心,真正对楼市悲观多多、忧心忡忡,但也要看到还有一些人刻意唱衰楼市或为个人“曝光度”之需,或乃利益所驱——这种“多空博弈”在此前的很多行业内已多次重演,个中玄机,无需赘言。 超越这种具体的名利纷扰,楼市“崩盘”的公众性疑惑与担忧,也确实“载不动、许多愁”,包含了对楼市未来发展的内省和反思。在此,不妨借用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的“三期叠加”的论断,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楼市作为中国经济肌体中一个既成事实的重要组成,同样可以嵌入如此论断之中——30多年的“野蛮生长”,基数已逼近极致,必须回归理性,是谓“换挡”;财税体制的渐进式改革、农地“同权同价”的潜在冲击,对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形成缓慢消解,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楼市面临不同的深度调整,是谓“阵痛”;面对上一轮金融危机出台的4万亿刺激、楼市调控理念的摇摆,为楼市的继续狂飙突进带来机遇,但也步入效力衰减期,未来楼市必须回归常态发展路径,是谓“消化”。具体而言,楼市如何度过自己的“三期叠加”阶段,目前看来可选择的路径并不多,必须从剥离楼市与地市、与地方财政深入骨髓的关联度入手。 当然,这种“剥离”不可能手起刀落、立竿见影,毕竟今天土地财政综合征确已冰冻三尺、积重难返,同时也是财税体制和发展模式所致——正如广东省财政厅科研所所长黎旭东所说,“很多地方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实际上正是这种负债建设发展的模式导致的”。因此,对未来楼市也好经济大势也罢,均需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多几分辩证,少几分偏执。 |
相关阅读:
- [ 02-23]楼市真的会“崩盘”吗? 分析称言过其实
- [ 02-21]市场回暖成交反弹 福州楼市将有一波小阳春
- [ 02-21]报告称50城楼市非常危险 “闭眼挣钱”时代远去
- [ 02-21]李嘉诚抛售任大炮改口 楼市崩盘论靠谱不靠谱?
- [ 02-21]观点时评:杭州楼市为什么打响降价第一枪?
- [ 02-21]人民币汇率急贬近百点 专家称楼市泡沫破灭信号
- [ 02-20]现金赌场app下载:楼市迎“后刚需”时代 岛外三大板块成新热点
- [ 02-20]楼市投资价值调查结果显示:多城市楼市风险暗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