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现金赌场app下载:|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遏制教育腐败:唯有改革才能赢得未来

2014-01-02 09:14? 王 勉?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继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四川大学副校长安小予落马后,浙江大学副校长褚健日前也被批捕。尽管之前也有不少学校因腐败问题,一些负责人相继落马,但是比起这次密度如此大,“出事”的学校如此有名,还是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人们吃惊之余,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教育腐败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的背后是民族”……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对社会、个人而言,无不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逐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一些家庭更是为了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考个好大学,不计成本。因此,当我们耳闻目睹这一桩桩发生在教育领域腐败案时,尽管只是少数,也着实让人寒心,乃至失望。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学校,尤其是高校这一在常人眼里的“净土”,成为腐败的重灾区?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原因。要么是行业制度不健全,要么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纵观近年来教育领域发生的腐败案,几乎全部出自基建工程、招生就业、后勤采购管理、科研经费、教材教辅等方面。尽管案情各异,但手法却何其相似——拥有巨大权力的校领导或者某方面的负责人,因缺少监督,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信仰缺失而堕落。

具体而言,制度层面的第一个诱因是,相对于一些学校快速的扩招和扩建,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与其相匹配的周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有的学校连续多年“大跃进式”的扩招,以及竞相跑马圈地的扩建,使得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校概念,而是一个动辄师生上万、建设及采购项目众多、资金流物流频繁的巨大经济体,说白了就是个小社会。面对这个小社会,管理制度显然没跟上快速扩张的步伐。

其次,高校“自主管理”的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让“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一方面,那些负责基建和采购的校领导、处长们,作为某个项目的“一把手”,拥有计划审批权、合同签订权、付款批准权、项目分包审批权等,权力过大,就容易搞“一言堂”,就容易滋生腐败;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自主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让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外部的审计部门一般不好插手,学校内部的审计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多数也是做做样子。尽管现在一些学校通过教代会以及校务公开等加强校内的民主监督,但这些所谓的监督很难触及到基建、采购、招生就业和科研等领域。

再次,主管部门的“鞭长莫及”和信息的不公开透明,也是滋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许有人会问,主管部门去哪了?现行体制下,无论对部属高校,还是省属高校,主管部门往往只管其经费的划拨,报表的审核等,至于高校怎么“花钱”,基本上自己说了算。为了遏制和防止乱花钱,教育部组织研究制定《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规定,高等学校必须公布包括财务、学校经费来源、年度经费预决算方案,仪器设备、图书、药品等物资设备采购和重大基建工程的招投标在内的信息。但是办法实施3年多来,效果并不是很好。对那些“关键”的信息,谁也不愿意主动公开。

除了上述这些重要原因,“小病因”也不可小视。现在很多学校,一方面除了财政拨款之外,自收自支的项目名堂繁多;另一方面,学校的很多项目都是临时抽调的人员作为管理人员,与那些专业机构相比,他们的操作更加随意,防范风险的能力更弱。这也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土壤。

既然制度不健全,既然不能令行禁止,如何才能彻底遏制教育腐败?专家学者认为,唯有改革才能赢得未来。改革改什么?改革办学体制,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尤其要明晰大学校内办学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责关系。同时,真正推行阳光治校,让全体师生在治校过程中,充分享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价权。另外,通过改革健全制度,从小处着手,至少让那些已有的信息公开、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真正落到实处,不再是一纸空文。唯有如此,不敢说杜绝,至少让教育腐败案,不再呈“前赴后继”之势。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