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别让银行理财沦为“蚀财陷阱”

www.fjnet.cn?2013-10-28 09:15? 苑广阔?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超三成消费者遭遇银行销售误导,30%理财产品未获风险提示,亏损及纠纷频发……种种乱象使部分投资者面临本息难保的困境。记者调查发现,理财产品误导销售屡禁不绝,而产品设计缺陷、层层转手分成、维权困难重重,使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10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广告语现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选择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人,无不抱着两种期望:一是财产保值;二是财产增值。但是对于相当一部分银行的理财客户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沦为蚀财陷阱,资产不但无法保值增值,反而越理越少。

正如股市人人都熟知的那句话: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同样有风险,同样需要谨慎,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理财者在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甚至是财产贬值后选择和银行“秋后算账”,甚至对簿公堂呢?这其中银行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在银行推出的各类理财产品,其投资和收益的计算方式都很繁琐复杂,再加上各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一般的理财者根本就看不明白,只能听从银行工作人员的建议。而部分银行工作人员或者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或者是为了多卖理财产品拿提成和奖金,总是故意夸大理财产品的收益,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往往避重就轻,甚至避而不谈,给理财者一种只要买了就稳赚不赔甚至是能发大财的错觉。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称,导致很多消费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被严重误导。

当然,作为投资者也应该清楚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出现“零收益”甚至“负收益”也是正常现象。购买理财产品之前要有心理准备,不能抱有只赚不赔的想法,更不能用“一夜暴富”的心理去理财。

即便有了消费者的理性,也还是不够的。很多银行之所以为了销售理财产品不择手段,就是因为缺乏严格的市场监管和处罚机制。因此,监管机构要切实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理财产品的规范销售,对于违法违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和问责,让银行不敢为了自己的利益忽视甚至牺牲消费者的利益,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申博体育_现金赌场app下载--在线*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