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经济论衡 > 正文

防范风险是金融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www.fjnet.cn?2013-09-12 11:32? 万  荃?来源:金融时报 我来说两句

业内专家表示,在我国各项金融改革加速推进的节点上,更应兼顾政策监管的推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行业、市场相互影响,防范系统性风险就需要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考虑不同行业和市场相互之间的传导和影响,加强政策、措施及执行的统筹协调,强化系统性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尤其应尽快将影子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纳入总体的监管框架,实施长期监控,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金融改革加速期:人民银行宣布贷款利率全面市场化,外汇局取消了QDII出海的币种限制,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即将推出;另外,上海自贸区作为金融改革的窗口,将在全面放开利率、汇率和资本管制方面先试先行,这一切都传递出本届政府大刀阔斧、多头并进推进改革的坚定决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在大连会见了出席2013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并就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金融体系改革等经济热点问题回答了企业家代表的提问。对于未来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方向,来自瑞士信贷集团董事会主席乌尔斯·罗纳表示,对进一步开放的政策“感到鼓舞”,并提出了中国政府是否打算采取逐步的、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有关领域开放和改革的问题。对此,李克强指出,中国30多年来的改革一直是渐进式、探索式的前进,中国经济,包括中国金融也因此能够稳健地、又具有相当速度地向前发展。中国经济改革当中必然要包含金融改革,我们推进金融改革的决心是坚定的。

显然,金融改革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盘活货币存量资金的主要举措,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迫切需要,而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则是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

李克强同时强调,中国将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取消贷款利率的下限只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当中的一步,还会继续往前走;其次,还将推进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前不久推出的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措施,也将会继续推进;再次,还要继续推进金融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

来自海通证券的市场分析人士预测说,未来金融改革的路径或将是:短期,逐步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上限,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资本项目中放开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直接投资管制。中期,逐步放开小额、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完善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改革;资本项目中放开具有贸易背景的商业信贷管制。长期,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资本项目先开放流入后开放流出,依次审慎开放不动产、股票及债券交易。

在坚定推进金融改革的同时,李克强不忘强调金融风险,他进一步表示,改革的进程要与中国经济的实力、金融体系成熟的程度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匹配。其实改革当中一个重要问题是要防范金融风险。与此同时,他进一步厘清了“防范金融风险”与“加快金融改革”的关系,他表示,把防范风险的工作做到位了,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就会进一步加快。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处理好潜在的金融风险已经变得刻不容缓。因为金融市场化改革意味着优胜劣汰,金融机构在享受优胜的同时,必然存在劣汰,但在淘汰过程中极有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企业杠杆率偏高等带来的金融体系风险收益错配和期限错配。业内专家表示,在我国各项金融改革加速推进的节点上,更应兼顾政策监管的推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行业、市场相互影响,防范系统性风险就需要将金融体系视作一个整体,考虑不同行业和市场相互之间的传导和影响,加强政策、措施及执行的统筹协调,强化系统性监测和宏观审慎管理。尤其应尽快将影子银行等新型金融业态纳入总体的监管框架,实施长期监控,维护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赵锡军表示,如何妥善防范金融风险,也是金融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金融监管部门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今年8月份,国务院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重点围绕金融监管开展工作,不改变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该机制旨在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的金融风险进行协调,强化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的协调,并加强金融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设。

此外,今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金融监管部门先后对银行理财产品、债券市场丙类账户、平台贷、券商通道创新业务等展开清理,这既有金融业务的融合、创新、发展,又有利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申博体育_现金赌场app下载--在线*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