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灾害需要更多“科技支点”
www.fjnet.cn?2013-04-25 17:56? 周继坚?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战胜自然灾害,需要不被灾害吓倒的勇气、休戚与共的群体凝聚力和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而这些都能在科技产品中找到支点。 芦山地震灾情牵动人心,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深入灾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一起投入救援的,还有可以自由变形进入复杂垮塌区域的搜救机器人、“空中指挥官”旋翼无人机、一次能充满200部手机的高能量电池……这些科技“宝贝”,在抗震救灾中立下奇功。 在地震灾区的外围,大量的灾情报告和对接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分流,也将一线和后方的救援力量整合在了一起。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近5年后,人们在应对新的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时,心态上更加从容,方式上更加多样。这份自信,除了来源于高层的指挥有方,也在于5年间科学技术进步显示出的巨大能量。无人机、机器人技术的成熟,飞信、微博等网络技术的运用,帮助人们突破了种种物理空间的局限,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增强了人们的信心。 战胜自然灾害,需要不被灾害吓倒的勇气、休戚与共的群体凝聚力和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而这些都能在科技产品中找到支点。从芦山地震灾区来看,倒塌的房屋、滚落的山石、瘫痪的电网,给被困群众生存带来了困难,给外部力量驰援带来了阻碍。要解决这些超越人力极限的困难,需要有突破这些地理、物理阻隔的技术。 科技是一种了不起的物质力量。无论是在抗击灾害的过程中,还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需要,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要强化技术创新。分析近年多次发生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灾害的破坏力具有一定的共性,所遇到的救援困难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生命探测、物理破拆、人员救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增强相应科技产品的研发,有助于在救援中及时化解困难、提高救援效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突出平台建设。由于抗灾救灾是一项涉及庞大人员、物资、信息调配的系统工作,应当通过信息科技产品的研发,强化侦察、调配、保障等统一指挥平台建设。芦山地震后,各大通信企业迅速建立起资讯传播、寻人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加速了信息流的组合和使用,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科技协同的力量。应当使这些新的科技应用常态化,形成对接共享的机制与合力。 俗话说,有备无患。科技进步还应进一步强化灾害预警和灾害预防。要建立起常态化、更精密的灾害预测技术,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大众化。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居民建筑物的建设上,要更好地体现防灾意识和科学意识,强化质量标准和技术应用,让建筑物成为智能的避难场所。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努力中,科技研发和运用大有可为,人们维护美好家园的期望,需要更多的“科技支点”。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4-22]别让谣言成为“次生灾害”
- [ 03-27]应对舆论勿“雷语”,方能少些“次生灾害”
- [ 01-13]地质灾害预警岂能有“真空期”?
- [ 07-27]在灾害中罹难 在进步中补偿
- [ 07-26]从市情出发完整地认识这场灾害
- [ 07-26]从市情出发完整地认识这场灾害
- [ 07-25]灾害行情
- [ 07-09]灾害预警,谨防手段现代化而工作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