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连续十年成功文物依然命途多舛?
www.fjnet.cn?2012-12-13 08:59? 胡印斌?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30周年座谈会的消息显示,我国已成为唯一连续十年“申遗”成功的国家,此外,截至2012年,我国现行有效的文物保护规范性文件达500余件。(新华社12月11日电) 十年来,国内固然有很多文物景点、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而得到了更妥善、更细致、更有计划性的保护。但也有一部分入遗的景区遭到过度建设、门票涨价等方面的批评,很多人质疑,景区一旦申遗成功,马上就会涨价,难道申遗就是为了门票涨价吗?文物保护就是大兴土木吗? 而更大的质疑还不止于此。国内目前的“申遗”,往往演变成一种烧钱的比赛。据报道,河南安阳殷墟申遗花了2.3亿,湖南新宁用4.5亿申遗,河南登封“天地之中”耗资达7.9亿……原本的保护文物之举,遂成了政府官员的政绩工程。而这些钱则往往以文保的名义,来自于公共财政。 这样,也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文化景观,一方面,为了“申遗”成功,地方政府花钱毫无节制,甚至把大笔的钱投向与文物无关的宾馆等“附属设施”;另一方面,更多的文物却缺乏必要的保护资金,特别是一些野外文物,往往因为缺乏保护,要么在自然的侵蚀中一点点损耗,要么干脆就被文物贩子盗走。即便是“申遗”成功的文物景区,也每每曝出有钱申遗,而后续保护缺钱的新闻。 真正让人担心的,还有世遗外大量文物朝不保夕的命运。2011年年底,国家文物局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全国范围内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766722处。其中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除部分因居民自行拆改而造成文物价值丧失的情况外,相当一部分是因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产生摩擦而被拆除的。 因此,在“申遗成功率高”这一美好的现象背后,还应该看到大批文物单位在各种人为戕害下辗转呻吟的悲情。这也说明,在这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文物保护的道路并不平坦,政府、社会、民众都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真正切实呵护好文化的天空、文明的家园。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11]长征不需要华而不实的“申遗”
- [ 11-06]“打包申遗”与“拆真造假”的逻辑异同
- [ 11-06]申遗
- [ 11-06]名楼抱团申遗别入戏太深了
- [ 11-06]“打包申遗”的钱不如用于文物保护
- [ 09-04]保护“古街区”不应以“申遗”为目的
- [ 06-28]铜录山古矿遗址“申遗”当学杭州
- [ 06-27]“还湖于民”不变比西湖申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