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创新思想观念亟须深入转变

www.fjnet.cn?2012-11-12 07:25? 吴  乔?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从整体上看,我国创新文化的土壤还不够肥沃。创新文化的培育,无异于一场革命,它涉及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入转变,涉及相关制度的深化改革,甚至涉及利益的深刻调整。

上世纪70年代末,《芝加哥论坛报》记者蒂姆和其他7位美国同行来到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常驻的美国记者。当时他的北京印象是灰蒙蒙的,“大街上的行人穿着清一色的衣服,脸上几乎看不到笑容”。

30多年后,再次来到北京的蒂姆感叹:美国的现代化用了一二百年时间,中国仅在30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界惊叹。“变化最大的是中国人,是每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衣着一样,变得多姿多彩。”

衣着与生活面貌大变的背后,是精气神的嬗变。

这10年来,神舟飞天、蛟龙入海、超级杂交水稻、三峡工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电、超超临界发电等方面一大批创新技术问世。当中国的“天河一号A”超级计算机超越“美洲虎”系统,美国一家媒体这样评论:“我们该如何同中国这个科技大国打交道?”

这几十年来,从一大批具体的新制度机制的创立,到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都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这10年来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

这些展现了当代中国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勃发。这一切,从根本上说都得益于创新文化土壤的涵养。正是有了创新文化的涵养,正是有了全民族锐意创新的精气神,创造源泉才得以充分涌流,创造活力才得以持续迸发,最终实现理论、技术、制度等层面的创新。

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创新文化的土壤还不够肥沃。鲁迅曾感叹中国太难改变,“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强力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但我国仍存在不宽容、不鼓励创新的旧的思维定势、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即使在文化领域本身,创新的文化精品并不多。这些年,有文化官员持续关切文化创新问题:“歌曲、小说、出版物、电视节目、电影电视剧,每年创作堪称海量,但能传唱传世、能与先辈留下的8万种历史典籍比肩的有多少?”“目前中国文艺作品90%属于重复、复制和模仿,创新作品不多。”在整个文艺界,“缺好本子”几乎是一个共同的叫苦语汇,张艺谋就声称“拍电影找到一个好剧本太难”。

尽管我们在科技领域有许多技术创新成果领先于世界,但从整体上看还落后于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在一些高端领域,涉及一些关键技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引进普遍面临壁垒,最终还得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是创新之母,创新的文化则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好莱坞的大片、麦当劳的薯片、英特尔的芯片,这“三片”深刻地影响世界,富含独特的文化创意正是其根本原因。

这种创新文化,就是那种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竞争、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就是那种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的社会氛围。

只有发展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才能不断激发。很难想象,不能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说错了话就要挨批评,创新失败了就要受惩罚,对“创新十年功、抄袭一分钟”视若无睹,人们还敢创新、还愿创新、还能创新。

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终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实现这些目标要求,归根到底就是继续培育文化创造土壤,让中国人锐意创新的精气神得以充分焕发。

13亿中国人是创新的主体,当创新的文化基因流入了13亿人的血液,中国的创新智慧和力量将变得无坚不摧。

在一定意义上讲,创新文化的培育,无异于一场革命,它涉及整个社会思想观念的深入转变,涉及相关制度的深化改革,甚至涉及利益的深刻调整。惟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才能充分为创新让路、为创造开路。相关报道见今天A03-A15版

本报特约评论员吴乔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_申博体育_现金赌场app下载--在线*官网@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